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社交网络:立于技术,成于关系

公司

2012-05-04 20:01

世界最大的社交网络企业 Facebook 在 4 月初以价值 10 亿美元的现金和股票收购了图片分享社交程序 Instagram。这则新闻,随即以最快的速度占满了各大报纸、科技网站,扑天盖地的深度报道和各种分析随处可见。

这个 2004 年才正式上线的网站,不仅用 8 年的时间在全球积累了 9 亿用户,更是在经过高速增长的两年后,用 10 亿美元收购了一个创办不到两年、仍未摸索出盈利模式的 10 多人团队。现在在 Google 的搜索框里键入这两个公司的关键词,自爆出收购新闻起的两周时间内,可以得到 11,800,000 个词条。

此刻,很多人可能已经忘记了发生在五年前的同一个相似故事——Google 收购 YouTube。2006 年 11 月,当时的 Google 差不多也是刚刚创立 8 年,而 16.5 亿美元收购的对象——YouTube,创立时间同样不足两年:21个月。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交网络,Facebook 这次迄今为止金额最高的收购,不仅吸引了投资行业、互联网界的极大关注。同样令人关注的是,在互联网中被服务的一端——用户群中也激起了不小的反响。打开电脑,各个社交平台上的朋友几乎无一例外的都转发了这条新闻,仿佛是自己就职的公司被收购一样。这番热闹,恰好反映这次收购的里程碑式的影响。

技术与匿名

Facebook 诞生于 2004 年的哈佛大学的学生宿舍,起初只是面向大学生群体的社交网页平台,两年后面向所有拥有有效邮箱的人。设计简洁的页面上,起初只是一些基本的个人信息的填写,用户可以上传照片、互相评论留言等等。另一厢,Instagram 的登陆苹果 App Store 商店是在 2010 年 10 月。它有着简单却不乏设计感的界面,就连表示赞许的图标都不是简单的一个“大拇指”,而是一颗红色的爱心。

彼时,有着极为清晰的视网膜屏的 iPhone 4 已经开始售卖了 4 个月。这一次的开发者不再是象牙塔里的计算机专业学生,而是两位非计算机专业的年轻编程爱好者。因为本身只是一个基于 iOS 的程序,起初的用户都是拥有苹果移动设备的用户。这两者的起点都始于局限,但都在极短的时间里,积聚了难以想象的活力。

网络虽然一开始就在于连接,但是如何去构建这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社交网络?上网者又应该如何通过这个新媒介进行沟通?这是早期从事社交方面的网络公司以及使用者们需要通过自我探索去寻找答案的问题。如同 1993 年 7 月 5 日首次登载于在《纽约客》上的那幅著名漫画一样,一只正在上网的狗,告诉蹲在一旁的狗说,“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2000 年,一项由莫拉翰-马丁和舒马赫(Morahan-Martin and Schumacher)所做的研究表明,在电脑屏幕前,网络赋予人“可以任意身份”的特点,是构成上网冲动的一部分。那时的互联网社交被由匿名所带来的未知充斥着,虽然互联,但缺乏透明,加上本来匮乏的相关的互联网应用服务,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几乎没有什么交集可言。

开放与联接

上面提到 2004 年创立的Facebook一开始的用户是那些开始独立学习生活的大学生们。除了平常的学业之外,和同学间的社交是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为了保持或是辅助现实中的社交生活,网络逐渐从之前的用来掩饰真实身份,变成了强化现实社交的工具。当时的互联网所能提供的服务也丰富了起来,在线搜索、在线购物、在线听歌等等。

经过几年的发展,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互联网的世界,其实完全一个可以和现实生活相互补充的。我们开始发现互联网不仅仅是用来和线上那些虚拟的朋友交流的平台,而很多日常的事情也完全也可以依靠它来完成。自 Facebook 这样一个新兴的社交平台出现,大家对于网络社交的认识开始有了些改变,之前匿名的网络文化开始慢慢向着更为透明、开放、真实的网络文化前进发展。

2000 年互联网用户数量是 3 亿 6 千万,2005 年全球上网人数突破 10 亿。而根据世界互联网数据网的统计,截至 2011 年底,全球已经有近 23 亿人在线。北美以 78.6% 网络使用覆盖率位居第一,而在非洲虽然现在覆盖率只有 13.5%,但是相比较 2000 年的情况,整整是 10 年前的 30 倍。

2011 年,在移动应用数据分析公司 Flurry 的一份报告中,第一次出现了智能手机用户花在移动程序上的时间超过在电脑上浏览网页的时间。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记者 Steve Silberman 在数码杂志《Wired》上发表了一篇有关于 Nokia 未来发展。在文章中,他对于 21 世纪手机的设想便是:一个能装在口袋里的,时刻与高速网络相连的移动通讯设备。

的确,越来越丰富的互连网服务范围,通讯网络的迅猛发展,大家开始热议的“云”,虚拟世界开始无缝的与我们的真实生活衔接起来。社交网络不再但是一个冷冰冰的由计算机语言所建造的简单沟通平台,而成为现实的一个自然延展。

