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PO 释出「大招」,手机影像还有多少想象力?

AppSo

2021-08-19 18:00

近年来,移动影像成为手机厂商厮杀正欢的赛道,但我们似乎许久未见令人眼前一亮的新技术了。

回望上一次名场面,还是 Pixel 3 亮出 AI 加持的单摄影像系统,却以此轻松打败一众双摄系统之时,它让业界和消费者见识到了计算摄影的威力,但在这个赛道上,本该涌现出更多激动人心的硬核创新。

话音刚落,OPPO 就给我们带来了一连串颇具潜力的影像创新技术。

四大影像创新,帮用户记录生活之美

在 8 月 19 日举行的未来影像技术发布会上,OPPO 首次公布了其影像主张:轻松记录生活之美

这句主张虽然听起来简单,却凝聚了他们在影像技术方向上的诸多最新成果,使得这场发布会更像是一部献给消费者的预告片,让我们可以对 OPPO 面向未来的影像技术实力和研发方向有更清晰的了解。

1. RGBW 捕光传感器

都说影像是追光的艺术,用镜头收录光线,进而在传感器上成像,这是拍好一张照片的第一步,OPPO 对此很是在意。

事实上早在 2015 年上市的 R7 Plus 上,OPPO 就已应用了 RGBW 传感器技术。但后来因为彼时技术上的不完善,后来并未进一步商用。

从技术原理上来说,相较比起传统 RGGB 传感器,RGBW 引入了 W 白色子像素代替原有一部分子像素。

由于 W 像素不带任何色彩的信息,只对光线感光,因此天然对光线更加敏感,令感光性能有了显著提升,从那时起,OPPO 就已经跟夜景拍照暗自较上了劲。

当时手机影像这条赛道还谈不上拥挤,但 OPPO 已经有了改进该技术的念头。

过去 6 年,OPPO 坚持自研四合一像素技术,并与索尼继续合作,量身打造了全新一代 RGBW 捕光传感器,他们在原有硬件架构上做了不少改进和提升。

首先,OPPO 将自研四合一像素聚合算法写进到传感器硬件,这是业界首创。OPPO 将影像算法放在传感器进行本地运算,不仅提升了影像处理效率,而且释放了部分处理器算力,同时实现了多芯片平台的高兼容性,一举多得,OPPO 将其称为「软件算法硬件化」。

因用到传感器进行本地运算,所以这一代 RGBW 捕光传感器采用了更先进的制程工艺,无损 W 像素所带来的光线数据价值,有效利用该技术带来的增益。

前代 RGBW 传感器在微观层面容易产生子像素之间相互串扰的状况,在这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杂讯,画面因此变得不够纯净。

以往没有太好的解决方法,只好通过算法往回找补,但这显然不是长久之计,从硬件层面入手才能一劳永逸。

于是 OPPO 在像素底层的光电二极管内侧添加了物理隔离层,以此大幅降低像素之间的串扰状况,像素收录的光线信息更纯净,成像更接近真实。

如此一来,OPPO 不仅填上了木桶的短板,还将整个桶壁都加高了。

OPPO RGBW 捕光传感器与上一代技术比起来,进光量提升了 60%,还同时降低了 35% 的噪点,让画面更亮的同时更纯净。

出于对光的执着,手机厂商一直在探寻更亮、更清、更真实的影像技术,OPPO RGBW 捕光传感器便是他们面对这一命题所交出的新答卷。

而且我们对此不必等待太长时间,OPPO 在发布会上公布该技术的上线时间,最快在今年第四季度正式商用,届时消费者就能在正式机型中见识到这项技术的实际性能。

▲ 左:传统 RGGB 传感器样张 右:全新 RGBW 捕光传感器样张

2. OPPO 五轴运动防抖

OPPO 公布的第二项未来影像技术是硬件级五轴防抖

目前主流的光学防抖方案,大致分为两种:镜头防抖传感器防抖。前者更为常见,通过陀螺仪侦测镜头位移,镜头组根据位移量进行反向补偿移动,从而实现物理层面的防抖

而传感器防抖至今仍是稀罕之物,这项技术首次应用于手机产品的时间,要数去年发布的 iPhone 12 Pro Max,当时我们也在第一时间对这项新兴技术做了解析

▲ iPhone 12 Pro Max 独占的传感器防抖技术

于是 OPPO 将这两种防抖方案进行融合,首次在手机如此逼仄的内部空间里实现五轴防抖,镜头与传感器同时工作,稳上加稳,从而实现更精准、快速的光学防抖效果。

然而想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谈何容易?

摆在 OPPO 工程师面前有数项技术难题,除前文提到的机身空间小外,镜头与传感器联动算法的优化难度也非常高,相机模组结构也会因此变得相当复杂。

此处省去攻克难题的枯燥过程,今天我们都知道了结果,OPPO 实现了这项技术,而消费者所关心的由此带来的好处,值得细讲。

我们普通人,若不是天生铁臂,就不可避免的会在手持拍照时让取景画面产生抖动。

尤其是在暗光场景下,手机需要在「减慢快门速度」和「提升 ISO 值」之间衡量利弊,作出艰难抉择,此时再细微的抖动都会被放大,最终成片往往需在某些方面有所妥协,并不完美。

