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航逝者遭遇网络暴力后,平台该做什么?
使得人们心肠冷漠的是,每个人有着或自认为有着也不堪负担的苦恼。
3月10日,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37 MAX 8客机在从亚的斯亚贝巴飞往内罗毕的途中坠毁,机上157人全部遇难,其中有8名中国公民。生命无常,祈祷逝者安息。
@与你陈溺 是最早被媒体发现的微博账号,账号主人在这次坠机事件中身亡。
从11日开始,先是有人攻击媒体,不该过度曝光甚至「消费」逝者;随后,一批用户涌入,在浏览@与你陈溺 微博内容后,留下了攻击性言论。攻击的焦点集中于:为什么要同情一个有能力去非洲看长颈鹿的陌生人?
媒体在逝者报道上挨骂已经不是第一次。知名媒体人朱学东曾经专门著文讨论过逝者报道涉及的伦理问题,他认为,对于所有严肃媒体来说,逝者报道,是抵达真相的一种方式。
不过,他也在文章中提到,社交媒体被广泛使用,许多个人信息被事无巨细地主动发布在社交媒体上,个人隐私的边界与过去相比已经比较模糊。一旦发生灾难事件,媒体报道遇难者时,对于遇难者个人在社交媒体上披露信息的使用,在法律上和新闻操作上,都是一个需要面对的新问题。
经过媒体曝光后,逝者的微博账号在一段时间得到了超过以往的关注。一部分集中于攻击逝者的言论,在经过营销号的炒作以后,被进一步放大。
这并不让人太过于感到意外,每一次大的灾难发生以后,都会出现一些「刺耳」的声音。比如去年温州女孩搭乘顺风车遇害,也有人对女孩发表侮辱性言论。埃航事件发生后,有微博用户认为:个体有可以不同情的权力,并且可以表达出来。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有一句名言,使得人们心肠冷漠的是,每个人有着或自认为有着也不堪负担的苦恼。和以往的坠机事件不同,经过媒体报道的逝者,以非常清晰的面目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她不再只是一个死亡的「数字」。
人们会不自觉的将自身和逝者进行对比,「炫富」有罪而「哭穷」无罪,是某种社会传统。
另一方面,长期接触悲剧性的消息,会让人产生「同情疲劳」。生活在社交媒体影响之下的用户其实不太能决定自己想看什么,每个人每天都在接触无数的灾难事件报道。
果壳特约主笔李子写文分析过「同情疲劳」这一心理机制,社交网络能够穷尽一切的事件细节和多方声音;数不清的第一手视频、高清图像乃至手机直播,让灾难和苦痛赤裸裸地展现在眼前;转发、评论、点赞,这些被不断表达出来的关注和同情,却让相同的灾难和受害人在时间线上重复出现,甚至「刷屏」。
高频次的接触会让人的同情心消耗殆尽,并逐渐变得麻木。
这也意味着,在一个用户体量足够大的平台上,「攻击性」言论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
平台当然不会允许「攻击性」言论持续影响社区氛围。微博方面的动作很快,昨日凌晨,微博管理员发布公告称,站方接到用户举报,发现埃航空难遇难者@于你陈溺 微博下存在人身攻击内容。站方经核实,已关闭 @一路悲伤向北 @街拍club @卢小龙05719 等多个发布人身攻击内容且情节恶劣的账号。请大家尊重逝者,理性讨论。
随后,站方也选择关闭逝者@与你陈溺 的账号。
去年8月,温州乐清女孩搭乘滴滴顺风车遇害事件发生后,微博也关闭了部分辱骂逝者的账号。并表示,微博已将逝者账号转交其家属保管。同时也建议此前发布相关视频和图片的用户不必再保存及传播被害人的微博照片,保护被害人的隐私。
对微博这类社交媒体平台来说,社区氛围尤其重要,强运营是微博的特点。小而美是早期状态,因为用户的成分单一,管理和运营工作相对简单。但等到用户量持续增长,原来的社区氛围将不复存在。比如豆瓣和知乎。当然,知乎更为明显。
针对这一情况,知乎推出了「瓦力机器人」,可以识别「阴阳怪气」的评论,包括但不限于「不针对发言内容,而是批评对方的语气」以及「提出反对意见,但不给或给出极少数论据支持」等情况。
对于微博、知乎等平台来说,此时要处理的不是个人言论自由的问题,而是有关于社区治理的问题。现实生活中,类似的做法不一定招来法律处罚,但是作为社交媒体平台,微博是整个社区规则的制定方,可以对类似的账号作出处罚,维护平台的秩序。知乎同理。
逝者的账号又相对特别。
2014年,「成都最帅交警」秦思瀚被诊断罹患「T细胞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消息经过微博发出来后,他原本只有7万粉丝的账号一夜之间涨了17万。虽然选择了坚持治疗,但他本人还是在2015年3月去世。
他在2014年11月的一条置顶微博,到现在还有人持续留言。有人表达思念,有人只是单纯的问候,有人汇报自己现在的情况,账号的主人不在了,账号却成为了公开的树洞,想要说话的人,都可以去默默留言。截止目前,这条微博的评论数已经达到了11万。也是非常独特的社交媒体文化现象。
Facebook对逝者账号的管理,有一系列的办法。官方规定,用户有两个选择:指定一位委托联系人打理当事人的悼念帐户,或者从 Facebook 永久删除帐户。如果没有选择永久删除帐户,Facebook得知用户过世的消息后,会自动将帐户转为悼念帐户。
有几个细节处理很有意思,比如悼念帐户的个人主页不出现在公共区域,也不出现在「可能认识」建议列表、广告或生日提醒;任何人都无法登录悼念帐户;无法更改没有委托联系人的悼念帐户。
Twitter官方规定,如果Twitter用户死亡,官方可以与授权代表遗产行事的人合作,或与经过验证的死者家属直接合作,以取消帐户。Twitter同样强调,官方无法向任何人提供帐户访问权限,无论他们与死者的关系如何。
国内外社交媒体平台对逝者账号的处理方式区别比较大。
秦思瀚的微博目前仍然有人在打理,偶尔会转发或者点赞与他本身有关的内容,虽然数量并不多。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白晓强告诉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人类社会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社交媒体属于新兴事物,而法律一般是相对滞后的,目前我国法律对社交媒体账户的法律属性尚无明文规定。社交媒体账户具有一定人身属性,我个人认为应当是法律规定的公民的其他民事权益的一种类型,是一种特殊的民事权益。该账户如有财产权益,财产权益部分我认为是可以被继承的,但非财产权益的部分,因涉及到个人人身属性,这部分权益,注册用户死亡后,是无法被继承的。」
他表示,「目前国内社交媒体普遍在服务协议中限制社交账户的赠与、借用、出租和售卖,相当于否认了注册用户享有该账户的所有权,注册用户只有使用权,从这一点来讲,死者的家人也就无法继承该账户。但是死者家人应该有权要求注销该社交媒体账户。除非死者家人要求注销该账户,社交媒体运营商在注册用户死亡后,无权处分该账户。」
社交媒体账号已经成为了每个人的身份标示,如何对待逝者以及逝者留下的账号,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也是平台维护良好社区氛围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从尊重个人隐私权的角度看,Facebook和Twitter的做法更符合用户的需要。但新闻事件发生后,家属的情绪也需要考量。同样的事情在国内外会面对不同的舆论压力,用户考量的标准也会不同。同一套规则,不一定可以平移。
你觉得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 ),作者为铁林,爱范儿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