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MacBook Air 模范评测:7 天体验过后,我发现它似乎更适合我

产品

2018-11-20 18:50

10 年前伴随着一首《New Soul》,一台能装在牛皮纸信封的笔记本电脑被优雅地取出,展示在全球电视观众面前。这款产品叫做 MacBook Air,是当时最轻最薄的笔记本电脑之一。

▲ 早期 MacBook Air 广告

尽管在 MacBook Air 被推出的若干年后,苹果停摆了该系列的更新,后来居上的 New MacBook 亦取代了其至轻至薄的地位。

但就在该系列发布的 10 周年之际,苹果最终还是通过新 MacBook Air 来告诉我们:我们没有放弃它。

作为后发追赶的新设备,新 MacBook Air 和 MacBook Pro 该怎么选?几款 MacBook 之间的差距又有多大?我们将通过这篇文章来告诉你。

金色是我选择它的其中一个原因

和此前发布 12 英寸 MacBook 一样,除了最经典的银色以外,今年的新 MacBook Air 也加入了黑色和金色机身可选。

相比于我们之前在 MacBook 上看到的金,MacBook Air 的金会更偏暖一些,更接近 iPhone XS 上的暖金色。但由于材质不同,因而两种金色看上去还是有一定区别,iPhone 上的金色会更深一点。

我将这种金色称之为「粉金」。原因是在光线充足的环境下,电脑外壳能呈现出一种偏红的暖金色;在光线一般的环境下,外壳内会呈现出淡粉色,有点像玫瑰金,但要比玫瑰金稍浅。

所以如果您对黑色和银色的电脑外观感到疲劳,不妨可以试试金色,这个新颜色会让你有种迷之好感的。

对比 MacBook Pro,其实它并没有轻多少

相对于前代 MacBook Air,新电脑采用了 Unibody 一体式机身结构,同时整机尺寸也比前代要小一圈。

根据苹果给出的数据,新电脑比前代薄了 10%,体积减少了 17%,长宽与 2018 款 MacBook Pro 一致。整机重量也因为新设计而得到缩减,比前代的 1.35kg 还要更轻一些,为 1.25kg。

1.25kg 的重量在今天不算特别轻,毕竟前面还有 0.92kg 的 MacBook 在,对比 2018 款 MacBook Pro 的 1.37kg 也只是轻了一台手机的重量而已。

不过苹果在新 MacBook Air 的 D 面用上了「收边」设计,因而新 MacBook Air 无论是看上去或在上手时都会有种比 MacBook Pro 轻不少的错觉。

这里我个人认为它就像是 12 英寸 MacBook 的放大版,因为它看上去的确很轻盈。可实际上,它并不比新 MacBook Pro 要轻多少,如果你因为轻便而想从 Pro 换成 Air,重量上的区别肯定会有,但也不必期待它会给你带来太大惊喜。

借用同事对我说的一句话:

你为了减负从 Pro 换成 Air,但其实如果你包里放多一台手机重量就回来了。

有进步也有妥协的地方

更薄的机身自然在配置上也有一定的妥协,比如至轻至薄的 MacBook 就只配置了一个 USB-C 接口。虽然我对 USB-C 的功能性有信心,但接口终究也就只有一个,这显然不利于我外接设备办公。

还好,今年的新 MacBook Air 没有因为机身减负而剩下一个接口,左侧配置了两个全速的雷雳 3。

和 MacBook Pro 一样,这两个接口的最高传输速度同样为 40 Gbps;USB-C 传输也能达到最高 10 Gbps,都比 12 英寸款的 MacBook 的单口 5 Gbps(最高传输速度)更高效。

有进步也有妥协,虽然这次苹果终于在新 MacBook Air 用上了 Retina 视网膜屏,分辨率从原来的 1440 x 900 跃升到 2560 x 1600。但可能是出于续航方面的考虑,相比新 MacBook Pro 屏幕的最高 500 尼特亮度,新 MacBook Air 的最高亮度仅为 300 尼特而已。

尽管在室内环境下,屏幕亮度 50% 足以应付使用,两者也没有明显差别。可若是在室外环境下,更高的显示亮度能在日光下带来更清晰的显示效果。如果你经常在屏幕被光线直射的环境下使用电脑(比如户外),那么 Pro 的屏幕显示质量会要比新 Air 更占优一些。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新 MacBook Air 的屏幕并不支持 P3 广色域,这也是该机和新 MacBook Pro 屏幕有区别的另一个地方。不过不把两者放一起对比的话,视觉上的差别其实也不会很大;但如果你对屏幕显示色彩比较挑剔,那么一步到位的新 MacBook Pro 显然更适合你。