然而借助 OPPO 五轴运动防抖技术,能够将不同方向、不同幅度和频率的抖动进行拆解,配合 OPPO 自研的 ICE 极速抓拍算法,自动分配好镜头组防抖和传感器防抖的工作,便于五轴防抖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经过实验室实测,比起当下主流的 OIS + EIS 混合防抖技术,OPPO 五轴运动防抖在暗光环境下将快门速度提升至 0.01 秒,暗光抓拍成片率提升 70%

▲ 五轴防抖样张,图片来源:OPPO

目前 OPPO 五轴运动防抖技术已经进入到最后的调试阶段,预计将于 2022 年第一季度正式商用,或许我们很快就能进入「人人都是铁臂」的创作时代了。

3. 连续光学变焦

四年前,OPPO 在 MWC 率先展示了业界首款潜望式结构摄像头,从此手机不用背着厚厚的伸缩镜头,也能实现 5 倍的无损变焦。

自此之后,OPPO 不断优化着阶梯式的变焦方案,同时也在寻找实现类似于相机上的连续变焦方案,从而让消费者体验到丝滑无损的变焦体验。

OPPO 的目光一直朝前,终于实现了连续变焦技术的突破,在保持潜望式结构的同时,OPPO 升级了镜组、位置传感器和马达,从而让镜头组前后运动更顺滑,同时保证对焦效率

目前这套变焦方案支持等效 85mm-200mm 焦段的连续光学变焦,涵盖人像到长焦的使用场景,而且过程中并无裁切,成像素质得以无损保留。

从样张可以看出,OPPO 通过优化镜组,让长焦端的画面素质得到大幅提升,细节保留更细致锐利,日常使用时,用户可以更好地利用长焦端进行重新构图,获得媲美专业相机的手机摄影体验。

▲ 图片来源:OPPO

可惜的是这项技术尚未公布确切的商用时间,但光是看到样张,我的内心已然很期待。

4. 下一代屏下摄像头

作为本次发布会上讲述的最后一项技术,OPPO 下一代屏下摄像头在月初就进行了首次的对外展示。

据了解,OPPO 早在 2018 年就开始投入到屏下成像技术的研发中来,期间经历了两次技术方案迭代。在下一代屏下摄像头技术方案下,OPPO 让真·全面屏变成现实。

无论息屏还是点亮状态,整块屏幕都能给人纯净的视觉观感。独特屏幕结构在 AI 算法的驱动下能够准确显示文字边缘、图像纹理等细节。

而落实到自拍应用层面,它比前两代更接近正常前置摄像头的成像素质,这得益于 OPPO 自研的去衍射、AWB、HDR 等 AI 影像算法集。

▲ 左:上一代屏下摄像头自拍样张 右:下一代屏下摄像头自拍样张

但当下 OPPO 并不急于将此方案投入量产,不抢头啖汤,继续闭关打磨。

OPPO 的高端影像之路,一直是 Hard 难度

整场发布会看下来,我们不难觉察到 OPPO 探索影像技术的决心是坚定的,但道路也是极度曲折的。

明眼人都知道,影像研发的投入没有止境。若想持续满足用户快速变化和增长的影像需求,就要持续不断地投入和打磨。

而落实到具体的研发方向和研发动作上,本次未来影像技术发布会似乎释放出一个信号,那就是 OPPO 在影像领域将会更加注重底层硬件创新与软件算法的深入结合。

无论是 RGBW 捕光传感器直接将四合一像素聚合算法写入传感器,还是五轴运动防抖技术中两个防抖单元的协同配合,都在印证着「软硬结合」的这条技术研发方向。

OPPO 的研发思路也早已从原来简单的供应链采买,转变为联合研发。如今 OPPO 影像技术的研发层级变得更加深入,细分至传感器和模组内部,并用全面自研的算法进一步挖掘硬件能力。

我们今日再谈起 OPPO,想到的标签已不再是「充电 5 分钟,通话 2 小时」,而是「在我眼里你会发光」、「影像旗舰」、「色彩唤醒感动」这类与摄影密切相关的描述。

这份辛勤投入,换来的成果也是丰硕的。

产品到了消费者手中,他们需要感知更强的信号。OPPO 结合日常生活场景,围绕着「随手拍也清晰」、「记录高频场景和高光时刻」、以及「呈现用户心中的美」这三点核心诉求,作为旗下影像技术研发的指南针,去打造未来的产品形态。

十年前,OPPO 为了 Find 系列请来当红好莱坞影星莱昂纳多作为代言人,在消费者心中种下了一颗旗舰、高端的种子。

如今站在 2021 年,我们放眼望去,国产手机已经在全球市场上占据半壁江山的地位。OPPO 也不再需要国际代言人作为号召,背后积攒的技术储备更有话语权。

OPPO 深耕充电、屏幕、影像等关键技术领域良久,光是影像专利储备就有 9000 件之多,不时还会秀出肌肉,或多或少影响着行业前进的方向。

▲ OPPO VOOC 闪充

他们兜里的这些专利储备,就像是我们钱包里的存款,不管最终是否能用上,积累越多总是不亏。

但慢慢地,OPPO 把专利发展的重心从多转为精,毕竟真正发挥作用,是那些消费者想用、会用、喜欢用的技术。这次公布的四大影像技术,也未偏离这条策略。

面对未来手机行业的漫漫征途,影像技术的进步和迭代任重而道远。OPPO 所选择的「软硬结合」的影像研发路线,已经获得了业界和消费者的初步肯定,无形中号召着行业更加关注用户真实诉求,为构建相关技术标准轻推助力。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