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机器人真能创造艺术,我们也无法理解。

—— 《AEON》

大声

2019-06-30 08:00

人工智能是个热词,连守卫着人类引以为傲创作性的的艺术界也难免俗。

过去这一年来,我们看到一幅由算法创造的画拍卖出 43 万美元高价,也见证了第一个由机器人举办的「个人」作品展

▲ 拍卖出 43 万美元的 AI 艺术作品

但什么艺术作品才能算真正的「机器创作的艺术」?而我们又是否有可能去理解这些作品的含义?Rui Penha 和 Miguel Carvalhais 均为研究艺术方面的学者,他们联合撰文讨论了这些问题。

在两人看来,我们理解艺术的前提是同理心。

当我们看到一个作品,我们以自身经历和知识为基础,设身处地思考是什么驱动了艺术家创作这样一个作品,并尝试去解读。

要有这种同理心,单单是共同的社会文化认知还不足够,更根本在于,我们同作为人类,近乎都会无可避免地去和逃不掉的死亡斗争,感受思想上的孤独,时时察觉生理上的各种小需求。

假如机器有思想,它们「身体」所带来的感知会和我们所知的完全不同。因而我们无法用同理心去代入思考。即使当我们尝试去这样做,我们也只能用人类的视角去猜。

人类,假如变成了一个代数 X,那会怎样?

这不是一个我们能回答的问题。

那我们又是否能够找一个折中点,赋予机器和算法无限的人类文化信息,这样,机器也许就能创造出我们能理解的艺术了?

▲ 图片来自 Fastcompany

在两人看来,这算不上是真正的机器创造的艺术。这些以创造作品为目的,被输入大量人类社会信息的算法,它们所创造的作品只是背后程序员的作品。

作者将这种作品类比古典音乐演奏。当你在听当地乐团演奏贝多芬的乐曲时,你仍会说「我在听贝多芬」,虽然演奏最终效果会因乐队水平、场馆设计、周围观众而受到影响,但你仍会将音乐的作者定义为贝多芬。

其实艺术家很早就已经开始用电脑来创造艺术。

德国艺术家 Gerhard Richter 的作品《4900 Colors》就是机器协作的成果。他以一个特别设计的计算程序,生成了以下这些看起来随机而生的色块。但这仍然是 Richter 的作品。

▲ Gerhard Richter 和《4900 Colors》

在两位作者看来,真正机器创造的艺术品,诞生前提必须是机器拥有自己意志,并主动去创作,而不是在人类的设计或引导下进行。

即使有一天它们真的有了自由意志,而且也创造出真正的艺术品,我们也将因为对「世界」的感知和认识的巨大差距,终究无法理解这些作品。

我们终将无法理解机器创作的艺术,无论是在艺术还是生活中,我们总会被限制于人类体验中。

内文插图来自《AEON》《Fastcompany》《TIME》《Dezeen》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

AI 的确是最近我们公司讨论非常频繁的一个重点话题,现在 AI 每一天的进展是天翻地覆的,可能每过一段时间基本上都有一个跨越式升级,对于手机硬件厂商来说,一定是接下来科技方向的重中之重,不管是开源,还是大模型诞生,手机的应用一定会发生很多变化。

查看全文 —— 真我全球副总裁 徐起

中国用户对于户外生活方式的热情给予我们很大启发,我们发现中国自然环境中蕴藏的能量与色彩实实在在影响着主流文化审美。

查看全文 —— 福特中国设计中心色彩材质设计经理 Jeffrey Liu

从前年开始我们在做 AI Helpful,就是要让智能设备有用、好用。

查看全文 —— 云米科技创始人、CEO 陈小平

在吉利与魅族「联姻」后,领克的车机也已经进入第一梯队。

查看全文 —— 吉利汽车集团高级副总裁&领克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 林杰

产品学苹果,商业学特斯拉,制造学丰田,组织学华为,变革学微软。(理想)当下的规模,好好学习最重要。

查看全文 —— 理想汽车 CEO 李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