游牧民族入侵智能手机

公司

2012-04-06 13:34

游牧民族的寓言

智能手机市场展现出其无与伦比的魅力的标志就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新厂商入场。虽然智能手机市场的入场券价格不菲,但显然新玩家们愿意相信,一旦在这个市场上站稳脚跟,所有的冒险都是值得的。

对于智能手机市场上的老伙计来说,市场在变得越来越拥挤。最糟糕的是,规则越来越让人不适,哈姆雷特式的思考一次次得循环重复: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尽管多数拥有辉煌的过去,对这场变革应变不足的老厂商却一个接一个离场。

这些新进入厂商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没造过手机;二:有钱。资本改变规则,这些裹携着大量资金的新入场选手是幸运的,资本的力量给新玩家足够的缓冲时间来建立新秩序。

类似的故事在中世纪的欧洲庄园主见到蒙古人已经上演过。对于训练良久的欧洲骑士们来说,蒙古人能够不知疲倦的持续长途奔袭,却有充足而持续的火力准备,在实现前两者的同时,最夸张的是——却几乎没有后勤保障体系,一种掠夺式的进攻方式,这是前所未见的矛盾情况。

在过去的智能手机市场,一个耕耘良久的厂商需要建立分销体系,搭建售后维修,和运营商友好协作,致力于压低采购成本,这样才有稳定而持续的收益,就像 RIM 和诺基亚所做的那样。

新厂商们可不这么想,他们致力于用高配置低价格来吸引自己的第一批用户,并且屡屡敢于将市场上主流配置机型的价格腰斩一半。而销售渠道上甚至会激进得选择网购配送的方式,取消了层层迭迭的分销渠道分利,让厂商直接站在用户面前。而售后维修?没有足够的维修渠道覆盖,但用户可以选择将手机寄回厂家维修或者干脆换一台。传统模式中的分销渠道和维修渠道能提供稳定的现金流和口碑,缺乏前两者会让销售状况和口碑极端化,偏离一般正态分布的情况,容易出现恶性差评。

此上种种,让新厂商的盈利现状变成烧钱游戏,而盈利前景依然模糊不清。当资金储备耗尽,也是新玩家离场的时候。而新玩家的战略非常简单:进攻,不计成本的进攻,一旦用户接受了这样的的购买模式,新厂商就用相对较低的成本直接挤压了老厂商的市场份额,以此来获取自己存活的空间,补上足够的销售和售后渠道来稳固自己的市场份额和用户群。

没有盈利,这对老厂商而言的煎熬却是新厂商习以为常的事。但新玩家都有异常充足的资本准备,而资本具有和乔布斯的演说一样的现实扭曲力场,它让新厂商们一次又一次拥有腰斩价格魔力光环。

隐藏的逻辑

然而最有趣的现象在于:新厂商们,除却稍许代工出身的厂商外,其他,几乎全部来自于互联网行业。

最代表性的是 Google ——互联网搜索巨头;拥有 B2G 的 Mozilla ——一家浏览器企业。在中国,有小米——互联网软件企业;盛大——网游娱乐企业;QQ ——即时通讯;阿里巴巴——电子商务。这些互联网企业都在或多或少不断渗透智能手机行业,它们在各自的互联网相关业务拥有优势地位和良好的现金储备,也认同那种在互联网市场上那种做大流量再谈收入变现的盈利方式。对于致力于不断降低制造成本照看好自己市场份额的传统厂商来说,这些新厂商的打法就是不计成本的蒙古模式。

而且这些互联网企业更深谙互联网营销模式,将四两拨千斤的互联网话题放大效应运用得炉火纯青,在短时间间能积攒足够的人气,基于网络构建一套完整的销售模式。这些都是互联网企业进入智能手机市场的可行性。

而藏在背后的,则是互联网企业进入智能手机市场的必然性。

手机可以是什么?它之前是短信和通话,之后必然是移动互联网终端。

互联网可以是什么?它之前是网页,数据和服务器,之后必然是移动互联网终端。

智能手机对互联网的意义在于,这是第一次真正重要的互联网实体化,智能手机成为互联网最重要的形象和载体。(中国有 10 亿用手机用户,如果都能转变成互联网用户,那么这将是非常庞大的市场。)通过智能手机,互联网从虚无缥缈的云端第一次伸出坚实的触手,紧紧抓住人们的生活。智能手机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性,人们无时无刻都和互联网生活在一起,接受互联网提供的种种便利服务,互联网完全融入人们的生活,并逐渐接管人们的生活。这成为互联网企业大举进入智能手机市场背后隐藏着的逻辑必然性,也是进攻不计成本的信心根源,未来互联网市场的地位将完全由智能手机决定。

另一个寓言

智能手机在高速进化,它记录人们的点点滴滴,观察人们的所思所想。最重要的是,通过智能手机,互联网正在和人们的生活融为一体,无法分割,成为无时无刻不在人们头顶上的 “云端”。也许直到最后,互联网成为天网,世界变成矩阵。这一切故事的开始,就是魅力无限的智能手机。

题图来自 club pchome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