个人认为,没有 Touch Bar 刚刚好

出于安全和方便考虑,我选择了带 Touch ID 的 MacBook Pro 作为我的日常工作用机,但这并非是我最满意的选择。

原因很简单,首先是因为它对我来说并不便宜;其次是作为一名文字工作者,我仅需要用到这台电脑 50% 不到的性能和功能,Touch Bar 其实对我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可用价值,而且它还会影响到电脑的续航。

坦白说,我选择 Pro 系列的原因并非是因为性能,而是它是 Touch ID 的唯一选择。

如今苹果终于将 Touch ID 用在了不带 Touch Bar 的笔记本上,我认为这是恰到好处的设计,也是我对新电脑最满意的地方。在保障电脑续航的同时,也提供了方便的指纹识别功能,比如在 App Store 或 Apple Pay 我都能用到它。

至于往下的键盘部分,今年苹果在这款新电脑上配置了第三代蝶式键盘,配置和今年更新的 MacBook Pro 一致。

该键盘在第二代蝶式结构的基础上,在键帽和底座之间加入了有机硅薄膜,从而解决了第二代键盘易进灰的设计缺陷,手感也没有前代键盘那么干涩。

此外,虽然新 MacBook Air 的长宽和 2018 款 MacBook Pro 是一致的,但其触摸板面积实际要比后者要更小一些。不过这里只是设计上的区别,实际体验并没有影响。

▲ MacBook Pro(上);MacBook Air(下)

性能表现比想象中要好

今年新 MacBook Air 的标准配置为第八代英特尔酷睿 i5 处理器,默认主频 1.6GHz,Turbo Boost 最高可达 3.6GHz。核显为 UHD Graphics 617,另配 8GB 内存和 128GB / 256GB 的存储空间。

但尽管升级多多,可 i5-8210Y 的性能仍然是大家担心的地方。

首先因为它是双核的 i5,物理核心要比常规 i5 要少一半,严格来说它更像是一枚被归类到酷睿 i 的酷睿 M 处理器;其次它是枚超低压处理器,虽然功耗比常规 i5 要更低,但其性能也有一定削减。

不过直到我拿到真机后实测,发现新 MacBook Air 的表现并没有想象中不堪。

通过 GeekBench 和 CineBench 两款跑分软件,我们能看到新 MacBook Air 和其他几款 MacBook 的处理性能差别:

▲ GeekBench 跑分对比

 

在 GeekBench 的跑分中,新 MacBook Air 的单核实测跑分 4160,多核跑分 7788,对比酷睿 M5 的 2017 款 MacBook 都有较明显的提升。甚至单核、多核成绩都能追赶 2016 款 MacBook Pro,这是比我想象中要好的结果。

▲ CineBench 15 跑分对比

当然,差距还是有的。比如从两款测试工具的 OpenGL 成绩看,新 MacBook Air 对比 MacBook Pro 就有着明显的跑分差,这也是直接反映出两款电脑在图形性能上的差距。

整体而言, 新 MacBook Air 对比同样是轻薄定位的 MacBook 在性能上有可见的提升,应付办公、网页浏览、视频播放都没有问题,日常放心用就好。但若是面对 3D 建模、视频剪辑等创作类任务,显然性能更强的 MacBook Pro 才是最佳选择。

新 MacBook Air 其实是有风扇的

另外在跑分的同时,我也留意到了散热问题。

早在这款电脑发布之后,有传新 MacBook Air 的散热方案会和 MacBook 一样采用「无风扇」设计,这也让我一度担心新电脑的 Turbo Boost 会否因为散热问题而导致如同虚设。

▲ 图片来自:iFixit

但其实不然,在 iFixit 的拆解中,我们能看到新电脑是有配备风扇的。只不过这次苹果所用的是「主动散热」方案,而并非是 MacBook Pro 的双风扇散热,因此风扇只会在处理器高频运行下才会启动(温度约在 45℃~50℃ 启动)。

比如我在用 CineBench 跑分的时候;比如当我用 Chrome 打开十几个页面的时候;比如在我作死用它来剪视频的时候……如果我将耳朵贴近键盘,能听到风扇在努力地将热风抽出来。

而散热的出风口,依然还是在 A 面和 C 面的转轴之间,这是和 A 面的苹果 Logo 一样经典的设计。

依然是最强续航 MacBook,但不一定有 12 小时

MacBook Air 系列一直以长续航著称,这次更新的新品也不例外地被苹果标出最长 12 小时的续航时长(持续播放为 13 小时)。

这里我们从前面的屏幕、处理器、以及 iFixit 拆机图都能看到,苹果为了让这款电脑秉承 Air 系列的这份「传统」,在硬件上做了不少妥协。

▲ 图片来自:iFixit

不过众所周知,续航测试存在着主观性和多样性,毕竟每个人的使用条件不同。比如《USA Today》的编辑在评测中做过一次中高强度的测试,最终得出的是「实际不如标称」的结论:

苹果公司给出 13 小时的持续播放数据,这只是在 75% 屏幕亮度和 iTunes 程序的电影播放下得到的结果。

在我们的测试中,我将屏幕亮度调到最大,并通过 WiFi 在 Netflix 上播放 FHD 分辨率的电影,最终得到的是 4 小时的续航数据。但当我在 50% 的屏幕亮度时使用 MacBook Air,期间撰写专栏,播放音乐和上网,电脑的续航时长也仅有 7 小时多一点而已。

回到我们的实际测试上,平常上班我都会同时打开几个 Chrome 网页窗口撰稿和查询资料,当然同时我也会在后台启用各种社交软件、音乐播放,偶尔也会播放几个 15 分钟左右的在线视频。公司光线还不错,所以屏幕亮度我也只是调整到 50% 而已。

综合来说,我的使用强度可能会比《USA Today》的编辑要稍低一些。

在这个使用强度下,按照我之前对 2018 款 MacBook Pro(酷睿 i5)的观察,Pro 系列的续航时间大约在 7 小时左右;而这次经过我一天下来的使用,新 MacBook Air 的表现是接近 8.5 小时,稍胜不带 Touch Bar 的 MacBook Pro 大约 15~30 分钟。

换言之,虽然官方对 MacBook Pro 和新 MacBook Air 都给出了 10 小时和 12 小时的续航数据,但是无论是哪一款设备,在现实条件下,真实数据大约为标称的三分之二。

不过话虽如此,尽管新 MacBook Air 在某些条件下使用可能达不到标称续航时长,但对比于 12 英寸的 MacBook 或者是更高一档的 MacBook Pro,新 MacBook Air 应该是除 15 款 MacBook Air 以外,目前续航最强的苹果笔记本电脑了。

它是两个「极端」之间的平衡

那么到了文章最后,回归到大家都关心的问题:这么多款苹果电脑该选哪个最合适?

其实在我看来,今年的苹果就像是一家箱包公司,无论是 iPhone 还是 iPad,每一个系列都至少提供了三种规格可供选择。

坦率讲,其实作为用户的我们并没有必要去刻意挑出孰好孰坏,毕竟如今产品更多的是按照使用需求去划分,而并非只有价格和配置两个因素来决定。

那么在「需求」这个大前提下,我们对产品就有更直接的理解了。比如 12 英寸款的 MacBook 就像手包,它的功能虽然只局限于放零钱和卡,但胜在便携,去到哪都能带上它;

而容量更大,全能的双肩包就像 MacBook Pro,它能胜任我 99% 的需求,「Pro」之名更赋予了它是一款专为专业人群打造的产品。当然更多的功能自然也会带来更高的售价,这并非是普通用户所能承受的一笔消费。

▲ 2017 / 2018 款 MacBook Pro

尽管早些年 MacBook Air 的更新停摆,让大家一度以为 MacBook 是取代 Air 系列的产品。但经过苹果这么多年的经营,销量告诉我们 Air 的地位并非是 MacBook 可以替代的。

MacBook 在早期偏高的定价、局限的性能,让普通用户宁愿放弃 Retina 屏和 USB-C 去选择旧 MacBook Air 或更大更贵的 MacBook Pro,也不愿意选择 MacBook,这无形证明了「轻薄到极致」的机身并不能从根本上驱动大家去选择它。究其原因,它能办到的事只能满足到小部分用户的需求。

新 MacBook Air 的出现,在我看来就是功能和售价都「刚刚好」的通勤包。在秉承系列一贯的轻薄特性下,补充了 MacBook 在硬件上的不足,同时也加入了原本 Pro 系列才有的 Touch ID 和新蝶式键盘。

所以在我看来,对于「怎样选」这个问题,其实苹果已经给了我们答案:

  • 如果你的日常工作是移动办公,日常以文字为主,希望找一台能跟 iPad 一样方便调用的电脑,那么 12 英寸的 MacBook 正是为此而生的。
  • 如果你是一名媒体创作者,日常以创作和后期为主,那么 MacBook Pro 不但能满足你,而且之后你还能去扩展它的功能。比如:一边连着 eGPU 一边连着 5K 分辨率的显示器。

相比于其余两款 MacBook,新 MacBook Air 更适合需求不算特别高的大部分用户所选。像文字工作者、教师或学生等等,他们并不需要做太复杂的创作,也不需要追求极致的便携。

尽管新 MacBook Air 的部分配置因设计而做了妥协,但作为一名日常以文字和社媒为主的工作者,续航要比性能更重要。如果新 MacBook Air 诞生于上半年,我想我不会考虑入手 2018 款的 MacBook Pro。

毕竟对我来说,价格、便携、功能都是我选购的参考因素,MacBook Pro 虽然很强,但我也必须要承认它不便宜。显然在这三点考虑下,定位居中的 MacBook Air 要比 MacBook Pro 更适合我一些。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