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 年代,当第一张「入狱照」被拍下,警察们纯粹希望留下犯罪嫌疑人档案记录,方便日后办案使用。
但今天,这些原意严肃的照片,似乎在「娱乐至死」的氛围中慢慢变味。
9 月 3 日,刘强东身穿橙色囚衣的「入狱照」曝光。除了关注事件进展,吃瓜群众还被唤醒了对《龙珠》的回忆,开始「灵魂 P 图」。
淘宝很快出现「刘强东同款」,而频频被调戏的京东客服,只能对着用户发来的老板照片苦笑不已。
这当然不是中国互联网独有的狂欢。几年前,当 Justin Bieber 和 Tiger Woods 因醉驾被捕,他们的「入狱照」也都不可避免地成为表情包,席卷社交媒体和八卦新闻头条。
比尔·盖茨 21 岁时超速驾驶被捕的黑历史,甚至被自家程序员用在了 Outlook 2010 的用户默认头像里。
这张青涩的「入狱照」,后来还被做成 T 恤、手机壳和抱枕等周边。
而网友们对着这个笑容憨厚的比尔·盖茨羡慕不已:
开着保时捷 911 飙车的人生,即使超速被捕也非常惬意啊。
从警方文件到表情包,全民狂欢上演
严格来说,那张传遍网络的橙色囚衣照并不叫做「入狱照」。它的英文名叫 mug shot,意为「面部照片」,一般在犯罪嫌疑人被捕后拍摄,用于警方存档,但并不代表真正定罪。
最早的 mug shot 出现在 1840 年代。直到 1888 年,法国警察 Alphonse Bertillon 才为这种照片制定了标准:一张正面,一张侧面,摘帽,露耳。
1893 年,这套大头照标准被带到美国芝加哥世界博览会展出,慢慢为其他国家采用,沿用至今。
▲ 第一张标准的「入狱照」,模特就是法国警察 Alphonse Bertillon 自己
美国的法律体系将 mug shot 视作公开记录,但最初的时候,它只作为警方内部文件使用。警察局会将辖区内的逮捕记录整理成一本厚厚的册子,从小偷小摸到穷凶极恶,这个数据库日渐丰富,但始终没有「全国联网」,也并未向公众公布。
1886 年,时任纽约市警察局局长的 Thomas Byrnes 首次打破了界限。他收集了全国几百张罪犯的大头照,出版成书《美国职业罪犯》(Professional Criminals of America)。
一些警察局后来也举办「流氓画廊」(Rogues’ gallery),将罪犯的照片和犯案手法打印出来张贴,供公众浏览监督。
而互联网的出现更进一步打破了界限。不少警察局有了自己的网站,甚至将 Facebook 用作公布逮捕记录的平台。
自此之后,大量 mug shot 涌入互联网,不管是一脸刀疤的连环杀手,醉驾张狂的明星名人,还是对着镜头做鬼脸的普通人,都无差别并行,接受网友的评头论足。
▲ 2014 年,因醉驾被捕的 Justin Bieber
近 10 年来,社会学家 Sarah Esther Lageson 一直研究 mug shot 在互联网的「爆炸式增长」。她认为,人们之所以对这种嫌疑犯大头照着迷,是因为他们能从中窥探到人性的黑暗面,还能看到比以往透明许多的执法过程。
▲ 「钢铁侠」年轻时也是监狱常客,以上 3 张分别拍于 1999、2000 和 2001 年,被捕原因都跟毒品有关
大大小小的八卦媒体,从植根人性的偷窥欲中嗅到了流量的味道。他们成了 mug shot 狂欢的一大推手。
Billboard 汇总过 75 位歌手的大头照合集,《New York Magazine》将一群素人的「入狱照」做成测试,让你从表情判断他们犯的什么罪。就连《芝加哥论坛报》、《坦帕湾时报》这种拿过普利策新闻奖的媒体,也忍不住要淌这趟浑水。
一个又一个网站以「最好看」、「最搞笑」、「最奇葩」等角度进行消费,还要教你「如何拗姿势拍最好看的 mug shot」。
一切就像是一场游戏。最荒诞的估计是 2011 年,美国亚利桑那州一位警长 Joe Arpaio,在警方网站上设置「今日之最」的投票,鼓励大家选出当天最有趣的 mug shot。
