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荚新方向:应用搜索那些事儿
豌豆荚是我们第一期 iSeed 采访的团队。两年前,我们向他们问起用户量的时候,他们只是羞涩地说“现在用户量不大,这个阶段我们非常关注用户反馈、数据及口碑的积累”。时间往后拨 20 个月,至 2012 年 4 月,这是一份满意的答卷:
- 豌豆荚桌面版 3000 万用户
- 用户通过豌豆荚下载应用的次数达到 10 亿次,现在每天手机版下载量占 20%
- 豌豆荚收录了 20 多个应用商店,提供超过 15 万款独立应用
- 产品实现 Windows、Android、Web 跨平台布局
- 支持 700 多款智能手机
- 团队规模由最初的十几人,壮大到现在的 60 多人
- 2011 年二季度末实现 A 轮融资,规模在百万美元级别
豌豆荚的精彩表现,也为李开复的创新工场添彩。后者被外界称为“除了豌豆荚小有名气外,还有哪一个能够在业界叫得响?”
除了分享骄人的成绩单外,豌豆荚在今天一个小型媒体沟通会上,也谈到了过去一年多在应用搜索领域做的那些事儿,以及对这个领域的理解。
豌豆荚应用搜索
我们知道,李开复创办创新工场前是 Google 中国总裁,豌豆荚的四位联合创始人有两位来自 Google(崔瑾,王俊煜)、一位来自百度(周利民),而团队成员也大多有 Google、百度工作经历,所以盯上搜索领域,似乎是必然的事情。但王俊煜否认了这个猜想:“主要是用户需求……搜索对于我们,就像你手上拿着一个锤子,你会觉得这个锤子可能更适合解决目前遇到的问题。”
豌豆荚 2011 年 4 月的时候开始探索应用搜索的方向,“是一个实习生做出来的一个项目”;2011 年 5 月发布测试版,接下来经历了几个里程碑:
- 2011 年 6 月,应用收录量达到 1 万个
- 2012 年 2 月,应用收录量达到 10 万个
- 2012 年 3 月,应用收录量达到 15 万个
豌豆荚收录的应用商店,也从最初的自家兄弟应用汇(同为创新工场项目),增加进来安智、机锋,到现在 20 多个应用商店。
王俊煜把豌豆荚的应用搜索引擎称为“客观公正的搜索引擎”。怎么做到客观公正?两个方面:
- 一是对于应用本身来说,排序会参考关键词的匹配、下载量、用户打分(用户打分率在 30%-40%)和评价、卸载量。
- 二是对于应用商店,会参考它们的下载速度、稳定性及质量高低、对应用描述的可靠性等。
为了保证客观,除了所有搜索结果的排序通过算法来实现外;原先通过算法去抓取各个应用市场里的“编辑推荐”内容的功能也取消了,因为后者有人工成分。
不过豌豆荚也为未来盈利留下了口子:付费推广。开发者想获得更大下载量,可以付费使自己的应用出现在“豌豆荚推荐”里,收费在“几毛钱左右”。由于豌豆荚没有自己的应用商店,付费推广前需要确保自己的应用已经提交在某个(一个或多个)应用商店;而要获得推广的位置,需要通过“竞价”来拍得——所以,王俊煜在 3 月 2 日“爱创会-春苗计划”上讲的那句“我认为竞价排名是骂人的话”是一句玩笑话。
为了保证搜索引擎的“客观公正”,所有付费推广的应用,都被豌豆荚打上了大大的“推广”标签,像 Google 右侧赞助广告那么明显。
应用搜索的故事
在王俊煜的介绍结束后(很喜欢其素描风格的 PPT),我提了几个比较关心的问题,包括是否会与应用商店形成竞争,搜索竞价排名模式及是否盈利,Google 背景对拓展应用搜索业务的作用,及对未来用户“痛点”的观察等等。文字以问答形式展现。
ifanr:你们会跟别的应用商店竞争吗?
王俊煜:我觉得不会,比方说我们现在每天几百万应用的下载量,最后还是分发给不同的应用商店的。自己并不会做任何的流量的截流,甚至我们不和应用商店分成,他们通过我们的流量赚了好多钱,我们也没有找他们去要,所以其实还是蛮愉快的合作。
ifanr:但入口是在你们这里。
王俊煜:对。
ifanr:大家可能会形成一个印象:下应用我去豌豆荚,不会想到去机锋市场。
王俊煜:大家有不同的渠道,比如我们在“用户”这个方面是做的相对比较好的。在不同的应用商店,它有自己不同的渠道,它有不同的自己上传的领域。总体上来讲,豌豆荚提供的流量对他们来说都是增量,而不是在已有的蛋糕里面切掉一块。
ifanr:开发者可以直接向你们提交应用吗?
