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使用越来越频繁、充电越来越碎片化,240W 解决了这个痛点,碎片化快速回血的效率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 真我 realme 副总裁&中国区总裁 徐起

大声

02-12 12:18

多年以前,我在写 VAIO SX12 这款笔记本的时候,隆重表扬了它对充电协议的支持,它甚至可以用祖传级别的 5V1.5A 充电器进行电池充电。不过要是用 7.5W 的功率去冲笔记本电池,大概得整整一晚上才能充满。

科技的便利性有两个方面,一是向下兼容,二是向上突破。

前两天发布的真我 GT Neo5 手机,就首发了 240W 闪充技术,能够在 10 分钟的时间里从 0 开始充满一部手机的电量,这就是向上突破。

这几年来,国产手机开始在电池充电速度上开展了军备竞赛,大概可以从 30W 级别,1 小时多充满;到 65W 级别,半小时多充满;再到 120-150W 级别,约 15-20 分钟充满;再到如今的 200W-240W,能够把充电时间压缩到 10 分钟左右。

更关键的是,由于到了充电到了 80% 左右的时候,为了保护电池,以及防止充电器升温太多,大多数充电功率会下降一大段,进入涓流充电阶段,所以充电前半段是更快的,以目前业界 200W 充电功率以上的产品为例,一般前 2 分钟,可以充进近 30% 电量,前 5 分钟可以充进超 60% 的电量。

这意味着,如果没有强迫症不追求总是充满的话,像是真我 GT Neo5 240W 的充电速度,能够在各种碎片化时间里灵活给手机充电,让手机电量快速远离焦虑电量。

实际上,这也是真我做 240W 的意图所在,真我 realme 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徐起说: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数据报告,有 8 成的消费者在选购手机的时候认为快充功能很重要。80W 已经非常快了,但是 realme 有 50% 的客户愿意买 150W,真我的用户对于闪充的使用习惯和需求非常大。年轻人对于闪充的需求比较多,由于时间比较碎片化,闪充对于年轻用户来说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

 

当看到 240W 闪充的时候,它对于用户的改变有多大?前期讨论不如我用了一周的感受明显,240W 的体验不仅是从 20 分钟到 10 分钟这样的单一的体验感。我觉得大家体验一段时间会发现,它最大的特征在于很短时间内的续航充电效率特别高。拿我自己举例,最近一直在出差,刚到机场休息十几分钟就得走,我只有坐下来喝一杯咖啡的时间,可能 3 分钟,如果手机可以充到 60%,这个体验感就非常好,碎片化的时间使用效率是很高的。对于消费者来说,手机使用越来越频繁、充电越来越碎片化,240W 解决了这个痛点,碎片化快速回血的效率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对于坐班人群来说,30W 和 240W 差别或许不那么大,反正手机都放在桌面上一直充着,到下班时间拿着满电手机出门,但是对于商旅人群,或者经常奔波的人群,比如外卖员快递员来说,240W 的意义就凸显出来了,他们可以随时随地快速给手机充电,而非时刻带着充电宝。

徐起还透露,目前 240W 满级秒充在真我 GT Neo5 首发,短时间内还是 GT Neo 系列独有的技术,时间周期可能会在一年以上。

那么问题来了,从五福一安,到如今的 240W,手机充电速度到头了吗?对于 USB Type-C 标准来说,这个功率已经到了线缆承载极限了。

对于真我和徐起来说,先到一个极限值也有有其意义的,他说:

继续发展闪充的意义在于不断提升用户的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手机使用非常频繁,打游戏、刷抖音使用等,另外就是 5G 和大屏幕对电量消耗很大,手机充电是高频的行为。

 

根据调研,手机用户的痛点中,续航就是其中一项。如何提高续航,无外乎是两条路:一个是提高电池容量,另外一个是提高充电速度。电池容量本身在短时间内提升的技术壁垒非常大,很难在电池体积不变的情况下突破容量,但是手机厚度又是一个很综合的体验,不可能通过增强手机厚度来提高电池容量。

 

对于闪充技术本身的突破来说,氮化镓、石墨烯材料的突破带来了新的机会点。这几年我们一直在围绕着闪充技术做研究,这一次的 240W 充电功率已经达到了巅峰,我们把这个产品量产出来给到大家,是为了解决用户电量焦虑的痛点。

再往后,就得继续依赖充电协议的进步,目前只能说 240W 只是阶段性的巅峰,也许往后协议更新,充电协议支持更高的电流更高的电压。

当然,手机充电器充电功率的进步,也给向下兼容提供了基础,比如目前不少高功率充电器支持 65W PD 协议,能够给轻薄笔记本进行充电,而国产手机也开始着手遵从 UFCS 协议,让不同品牌的高功率充电也能支持不错的通用功率,比如 33W 和 67W,相互之间不至于完全隔离。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

在命运的塑料大棚里,每棵被喷了过多农药的白菜心中,都曾经有一个成为无公害有机蔬菜的梦想。

一加之前提的未来三年在 2000 元以上价位段做到线上第一的目标,实现的情况可能会加速。

查看全文 —— 一加中国区总裁 李杰

人工智能让人们思考得更快,而不是更聪明

查看全文 —— 心理学家 Tomas Chamorro-Premuzic

电动车的设计绝不应该千篇一律。

查看全文 —— 吉利集团设计副总裁 陈政

ChatGPT 是一个糟糕的产品,它真的不是为使用而设计的。

查看全文 —— OpenAI 的联合创始人 Sam Altman

与其逃避数字化和 AI,还不如拥抱它们。

查看全文 —— 岩彩艺术家 莲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