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相濡以沫或剑拔弩张,都是我们在电影里和机器人的关系

生活

2017-08-25 16:15

8 月 23 日,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开幕,川剧变脸演员、仿真西施、仿真姚明、钢琴家等一大波机器人像赶集一样出现在了北京亦庄。

而 8 月 21 日,埃隆·马斯克和 26 个国家的 116 名人工智能领域专家共同向联合国发表了一封联名信,希望能禁止有关杀人机器人的研究和使用。

这一封联名信的出现,仿佛一夜之间,人们和机器人的关系跌落到了谷底,因为在它的提醒下,那些出现在科幻电影中机器人围剿控制人类的场景,貌似越来越近了。但从荧屏上人类与机器人的故事看来,人类与机器人的关系一直在变化,而这也或多或少地反应了每个时代人们看待机器人的态度。

(图片来自《星球大战》)

机器人是科幻电影中特殊的族群,但其实并不需要这么悲观地看待我们与机器人的关系。毕竟,他们变得越来越「像人类」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机器人伴侣或爱人,能和你相濡以沫吗?

你知道的第一个人工智能机器人是谁?

答案是:哆啦 A 梦。

从上课偷偷看漫画书,到放学回家看动画片,再到这几年去电影院看电影,哆啦 A 梦可以说是文学影视这个虚构世界中陪伴我们最久的机器人。善解人意、无所不能的它,是不折不扣的人工智能。同时大雄十分依赖哆啦 A 梦,动画中的其他人类小朋友也把这只蓝胖子当做伙伴看待。

在计算机领域,有一个著名的「ELIZA 效应」,意思是人们会对电脑/机器输出的内容进行过度解读。比如人们迷恋聊天机器人,倾向跟机器人倾诉的行为,就是 ELIZA 效应的其中一种表现。

ELIZA 最初是一款能模仿心理医生与病人进行谈话的程序,可以说是最早的聊天机器人,在 1970 年代由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约瑟夫·魏岑鲍姆(Joseph Weizenbaum)开发。作为一个计算机程序,ELIZA 并不知道对话中每个名词的含义,更体会不到情绪是什么。它只是将输入的字符捕获,然后将其变成提问,或者只是重申使用者的意思作为解读,跟如今 Siri、小娜、小冰的聊天技能比起来差远了。

当时很多接触使用 ELIZA 的人明知道它是电脑程序,却心甘情愿向它吐露心底的秘密。因此有人把这种使用者「逢场作戏」沉浸其中的现象称为 ELIZA 效应。

(电影《她》剧照)

而在电影《她》中,主人公则是典型的 ELIZA 效应,女主角是一个有着性感嗓音并且善解人意的 AI,连实体都没有。

(电影《机器姬》)

在电影《机器姬》中,人类  Caleb 对女性形态机器人 Ava 的测试,也是在明确知道对方为机器的情况下进行的。最后 Ava 让 Caleb 相信他们彼此相爱,并成功让 Caleb 放出自己,通过了升级版的图灵测试。而传统的图灵测试中,测试者并不会事先知道哪个是人,哪个是机器。

(电影《我的机器人女友》剧照)

电影《我的机器人女友》中,讲述了一个宅男与机器人女友的故事,机器人从未来穿越时空派遣到他的身边,作为他的保姆和保镖,但是因机器人女友不会嫉妒吃醋决定和她「分手」。

讲述人类与机器人产生情感的电影很多,斯皮尔伯格曾经拍摄过一部《人工智能》,讲述一个男孩机器人与人类母亲之间的情感,当母亲的亲生儿子苏醒后,为了维护家庭和睦,机器人男孩就被抛弃了。

(电影《人工智能》剧照)

电影里这些会与人类朝夕相伴的机器人,在应用领域被称为护理机器人(nursebot)。从 2004 年开始,美国的一些退休疗养院就开始使用这些机器人。一份来自宾夕法尼亚州的退休社区报告显示,这些机器人会一直陪伴老人聊天说话,提醒他们吃药吃饭,已经赢得了不少老人家的心。

随着技术发展,机器人能够帮我们完成的事情会越来越多,机器人从声音、表情、动作、外形方面越来越像人类。但他们要想捕获更多人的心,还是需要拥有读懂情绪、提供情绪支持的能力,而这也是情感计算(affective computing)领域的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做的事情。

但人类产生情绪波动,与体内各种激素分泌、神经中枢有关。机器人的「情绪」只是电流和执行程序的变化,终究还是有局限的。

人类与机器人的剑拔弩张你死我活

人类在荧屏中曾与机器人有相濡以沫的亲密关系,也有着剑拔弩张的关系。

(《大都会》剧照)

早在 1927 年,德国导演弗里茨·朗就曾拍摄一部讲述人类与机器人战争的默片 《大都会》(Metropolis),这部电影堪称科幻电影的鼻祖,后来还被包括《星球大战》《银翼杀手》在内的电影参考。

关注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ifanr),回复关键词「科幻」,获取科幻电影鼻祖《大都会》的在线观看地址。

《大都会》的未来世界里,人类分为统治阶级和底层阶级,底层阶级只能够在地下城市中维护城市大机器的运作而劳碌辛苦地存活。有科学家制造出了一个跟女主角一样的机器人,试图利用它来破坏城市机器,重建秩序。这也是最早机器人与人类的战斗。

(1927 年的《大都会》中未来世界是这样的)

但让机器人作为杀手的形象广为流传,是电影 《终结者》(The Terminator)系列。《终结者》系列主要讲述了未来世界里,人工智能机器「天网」(SkyNet)统治了地球,存活的人类在约翰·康纳的领导下进行反抗,天网派遣多个机器人从未来回到过去,分别想要杀掉约翰的母亲、童年的约翰、成年的约翰。当然,这些刺杀都失败了,主角光环不是盖的,挡枪挡弹挡机器人。

(《终结者》系列电影中主要的三个杀手机器人)

《终结者》系列中,天网派遣出来的杀手机器人主要有三个,分别是阿诺德 · 施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饰演的 T-800,罗伯特 · 帕特里克(Robert Patrick)饰演的 T-1000,以及克里斯塔娜 · 洛肯(Kristanna Loken)饰演的 T-X。

在电影里,他们一个比一个更加坚固、灵活、具有毁灭性,执行任务起来直截了当杀人如麻。但 T-800 被重写程序后,却变成了忠诚、顽强的保护者,还会在最后时刻牺牲自己来拯救主角。

在不少科幻电影编剧的笔下,凡夫俗体的人类在战斗中肯定不敌机器人的金属拳头和高杀伤力武器,但是人类总能通过改写、重启、抹除程序等方式,在关键时候力挽狂澜。类似情节套路的机器人电影还有《我,机器人》(I, Robot)等。

(电影《我,机器人》剧照)

这似乎也标明了人类在未来对待杀手机器人的态度,武斗打不过,文斗总有机会掰回一局,毕竟你的运行程序是我写的。不过无论是亲密关系还是敌对关系,电影总是需要放大矛盾从而让故事情节更有张力。

智能软件开发机构 Possibility Research 的创始人兼主席 Steve Omohundro 认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关系有三个阶段:

  • 当前的「人工智能经济」,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
  • 下一个阶段的「人工智能军事」,无人机、机器战士、自主武器机动车等拥有人工智能的武器将被开发,并将带来军备竞赛;
  • 未来则是「人工智能社会」,则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人类需要扩大对自主系统的行政管制和法律条例。

不过这三个阶段中,人类与机器人的关系都是人机协作,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