王俊煜:不能。
ifanr:以后可能会吗?
王俊煜:以后有可能会,好像你在 Google 里面你也可以提供一个应用上去,它可能收录。很多应用其实它在应用商店之外。我们是叫应用搜索,不是叫应用商店搜索,比方说像很多开发者他自己有自己的网站,它的网站上面的应用是最新的,但这块我们反而是没有收录的。长远来说,我们也应该让开发者直接提交他们的信息,这样对豌豆荚来说也是一个更完整的形态。但是它肯定不是应用商店的那种方式。
(猫的名字:白猫)
ifanr:来自应用推广的收入怎么样?
王俊煜:有一些收入,但是不多。跟其他应用商店比,应该说收入是非常非常小的。91 助手的数字是有公布的(注:网龙无线业务去年 Q4 营收 2500 万元,主要来自 91 助手、安卓市场和一些 app),相对那个数字来说是非常少的。
ifanr:推广模式是什么样的?
王俊煜:我们计费是根据下载来计费,他如果没有效果的话,是不需要向我们交钱的,我们不是像传统广告那样直接卖位置。点一次安装,计一次费,如果用户看到了不点,我们也不会计费的。
ifanr:搜索这个事情是什么时候确定的?前面说到是一个实习生做的,那么做搜索是必然还是偶然的选择?
王俊煜:其实也是非常必然的事情,因为豌豆荚做的整个事情,我们蛮早就确定下来了。在早期的这几年,一定是照着内容去做。对于应用来说,国内应用市场在这么分裂的情况下,一定会出现一个搜索引擎,帮助用户更方便的获取应用,这件事情一定是必然的。只是说它出现的时机可能会有偶然性,比方说正好做到那个点,有用户反馈,促使你更早地想这个问题。
(困扰:去哪里下应用?顶部颜色表示各个应用商店)
ifanr:这个是你们现在最重要的战略吗?
王俊煜:对,这是我们全平台的战略。
ifanr:怎么确定的?
王俊煜:其实我们做事情的方法,有一个四到五年的很长的计划,然后不断的去看当前最重要的事从哪个地方开始做。比方最早豌豆荚做的是 PC 客户端(Windows),会扩展到这样一个领域,是根据我们很长的一个计划看下来的。
长远来说,我们的愿景是“让手机更简单好用”。说得细一点,是让智能手机更简单好用;再细一点,是让中国的智能手机更简单好用,让中国 Android 手机更简单好用。简单好用是在通讯录管理方面呢?还是在手机的省点电方面?还是在内容消费方面?内容消费又包括音乐、视频等等,我们挑了应用,应用的整个圈就是我们刚才画的(下图)。我们会先从下载开始做,然后再做管理,往前再做发现和查找,再往后是做分享。其实是这样一步步把我们整个计划补全,我们做事情方式是这样的,而不是投机的方式,是有一个很长的计划。
ifanr:我看到你的背景,包括创新工场的背景,都有搜索的背景,这个对你们有没有一些帮助和指导?
王俊煜:最主要的还是用户需求,当然我们整个团队都有搜索背景,周利民也是很强的搜索背景。只要你手上拿着一个锤子,你当然觉得这个锤子可能是更适合解决目前遇到的问题,确实会有这方面的因素。
ifanr:起的作用大吗?
王俊煜:其实不是特别的大,它是一个顺理成章,顺水推舟的事情。豌豆荚整个的思路还是以用户需求为先,先看用户需求是什么,再去看说我们有什么样的技术、有什么样的背景、有什么的能力、能做什么样的事情,如果能力正好对得上,像搜索这样的,当然是顺水推舟皆大欢喜了;如果能力对不上,就需要更苦一点的去学习了。
ifanr:两年前我们有个采访,你们说到是如果哪一天 3G 和 Wi-Fi 手机上网和固网一样方便的话,你们桌面版软件需求会小一点。这个形势的变化,对你们方向调整是不是有影响?