而如果 mug shot 的狂欢有情绪曲线图,那么最高点一定是重刑犯 Jeremy Meeks。
2014 年,Meeks 因持有枪支等罪名被捕入狱,警局一如往常在 Facebook 公布他的大头照,没想到却引来接近 10 万的点赞和超过 2.5 万的评论,甚至有模特公司找上门要跟他签订合同。
▲ 因「入狱照」改变命运的 Jeremy Meeks
出狱后的 Meeks 不再做黑帮混混了,一脚踏入时尚圈走秀,甚至在 2017 年跟服装品牌 Topshop 的继承人成为男女朋友,过上纸醉金迷的生活。人生转折抓马得堪比 54 集国产电视剧。
在各种狂欢和看热闹之外,一些复古的名人 mug shot 也慢慢成为流行文化符号。
不愿为白人让座的民权运动家 Rosa Parks 和马丁·路德·金,在镜头前的眼神带着倔强:
女演员 Jane Fonda,在 1970 年因为被误以为携带的维生素片是毒品而被捕,举起左拳表示不满和叛逆:
而因持有大麻而被捕的 David Bowie 未见狼狈,这张被称为史上最酷的「入狱照」:
镜头前的惊慌失措和眼神闪躲太容易预计了,这些坚定的脸反而让人眼前一亮。
而且,就跟 40 年前开着保时捷 911 超速被捕的比尔·盖茨一样,这些大人物被捕的缘由,在今天看来都带着叛逆和挑战权威的意味,跟时下的青年亚文化一拍即合。
▲ 六七十年代的好莱坞影星 Steve Mcqueen
当然,他们都被做成了周边。
脱胎自犯罪嫌疑人被捕照,mug shot 也渐渐变成一种带点危险、有点酷的摄影风格。偶尔会在嘻哈歌手和摇滚歌手的专辑封面上出现,甚至还成为婚礼邀请函的一种创意。
▲ 1920 年代,帅得堪比写真的「入狱照」,图自悉尼警察博物馆
《卫报》在一篇社论中这样描述「入狱照」的魅力:
面对现实吧,我们为 mug shot 感到着迷。那是我们所有人共同的偷窥行为。
铺天盖地的 mug shot,删不完的被捕记录
你当然可以将 mug shot 看作一场好玩的偷窥游戏。但对当事人来说,被铺天盖地的大头照提醒人生污点并不好受。
《纽约客》的一篇报道,将警方公开逮捕记录的做法称作「集体凝视」。曝光这些公共档案的原意,一方面是让公众提高意识,帮助预防和侦查犯罪;另一方面,让罪犯难堪,也能起到惩罚和警惕作用。
▲ 涉嫌杀害妻子的辛普森(O.J. Simpsons),「入狱照」登上了《时代周刊》封面
但与此同时,一条灰色产业链正在暗处疯狂生长。
以 Mugshots.com 和 Florida.arrests.org 为首的一系列流氓网站,在互联网海量的大头照中察觉到了商机。他们把警方公布的逮捕记录都搬运到自己网站,然后通过 SEO 关键词优化,确保「入狱照」在 Google 搜索结果页排名前列,再通过付费删除服务从中获利。
这么一来,任何感兴趣的人只要搜索你的名字,先入为主就是你人生最狼狈的一刻。
据《纽约时报》在 2013 年的统计,当时这种专门收集「入狱照」的网站至少超过 80 个。
警方发布的公开逮捕记录,会定期对撤诉或未定罪的进行删除。但这些网站并不在意你是撒旦还是圣母玛利亚,他们只想利用你的难堪来赚钱。
▲ 9 月 3 日,Mugshots.com 网站上线了刘强东的逮捕记录
2014 年,因为在酒吧门口偶然跟警察发生冲突,Kim 被捕拘留并拍下了「入狱照」,很快就撤销了指控。一个月后,她发现这张照片出现在 Google 搜索页显眼处,Kim 主动联系相关网站希望能删掉记录。
一开始她按照指引,以 200 到 450 美元不等的价格支付删除费用。但当网站 A 清除干净了,这些记录又会在网站 B 冒出来,再之后是网站 C 和 D……如此循环往复,在花了 3000 美元之后,Kim 才意识到整件事就是无底洞式的骗局。
当他们发现你傻到愿意为一张照片付钱,就会有第二张、第三张、第四张冒出来。
Vice 报道称,为了避免被查封,这些专门收集逮捕记录的网站会通过弹出广告等方式,引导你使用第三方网站的删除服务。比如说,Mugshots.com 会指引人们前往 UnpublishArrest.com,后者号称,可以 24 小时内永久删除数据库里你的照片。
