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卖得贵配置还低,本田的电摩凭啥干掉小牛

董车会

2018-12-25 19:49

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摩托品牌之一,本田 125 曾经充斥着中国的大街小巷,是一代人经典的代步工具,也是很多人的共同回忆。

不过因为政策关系,摩托车在我国命运坎坷,全国各地多个城市都开始禁摩限摩。本田等传统品牌的燃油摩托销量一降再降,反倒是小牛这样的新兴品牌后来者居上,凭借精致电动摩托收割了大波高端市场。

小牛的崛起一定程度上也教育了市场,电动摩托≠粗制滥造的电瓶车。

这个时候,在中国市场心有不甘的本田回来了。赶在 2018 年结束之前,本田发布了首款锂电池电动摩托车 V-GO,售价 7988 元,悬挂 Honda 的独立标识。从定价不难看出,本田剑锋直指小牛,它的对手不是雅迪、爱玛,它要抢食的是小牛电动盘踞许久的高端电动车市场。

和很多传统汽油车品牌推出新能源车一样,我们都会带一个疑问,造车老炮的“新产品”究竟怎么样?问题的本质和新势力造车一样,车企和互联网公司谁更懂现在的消费者。

Honda V-GO 长 1671mm,宽 665mm,高 1038mm,轴距 1218mm,采用踏板形式。踏板尺寸为 400x310mm,离地间隙 132mm。整车造型乍看像小牛 M,后悬都非常的高。不过两者造型上又有所不同,Honda V-GO 骨架更像一个字母“G”。

▲Honda V-GO

▲小牛 M

为了降低车辆重心,Honda 把电池集成在了踩踏板的底部,重量上前后分担比为 47:53,理论上新车的稳定性和操控性会更好。另一方面,电池布局为坐垫底部腾出了更多的储物空间,大概有 14.2L 左右。

▲图片来自网络

考虑到用户有从地下停车场出库的场景需求,Honda 的性能标定是支持爬 16 度的坡,电机最大功率 2000w,固定功率 1500w。值得一提的是,这个 16 度的爬坡能力非常优秀了,小牛几乎没有产品能够做到。

电动时代电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小牛采用了松下提供的汽车级 18650 电芯,Honda 用的则是自主研发的 18650 锂电池。Honda 的这套电池尺寸为 232*234*138mm、净重 8.5kg、电量为 20Ah。壳体由铝合金包裹,抗冲击、抗掉落还是不错的。

除此之外,电池支持 IPX5 防水,能在 30cm 的积水道路上行驶,一般下雨天问题都不大。工作温度可以在 -10℃ 到 45℃ 之间。

跟主流的做法一样,Honda V-GO 充电分为两种形式,你可以在车上直充,也可以取出电池用 USB 单独充电,后者除了应对停车位无电源尴尬,还能减少电池被盗的风险。8.5kg 的分量和小牛 M+ 那块 20Ah 的电池相持平。5h 的充电速度相比小牛的 3.5h 速充略逊一筹。

至于续航,本田给到的成绩是 20km/h 等速能跑 60km。本田最骄傲的是,V-GO 搭载了 CBS(联合制动系统)保证了很高的制动性,这套系统是本田专利产品。刹车系统为前碟刹后鼓刹的配置,CBS 可以帮助新手安全停车,避免制动方面的误操作带来的危险。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科技智能范儿方面,本田略微有些掉队。全车采用 LED 光源,不过还没有巴掌大的 LCD 仪表相对小牛就显得非常没面子了。车辆支持 GPS 定位,与手机 App 互联之后可以实时在手机地图上定位车辆,智能钥匙可以锁住车把手方向,防盗组件实时工作防止车辆被盗。

至于远程 OTA 啦,电池防盗技术啦,通通都没有见到。

▲图片来自网络

说到这,我一直有个疑问,本田凭什么干掉小牛?

我们粗略地将本田和小牛对比一下,或许就有答案了。

我们先从小牛家挑一个价格相近的对手,比如 M 顶配版。(由于政策原因,只有部分地区能买到)

小牛 M 顶配版比 Honda V-GO 还要便宜;

小牛电机是博世做的,Honda 未知,极有可能也是自研;

电芯都是 18650,小牛有松下,本田是自研,都是大厂品质;

小牛 M 顶配版搭载 32Ah 的电池,续航 120km,是 Honda V-GO 两倍……

续航翻倍的小牛电池包 8.2kg,还要更轻,并且支持 3.5h 速充;

小牛中控仪表比 Honda 尺寸更大,信息更丰富;

手机 App 方面,除了定位遥控,小牛还支持查看车辆健康状态、OTA、车友社交等等……

都说 Honda V-GO 是小牛的最大对手,我实在找不出本田能够一拳打翻小牛的理由。

槽点还有很多,归根结底还是本田的定价过于自信。就好比特斯拉在新能源市场上早已站稳脚跟,充分得到了消费者的检验,后来者的 BBA 还试图用更高定价、性能却要打折的产品抢占特斯拉的市场,除了品牌效应,我实在找不到 BBA 的取胜之道。

目前来看,本田光靠一块“金字招牌”显然是不够的,两轮电动方面还需要更多更有诚意的产品来抢夺小牛牢固的市场。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