王俊煜:因为两年前我们只有 PC 客户端。但是现在,我们整个大图比较清晰了,其实我们是通过不同的客户端,不管是 PC 客户端,还是 Android 客户端,来接入我们在云端的各种各样的服务——整个图景今天来说已经比较清晰了。确实我们看到现在 Wi-Fi 在逐渐普及,但一方面豌豆荚 Windows 版增长速度仍然非常快,2 月份 2500 万,到现在已经远远超过 3000 万了,这个增长速度也是非常快的。
另外一方面我们也很开心,越来越多的用户他只知道豌豆荚的手机客户端,他通过这种方式来使用豌豆荚的服务,这对我们也是非常好的事情。其实 Windows 客户端跟手机客户端解决的问题是不一样的,他们场景不一样:一种是更完整的时间,更批量化的去管理你的手机,一种是利用好你碎片的时间。这两种方式还是会不断去相互补充。
ifanr:未来有什么样的盈利方向?
王俊煜:这个是跟做产品一样,也是在不断的去试。现在在试的一个看起来还比较好的一种,未来可能也会去试一些新的方式。我觉得总体上来讲,好的商业模式都是同时符合了三个不同角色的需求:一个是用户,一个是客户,一个是你自己。好的商业模式,基本上都是这样的。
我们觉得应该也有一些别的方法,打个比方说,现在在 Android 上面很痛苦的一件事情,要花钱实在太麻烦了,在 iOS 上面很方便。在 iOS 上面每个月花出去的应用可能有三四十刀,但在 Android 上面一分钱花不出去。这个方面用户是有需求的,开发者很痛苦(怎么挣钱),对我们来说可能会有空间,不过现在还是处在想的阶段。
(午饭时间)
ifanr:你们想到未来用户会有哪些痛点?
王俊煜:如果把眼光放长远一点,看三到五年的情况的话,我们现在大部分的主流的用户,他可能是智能手机加电脑这样的一个搭配。可能越来越多的会有 iPad,他就是三台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的问题,我们现在主要解决的也是这样一个问题。
更长远来说,你的智能设备越来越多,比方家里的电视,三到五年内应该是会智能化的;甚至手表,还有一些其他的智能设备,比方说像窗户,它们之间怎么样互联互通——其实他们也是用来做个人消费,也是用来做数据存储——它们之间怎么互联互通,也是一个适合豌豆荚来解决的问题。
又比方说另外一种没有那么未来感的用户的痛点:今天来说智能手机可能在一二线城市比较普及,现在可能有六七千万用户规模,但未来如果继续增长的话,比方说中国的手机用户今天已经超过十亿了,如果这十亿用户全都慢慢换成智能手机的话,它面临的痛点会是跟我们现在的痛点不一样的。这可能未知的东西会更多,我们也在做一些研究的工作,回头可以来分享。
One more thing…
豌豆荚网页右上角有一个“体验豌豆荚应用推送”的功能,我以为是一个类似于 OTA 之类的功能。但俊煜向我演示后,这个功能远远超越了“OTA”这个概念,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便捷功能。
先来回忆一件往事,去年 7 月 28 日,华为在北京发布了 HiCloud 云平台服务(插播:华为马上又要在北京举办发布会,下周三发布 P1 手机——在 HTC One X 发布会后一天),其中一个很大的噱头是“手机和电脑匹配账号后,在云端点击安装应用,手机马上收到推送通知,安装即可”。
豌豆荚“应用推送”与此功能一致,但豌豆荚收录的应用数(15 万)比当初华为的 2000 个多了太多了。豌豆荚对这个功能作了极“傻瓜”的处理:
- 登录豌豆荚账号
- 在 PC/Web 端点击“安装”
- 手机上确认
手机接收的反应速度很快。——这一招,完全可以抛弃数据线。
我问俊煜是什么原理,他说是云端账号同步的。只要你在 PC/Web 端登录了账号,在手机也登录了账号,那么你点击安装,就会安装到你的豌豆荚账号里。“这是云端处理,不是本地 Wi-Fi”。
也许是豌豆荚的主要精力集中在“搜索”这一块,俊煜认为这是一个 Geek 化的功能。但实际上,我认为这个技术的前瞻性和对用户的惠及度,比应用搜索更重要。况且如上图分享的“任务表”中所示——“先从下载开始做,再做管理,再做发现和查找,再往后做分享”——应用推送(btw,用“无线推送”更贴切)应该是帮助“下载”更加便捷的工具型功能,应该大力推广。再往远处说,所有应用商店都应支持这个功能,让人们彻底摆脱无聊的数据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