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失去了光明?康复设备 Echo 会成为你的莎莉文老师
假如我失明了三天会怎么样?接到这个命题的时候,许多人最大的幻想是我还认识过世界,说不定靠着以前积累的经验还能和以前一样生活。
可如果真的失明了呢?
新加坡一名工业设计学生 Yee Jek Khaw 就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他在木工车间作业时不幸损伤了眼角膜,当下的反应就是眼睛肿胀,随之逐渐失去光明,这令他度过了一段黑暗的日子。
让他没想到的是,在新加坡预约一次治疗就要花费近一个月的时间,排队等待视力恢复训练让人痛苦难耐,不仅如此,他还要承担训练过程中不敢迈出门的心理压力。
对失明的人来说,能够行动就意味着生活独立。
但很多人根本迈不出第一步。失去了对世界的判断和方向感,即使是以前熟悉的房屋和道路,都令亲切感远去。许多治疗中心对盲人的训练更是在户外进行,这让本来就有行走障碍的人更加畏惧。海伦凯特就有过这样的经历,按概率来说这应该是一种失明者的通病。
有过这样的体验, Yee Jek Khaw 在康复后设计了一种可以一对一帮扶的训练系统,并把它安装进正方体外观的 Echo 当中,让 Echo 充当起患者的指导老师莎莉文。
Echo 具有加载和播放功能,如果想训练失明的人对固定物体的判断能力,只需要把该物体在周围环境中发出的声音录制下来,再由手机上传到 Echo 中,就能对实现声音的再现。
原本只能在户外进行的训练,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实施,并可以借助 Echo 达到加强训练的效果,让患者的心理障碍在这个过程中消失。以前,训练师一遍遍询问患者「有没有听到刚才近处传来的汽笛声?」,很有可能得不到患者回复,而 Echo 让患者在家中就能完成类似的训练,反复巩固之后,方便了患者更好地融入到户外,减免了道路上存在的危险。这时,Echo 的优势显而易见。
事实上,Echo 的训练方式和以前别无二致,它在训练患者辨别相似发声的不同物体、判断物体的距离,以及在嘈杂环境中准确找到目标物体方面都能起到关键作用。
并且,它模拟现实的能力也很强大。只需要在室内不同的地方固定 Echo,让它们释放对应的声音,现实场景的画面感会逐渐在患者脑海中培养起来。
Yee Jek Khaw 本人对设计发表过这样的看法:
好的设计是生活的增色剂,它们触手可及、细致入微。
Echo 正是如此, Yee Jek Khaw 毕业时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工业设计系的毕业展上还公开展出它。与 Echo 一起出现的作品还有 USB 收纳包,以及和 Echo 康复理念一脉相承的运动康复器、腹腔检查仪。
Echo 的设计原理就是盲人对声音的敏锐性。我们已经认识到盲人在这方面的优越性,比如说即使他们没有见过某样物体,仍然可以通过声音“探测”出物体,甚至给出大致的形状描述。
虽然展出的 Echo 还并未成熟,但它的基本功能已经起到了拉近训练师和患者之间距离的作用,或许在将来能帮助患者勾勒世界的模样,发挥出更大的功效,进而帮助盲人逆光飞翔。
本文图片来自:fastcodesign、百度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