肮脏的勾当都让「姐妹网站」做,Mugshots.com 之类的网站于是可以心安理得称自己是「新闻机构」,发布逮捕记录只为造福百姓,警恶惩奸。
一位 CleanSearch.net 的工作人员称,他们平均一个月会收到 5000 个删除「入狱照」的请求。
而 2018 年 5 月 Mugshots.com 共 4 名创始人被捕时,指控称,他们以付费删除的方式敲诈勒索了至少 5703 人,涉案金额高达 240 万美元。
狂欢与灰产,「入狱照」的商品化
在美国的法律体系看来,「入狱照」具有很强的引导性,可能会带来负面印象和刻板偏见。就连案件审判的时候,一些州也会警告法官和检察官,不可以向陪审团出示该类照片。
而今天这些铺天盖地的大头照,至少成了数百万人的噩梦。
2016 年因酒驾指控留下逮捕记录的 Lucas Tuberquia,称那张能轻易搜索到的「入狱照」毁了自己的职业生涯,「是我人生的障碍物」。
在 Google 搜索我的名字,你就能看到那张照片。(照片上)没有写明犯罪原因等细节,任何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想象力来脑补这是怎样的一个恶棍。
「这很羞耻。」美国西方学院(Occidental College)副教授 Danielle Dirks 认为,时下沸沸扬扬对「入狱照」的围观,实际上也是一种惩罚。
在你离开监狱之后,惩罚并没有结束。它将一辈子跟随着你。这就是人们争先恐后给那些付费删除网站打钱的原因。
为了打击这条灰色产业链,佛罗里达州、加利福尼亚州等 18 个州都在最近几年陆续颁布法案,勒令网站在收到删除请求后必须免费删除,收费即违法。
而 Google 自 2013 年以来开始改写算法,在不伤害公共利益的前提下,降低搜索人名时「入狱照」在结果页的优先级。Paypal 和美国运通银行等,也主动冻结了相关网站的账户。
警察部门公开逮捕记录的方式也开始变得克制。
除重大事件以外,部分警局不再在网站或 Facebook 上发布「入狱照」了。逮捕记录仍然属于公开档案,公众仍然可以申请查看,但一些警局规定,必须到警局的电脑上查看,而且禁止将档案用作商业盈利。
而一些原本为了点击量而勤快搬运「入狱照」的媒体网站,在 5 月的 Mugshots.com 被捕事件后,也开始反思并停止这种做法。
USA Today 旗下的地方网站 Montgomery Advertiser 表示,用「入狱照」定格的瞬间来判定一个人是不公平的。日后他们将会安排一位新记者,更深度地报道犯罪新闻,写出背后完整的故事。
但流氓网站和他的「姐妹们」,还在悄悄死灰复燃。Mugshots.com 只关停了 1 个月,加了几条免责声明后又上线了,「给钱就删」的潜规则还在暗处运作。
而集体狂欢,也并未因此停歇几分。
最近火起来的,是来自得克萨斯州的 19 岁女生 Marshala Perkins。她因持有大麻被捕。有网友被她「入狱照」中的眼影所吸引,于是在 Twitter 上喊话:快放她出来,我们要眼影教程!
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哈斯汀法学院的教授 Eumi Lee,看着时下的「入狱照」乱象相当感慨:
互联网将普通人的 mug shot,从默默无闻的公共档案,变成了用于娱乐和谋取商业利益的商品。
他建议,日后警方可以在公开的逮捕记录中可以去掉「入狱照」。在有特定的执法需要或法院命令的情况下,才向公众公开。
社会必须意识到,数字时代的隐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脆弱。
题图来自 Searchenginelan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