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得来苹果的发布会,学不来乔布斯的孤独

公司

2015-12-10 10:12

沾上互联网的企业家,稍稍有点名气,无一例外地成为了商业舞台上的专业演员。互联网企业家的演员气质从何而来?浮躁。逐利资本驱人浮,碎片资讯使人躁,细数之下原因实在太多。其中 “XX 发布会”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导致浮躁的重要原因,若放之手机领域,恐怕更是无出其右。

发布会上,手机的散热可以与太空科技进行类比,钢板可以与艺术挂钩,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之势。假如只是一家厂商这么做一下,一定能博众人一乐,但当把夸张当成了本分,就不那么有趣了。举个例子,现在不少人喜欢听郭德纲的相声,正是因为他在传统相声表演方式上融入了许多接地气、赶潮流的元素,时髦的网络段子和新闻现象新手拈来,让观众可以充分代入表演中。只不过,如果开专车的司机、小卖部的老板、家里附近的保安、保洁的阿姨、公司的所有同事等等清一色说话都是那个调调,也是够遭罪的。

guo de gang

(关于发布会的浮夸可参阅刘学文大作《如果吹牛是种病,这些厂商已经无药可救》)

今天的发布会,就是一两个人站在台上对产品进行深入解说的一种广告形式,吸纳相声艺术、小品艺术、PPT 艺术、灯光艺术等百家精华,代表了 21 世纪广告艺术的巅峰。

同行资深手机人兼索粉认为,前苹果时代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手机发布会当属诺基亚 2006 年四国同步进行的那场,而到底谁办了第一场就不深究了。如今诺基亚手机没了,但手机发布会这一传统却像一颗一万吨的礼花,用虚荣之光照亮了全球,于大中华尤盛。当然今天的手机发布会不拜诺基亚为祖师,祖师一定是、也只能是乔布斯。

开启他生命辉煌巅峰的是 iPhone 3G,那个塑料弧形背面,正面只有一个按钮的怪异手机。那年是北京奥运会举办的 2008,诺基亚当年卖出了 4.8 亿台手机,苹果同年卖出 1000 多万台手机。即使是在今天,4.8 亿的手机出货量也足够惊人,苹果今年预计销量是 2 亿多,华为预计 1 亿多,小米差不多就是 1 亿,诺基亚 08 年的销量够得上这三家今年的总和。数据只是顺手一提,想说的是乔布斯在当年做出 iPhone,颠覆了诺基亚的塞班帝国,难度就好比今天要颠覆三星华为小米的 Android 帝国或是苹果的 iOS 帝国一样。

想象一下今天有家公司冒出来,做了一款手机,结果过几年干掉了苹果,是多么难以置信!苹果当年就是这样掀起一股浪把诺基亚淹没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heres-what-happened-when-17-ordinary-people-met-steve-jobs

在谈起产品时,乔布斯身上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没等他开口,光是穿着高领毛衣往台上一站,衬着深蓝色的 PPT 背景,已然让人敬之三分,观者皆忖 “这老头今天不知要介绍些什么牛 X 玩意儿”。随后他语调自带克制的激动,将新鲜设备与功能渐次铺开,每介绍一个 “重新定义” 后,只需停歇两秒观众席上便会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有的时候还不等他暗示台下观众依然按捺不住,他便微笑着等待掌声停下继续介绍手中的机器。最后的包袱 One more thing 更是成为了广为效仿的手法,2011 年曾让人期待的这句话,2015 年已经让人厌倦。

展示产品是乔布斯与生俱来的一种特长,近乎一种无法模仿的超能力,但还不是乔布斯最牛的地方。他牛炸天之处,在于他自始至终都把自己的产品当成了自己深爱的孩子,关键词:自始至终深爱。好的产品人都深爱自己的产品,无论是木匠做出的一张椅子还是厨子炒出的一盘菜。难的是自始至终,乔布斯若是木匠,他深爱自己做出的椅子,哪怕它已经被不懂爱惜的人劈成了柴;若是厨子,他深爱自己做出的食物,哪怕它已经成为残羹被送往养猪场。

为什么一个人可以爱产品爱到这种程度?传记会告诉你,他是完美主义者。而我揣测,乔布斯是一个孤独、自恋的艺术家。自恋是孤独者的出路,而极度自恋时,孤独的艺术才能燃烧到极致。而乔布斯把心血倾注在产品上的同时,也把自己孤独的灵魂铸进了产品。若非孤独的人,绝无可能做到这个地步。

