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这个简单的动作,能够转化为(对建筑的)保护运动。
社交网络时代,「可拍照度」除了能让一个地方/店铺成为热门「打卡」点,而且还可能让一个被抛弃的建筑流派重回主流,至少 Virginia McLeod 是这样认为的。
McLeod 是艺术出版社 Phaidon 的编辑,她所负责的书籍《Atlas of Brutalist Architecture》汇集了来自全球超过 800 座「野兽派」建筑的摄影作品。
「野兽派(brutalist)」兴起于二战后的欧洲。它的名字源自法语中的「béton brut」,意为「裸露的混凝土」,这也描述了该建筑流派的最大特点。
这种风格快速地俘虏了战后荒凉的国家(混凝土廉价又坚固),同时,也极快地被人们所抛弃。在 McLeod 看来,它被批评的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它冷酷的外观。
我没法找到另一种建筑运动或流派能激起那么多情绪。真的有人非常憎恨这种建筑风格。
McLeod 在接受彭博社采访时说道。但她发现,大约在五年前,人们对这种建筑的态度发生了改变。
人们(对野兽派建筑)感到很兴奋,而且很喜欢它的视觉质感。它似乎获得了新生和活力。
在她看来,这次运动的源头来自 Instagram。在 Instagram 上,带「#brutalism」标签的推文超过 47 万,而其它相关标签同样有数万推文。
「点赞」这个简单的动作,能够转化为(对建筑的)保护运动。
McLeod 说道。她指出,一座位于澳洲的建筑 Sirius 原本去年就要被拆,但网络上的「#saveoursirius」最终令 Sirius 得以保留。
此外,完全由民间发起的「SOS Brutalism」活动,也逐渐发展为展览和书籍,并已经成为一场宣扬拯救数十座野兽派建筑的全球活动。
在文化建筑评论员 Steve Rose 看来,野兽派建筑的回归其实不止存在于各种照片里。
现在,没有人会因为看到由赤裸钢筋水泥建造的建筑而感到惊奇,譬如 Herzog & de Meuron 改建的泰特现代美术馆、安藤忠雄数不清的建筑等等,列表都够写本大部头画册了。
Rose 觉得,正如日本著名建筑师坂茂所言,建筑的永恒性并不在于它的组成是如何坚毅,而是由人们对它的喜爱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