社交可以很轻

与这个延展的互动,就这样自然而然的开始了。闲不住的我们,开始把互联网上浩淼却无序的信息节选出来为己所用,加上筛选之后的加工整理,一个全新的数字化作品,就在这个延展的世界向大家展示出来。1968年,波普艺术家 Andy Warhol 说:“在未来,每个人都有 15 分钟成名的机会”。而这个“未来”,基本是目前的“现实”:只需要我们在网上精心耕耘,就一定会迎来这个 15 分钟聚焦各种目光的时间。

2010 年所发布的 Instagram,仿佛就是这样一个可以一举成名的舞台。如果说,博客需要更多的是精彩的文字以及构思的时间的话,拍照则是一个更快更直接的展示情感的方式;如果还能加上一些颇有些艺术气息的滤镜,几秒中之内,通过 Instagram,一幅看起来有艺术意味的产品便诞生了。

说它是产品而非作品,是因为照片一旦制作出来,便投放到了市场——Instagram 所提供的社交平台上,所有人都能看到这张照片,就像是摆在货价上的物品,而当关注你的人看过这幅照片之后之后还有被“赞”或是评论,就算是被消费了。于是一个产品自生产到售卖及收到反馈的过程就以一种数字化的形式呈现出来。此时,这个社交程序不再是之前缺乏温度,缺少精干交流的工具,用户与程序之间的情感投入以及更深的关系连结便显现出来。Instagram 免费提供生产的工具,用户则提供劳动力,虽然没有实质上的收入,但却仿佛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有了小小的收获感。

2011 年 6 月,Instagram 达到 500 万用户,与此同时有 1 亿张照片被上传。截至到去年年底,全球每秒就有 60 张照片被上传到Instagram的服务器上,并在它所整合的其他知名社交平台上被展示。而今年再收购之前几天所推出的 Android 版,在收购新闻所起到的间接宣传的作用下,现在 Instagram 所拥有的帐户数目达到了 5 千万。10 亿的收购价格,如果算在每个为 Instagram 提供“产品”的“劳动者”身上的话,每人值约 20 美元。可惜,使用这个程序的你我都没有收到这笔收购费,而且这还是一个从未实际盈利过的公司。

技术为关系服务

还记得那部去年斩获不少大奖,引起众多讨论的电影《社交网络》吗?电影里由 Jesse Eisenberg 所饰演的 Facebook 创始人提到一旦有了广告,Facebook 就会不够酷了。对于当时还是学生的 Mark 来说,的确“不够酷”远比不赚钱更失败。直到创业到第 4 年,也就是 2008 年 3 月,前 Google 全球在线销售和运营副总裁 Sheryl Sangberg 的加入 Facebook。这个有着极为良好教育背景及丰富工作经历的职场女性将这个不希望在 11 点就结束的派对,为 Facebook 找到了不会影响派对气氛的广告商来赞助。

2010 年,Facebook 第一次出现盈利,接下来高速成长的两年,平均每个用户所带来的收入从 87 美分上涨到 1.21 美元。而 Facebook 在不同国家地区的不均衡发展也体现在不同地区用户所带来利润平均值,就上个季度来说北美的用户为 2.86 美元,欧洲和亚洲的用户分别为 1. 4 美元和 0.53 美元。但是如果按照大家普遍接受的 1000 亿美元的市值来说,每个用户的价值高达 111 美元。这个市值如何实现,Facebook 还有 15 天要走。

尽管在 Facebook 上,每一天上传的照片总量相当于 Instagram 从创业到现在所达到的总量,但是却同那些有着更多情感投入的小照片有着很大的区别。也许这个诞生于计算机天才宿舍的网页社交前辈,已经认识到,技术也许只是一个基础,真正让用户和这个网络互相的关系的稳固、带有情感的投入和交流才是整个工程搭建的开始。

最后还是引用那部电影里的一个场景,当共同创办者 Saverin 因为赌气冻结资金的时候,Mark 告诉他这件事情的严重后果。歇斯底里的他,向 Saverin 咆哮到:

“让我来告诉你 Facebook 和其他网站的不同,我们从不会崩溃!如果服务器只是瘫痪一天,我们的整个声誉就会无可挽救地毁掉。用户都是薄情易变的,Friendster 就证明了一点。”

虽然电影纯属虚构,但是也许 Facebook 在创立之时,技术的稳定性是一切之首,但是对于用户在和自己之间的关系定位上,Facebook 可能还是多少缺少一些人情味道。一旦企业把自己和用户的关系更多理解为有着情感投入的朋友关系而加以投入的话,只会因为相互信任而更加紧密。

当下,尽管 Instagram 的类似程序并不少,却难以撼动它的影响力。Instagram 在与用户间关系上的思考和实践,也许是每一个打算开拓或是正在经营社交网络的企业需要借鉴的地方。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

喜欢阅读,一面对旧媒体有着强大的依赖性,一面谨慎且满心期待新媒体的真正革命。

累计已发布 23 篇文章

本篇来自栏目

解锁订阅模式,获得更多专属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