孤独的反面不是合群,而是平凡。

并不意味着要死死关在一个房间里,不跟朋友吃饭,不跟爱人看电影。它描述的是一种内心状态,好比跟朋友吃饭、跟爱人看电影时无法向他们倾诉自己的内心世界,是为孤独。正常人每天思索的是如何与他人相处;而孤独的人,每天思索的是如何与自己相处。试过便知,后者要难得多。与别人打交道时若想偷懒的话,只要戴上一个合时宜的面具便可轻松应对;与自己相处,所有的面具失效了——因为你不用、也不能通过单纯的眼睛去观察自己。

孤独者清晰、敏感、自我、善变,这一切无可避免地带来消极情绪,不加处置的话不但难成大事,还有心里健康之忧。唯有对自己投入比那些情绪更大的爱,像用一团烈火融化一片冰原,才不至于深陷冰冷孤独不能自拔。与孤独自我共处的状态,与成语 “孤芳自赏” 的意境有几分近似,只是 “赏” 的部分要远远超过欣赏,升华成为对自我的狂热爱恋,对所追求事物的钢铁信仰。

Einstein-Quotes

所谓不疯魔,不成活。

人们把发布会研究透了,学透了,只可惜学不来孤独。生来孤独的人不会去学,生来平凡的人不屑去学。学不到,不学也罢,可怕的是众厂商从未放弃以苹果为标杆,左手攻击右手模仿,以求在互联网上博得人们眼球多一刻的停留。但不得不说,仅从资本利益的角度,学这么点也够了,没准现在的手机行业内已有类似于 “秒一次 iPhone = 卖 1000 台自己的手机” 之类的 “业界共识”。毕竟做手机不是修道,更不求长生,只要把名气吹响了,赚钱了,世俗的标准下谁能说你没做好呢?

若能自处,孤独是一种罕见的、近乎完美的状态,无论对于事业还是个人修养。从我为乔布斯塑造的孤独、自恋形象中退出来,想想 21 世纪平凡人类的正常是什么,我想是一种欢乐的混沌。就像海明威在《太阳照常升起》中描述的法国巴黎,里面的主人公在写作之外,便是与朋友喝酒。相约了、偶遇了、倾诉了、心血来潮了,都要来一杯。咖啡厅、餐馆、酒吧、舞厅、家里,无处不是举杯处。然而看着他们喝了那么多的酒,一个道理就显现了出来:所有人一起欢乐不过是从众的假象,真正乐在其中的,只是少数人身处特定场合的某些时候——例如科恩与布莱特同游的时候。其他人,不过是被 “正常” 绑架的傀儡罢了。

2015 年底,广州冬寒已至,双十一已过,通过网络从美国传来的购物节还在一波波的袭来。之后无数的苹果手机、亚马逊阅读器、微软的电脑从中国生产商运到美国,又从美国卖向中国,那么的理所当然。而这个产品轮回抬起了美国公司的股价,养肥了美国的资本家,逃过了中国的关税(那些幸运的),养活了中国的工人,博得了中国消费者的一笑。

总之,网络购物满足了物欲、网络色情满足了色欲、网络点评满足了食欲/玩欲……2015,我们处在一个欲望能轻易得到满足的年代,无论是满足的速度还是质量,都远非前几年能比,更不必说上一个年代。欲望得到满足是幸福的,而当欲望太容易满足时,还有快感吗?当发布会太多的时候,发布已成恶俗,原本介绍产品的盛会成为了企业家演员的秀场,还有意义吗?

到头来,孤独,成了 21 世纪互联网企业家最欠缺的特质。伴随这种文化缺失,我发现了一个商机:

开一家名为 “帮主的孤独” 的旅游公司,专门开辟深山老林里人迹罕至的旅游路线,承诺为客户找到乔帮主同款孤独感,进而激发出属于每个人自己的 “神来之笔” 灵感时刻。在资本市场,这点子一定能融个几千万美元。万一融不到资也不要紧,只要从我这得到灵感的每个客户,在创业后都分我 0.1% 的股份,只要出一个半个扎克伯格,我下半生已足够衣食无忧。

不说了,我去路演去。

题图:webofloneliness

插图:radioaustraliabusinessinsiderwonderfulengineering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

还有什么比无趣更可怕?网友说:无知。我惭愧地低下了头。

本篇来自栏目

解锁订阅模式,获得更多专属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