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在亚太地区,专注三个关键领域:为产品带来更多可持续功能,投资技术的解决方案及帮助合作伙伴。

—— Google 亚太区总裁 Scott Beaumont

大声

2022-11-24 14:39

你有没有好奇过,自己的家到底合不合适装太阳能板,一年下来的光照情况值不值得这个投入?

Google 的一位工程师就有过这样的疑问。

一番研究后,这位工程师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困惑,还为 Google 的 Environmental Insights Explorer(简称「EIE」)提供了一项特别实用的功能——「Rooftop Solar Potential」(屋顶太阳能潜能)。

在 2018 年首推出的 EIE,现已在亚太地区的 17000 个城市投入使用,为城市管理者提供建筑碳排放、交通碳排放和屋顶太阳能潜能等多种数据支持,支持城市把数据转变为气候行动。

EIE 只是 Google 为可持续规模化发展的一小部分。

11 月 22 日,Google 举行了亚太区可持续发展大会,分享了公司在该地区的众多行动。Google 亚太区总裁 Scott Beaumont 总结道:

Google 在亚太地区,专注三个关键领域:为产品带来更多可持续功能,投资技术的解决方案及帮助合作伙伴。

可持续生活方式,人人都可践行

出门前除了看看路况,我们还能看什么?

在沟通会上,Google 工程师 Victoria Wong 介绍了 Google Search 和 Google Maps 新推出的 Air Quality 功能,以 AI 技术帮助用户了解当天空气质量情况。

和新加坡国家环境局合作后,该功能已于上周在新加坡投入使用,它可以帮助人们决定是留在户外还是待在室内,同时也让人们更加关注空气质量问题。

除了空气,Google 在交通选择上也为用户提供了更多可持续选择。

结合 AI 技术、交通部门数据和 Google Maps 用户社区反馈,Google 综合提供了出行交通工具的时刻表、拥挤程度和无障碍出入口等细节信息。

同时,你还可以选择把可持续放在出行决策的顶端,用 Google Maps 选择最低碳的交通路线,用 Google Search 辨识航班的碳排放量。

这些融入了可持续理念的产品,都可以帮助更多个人践行可持续生活方式。

投资技术,支持伙伴,更快推进可持续转变

对于 Google 来说,可持续转型是一次「内外兼修」的改变。

Google 的目标是在 2030 年前在运营和价值链中达到净零排放。Google 内部坚持创新,让系统和数据中心更有效率。与五年前相比,同样的电能已能获得五倍算力。我们在办公室和园区中也秉持相同的理念。

多年来,我们一直关注如何让自身更加高效,如何减少食物浪费等等,我们的员工始终致力于创新及开展可持续行动,同时带领他人一同行动。

为了支持更多可持续领域的第三方组织,Google 也推出了多个不同项目:

正如文章最开始提到的 EIE,这个工具能帮助政府对碳排放源进行测量,并制定合适的策略使用更加清洁的能源。

此外,初创公司可以通过「Google 创业加速器:循环经济」项目获得资金,该项目旨在帮助那些以减少废弃物为目的进行创新的公司。

非营利组织可以向亚洲公益创投网络(AVPN)的可持续发展种子基金(Sustainability Seed Fund)申请资助。该基金由 Google.org 和亚洲开发银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支持,旨在帮助非营利组织利用新兴技术应对亚太地区的气候挑战。

另外,Google.org 已经向亚太地区关注和解决可持续发展和气候相关问题的非营利组织提供了超过 1400 万美元的资金。

在印度尼西亚,Google.org 在为农民教育国际基金会(Edu Farmers International Foundation)提供支持,该组织专注于农民教育和技术规模化,以实现产量最大化。

在气候行动中,企业组织鲜有能达到的共识是 —— 只有所有人一起行动,我们才有机会带来改变。

我们为可持续作出贡献的方式都不相同,而 Google 选择的以数据和技术为更广泛群体提供支持的方式也的确「很 Google」。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

从前年开始我们在做 AI Helpful,就是要让智能设备有用、好用。

查看全文 —— 云米科技创始人、CEO 陈小平

在吉利与魅族「联姻」后,领克的车机也已经进入第一梯队。

查看全文 —— 吉利汽车集团高级副总裁&领克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 林杰

产品学苹果,商业学特斯拉,制造学丰田,组织学华为,变革学微软。(理想)当下的规模,好好学习最重要。

查看全文 —— 理想汽车 CEO 李想

英特尔将和联盟一起打造 AI LPL。

查看全文 —— 英特尔 张新宇

我们发现很多用户拍摄时,并不是基于构图的需要,而是基于看到的信息需要拍到。

查看全文 —— OPPO 影像产品总监 张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