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上 MacBook Air 的新键盘:一口气码八千字,不费劲
产品
2020-04-11 10:00
在去年 16 英寸 MacBook Pro 之后,苹果将剪刀脚键盘下放到今年的 MacBook Air 上,这让 Air 产品线在拥有轻巧机身的同时,也拥有比以往更好用的键盘。
2018 年,苹果将 MacBook Air 产品线更新到今天的模样,它不但有着 Air 一贯的设计,而且也融入了不少 MacBook Pro 的先进技术
T2 安全芯片、Touch ID、Retina 屏幕、雷雳 3 接口……纵使它的定位依然还在秉承便携易用的「Air」,但在这次更新后,它也变得越来越像「Pro」了。
2020 年的春天,苹果再次悄然上架新 MacBook Air。这款新品仍然有着我们熟悉的外表,可是今年的更新不像去年让人意犹未尽,新键盘的加入重新点起了大家关注它的欲望。
一口气码了八千字,不费劲
今年 MacBook Air 更新的最大亮点无疑是剪刀脚键盘,这终于可以让我将 16 英寸的 MacBook Pro 放在一边,专心享受 MacBook Air 的轻便、剪刀脚键盘的手感所带来的愉悦之情。
就在我开箱这台电脑的第一天,我一口气用这个新键盘码了八千个字。
尽管剪刀脚键盘在 MacBook 产品线上已经不是第一天出现,但它出现在尺寸和体积都比 MacBook Pro 轻巧许多的 MacBook Air 上,这仍然能让我感到无比新鲜。
相比于过去的蝶式键盘,剪刀脚键盘由于改变了底座结构,其耐用性比蝶式结构更高,这也让去年的 MacBook Pro 16 英寸、今年的 MacBook Air 不再出现在「一发布即维修」的键盘售后服务计划里,可见苹果对剪刀脚的回归也是非常自信。
我对剪刀脚键盘一直有好感。在 2017 年接触新 MacBook Pro 前,我一直用的是 2014 年款的 MacBook Pro,当时剪刀脚键盘的高键程对长时间码字确实非常舒适,而且 3 年使用下来除键帽掉色需要更换,其他功能一切正常。
不过对于我来说,耐用只是剪刀脚结构给我带来的其中一个好处,更为重要的,是高键程键盘的打字手感比蝶式更加舒适、扎实,这对我这个每天都要码字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
快速敲打键盘时,它不会让你感觉像在敲打桌面一样生硬,也不会像廉价薄膜键盘那样粘滞。
而键盘在快速敲打时的噪音,也因为更换底座而变得更加安静。
这给我带来最直观的好处是——出差时,同一个房间的同事不会在床上喊:
老兄啊,键盘敲小声点行不行!
那么我脑袋里的灵感就能持续输出,而不至于被我吵醒的同事打断。所以某种意义上,这个新键盘也是在提升每次工作的生产力。
在用这个键盘时,我还留意到一个细节。兼顾电源键的 Touch ID 也变成了一枚与其他按键齐高的按键,而且表面涂层也以磨砂取代了亮面,这样手指在每次触摸识别时,指纹不会在上面留痕。
这个设计我同样在 16 英寸 MacBook Pro 能看到。
至于屏幕素质方面,今年 MacBook Air 没有变化,同样还是一块 2560 x 1600 分辨率的 Retina 视网膜屏,227 ppi 的显示精细度还不错。
唯二让我不是很满足的是 sRGB 色域和 400 尼特的最高亮度。可能苹果本身也是考虑到 MacBook Air 的定位是轻办公,这块屏幕应对网页、文档处理、 视频浏览都基本能满足,更好的屏幕留给往上的 Pro 产品线。
和近几款 MacBook Air 一样,今年新品的外观也没有变化。铜金色的配色、楔形的收边、13.3 英寸的屏幕,这些就像邦德身上那套 Tom Ford 西服一样成了 MacBook Air 在 2018 年后的名片。
实际上,新 MacBook Air 也不完全和上一代一样,由于换上了新键盘,电脑的重量也从之前的 1.25 千克增至 1.29 千克,电脑整体厚度也从 1.56 厘米增加到 1.61 厘米。
不过这些的由键盘带来的影响不会让人有明显感知,所以 Air 依然还是很 Air。
- 2019 款:21.24×30.41×1.56 厘米;1.25 千克
- 2020 款:21.24×30.41×1.61 厘米;1.29 千克
相当便于携带的机身让我直呼「这是刚好适合我的笔记本」,然而这个好只是「刚好」而不是最好,尽管我非常喜欢 MacBook Air 媲美 iPad Pro 的体积重量,但有限的接口配置也改变了我平时用电脑的习惯。
譬如当我接上显示器、电源后想连接相机,过去我只需插进 MacBook Pro 左右两侧的雷雳接口上。但在 MacBook Air,我只能暂时舍弃一个接口,或者翻包找出扩展坞。
当然,接口数量并不算是电脑的硬伤,毕竟体积和功能必然有一方要妥协,何况使用轻办公场景也不是经常要用到两个接口同时工作,若不是有常驻外设,出门工作两个接口也基本够用。
两道常见的选择题:选 Air 还是选 Pro?
- 轻度轻度工作,平时用来上网,选 Air 还是 Pro?
- 它能剪 4K 视频不?
这两个几乎是每次 MacBook 更新网友必问的问题。尤其是 Air 线,大家似乎都希望能用这台电脑来完成从写文稿、做表格、玩游戏、做后期……各种任务。
的确,自苹果从 2018 年更新 New MacBook Air 产品线以来,MacBook Air 随着每年更新,几乎已经和入门的 MacBook Pro 重叠。
尽管少了 TouchBar、屏幕素质、性能都没那么高、甚至散热都受限于机身空间没有 Pro 那么理想,但 MacBook Air 的轻巧和相对较低的入手门槛仍然能打动人选择它,毕竟也不是所有人都需要一台 Pro 级电脑。
▲2018 款 MacBook Air 跑分对比(GeekBench 4)
其实关于「MacBook Air 性能强弱」这个问题,早在我们对 2018 款 Air 的评测中就已经测试过,当时的 i5-8210Y 虽然是套了酷睿 i 马甲的酷睿 M 超低压处理器,但其性能实际是能跟 2016 年的 MacBook Pro 平起平坐,不过图形能力仍逊于 Pro 产品线。
所以,当时我得出的答案是「MacBook Air 的性能足以应付网页浏览、Office 办公,甚至轻度图形后期这些工作任务,它的性能其实没有我们想象中不堪。」
▲ 2019 款 MacBook Air 跑分对比(GeekBench 4)
而今年 MacBook Air 的处理器阵容首次出现了四核八线程的 i5–1030NG7,虽然同为超低压,但核心数量比之前的八代 i5 要多两个核(功耗为 10W)。
按照苹果官方的介绍,顶配 MacBook Air 的性能比上一台提升两倍,核显的性能提升了 80%。
通过 GeekBench 5 的跑分,我们能看到 2020 款和旧款 MacBook Air 之间的性能差距:
▲ 更新至 GeekBench 5 测试
无论是单核还是多核性能,新 MacBook Air 对比旧款都分别有着 31%、73% 的提升,日常多任务能力表现出色。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苹果也将 MacBook Air 的内存频率从上一代的 LPDDR3 2133MHz 拔高到 LPDDR4X 3733MHz,内存频率更快,也就意味着在同样 8GB 的容量下读写效率更高。
这甚至超过了 2019 款 MacBook Pro 13 英寸的 LPDDR3 2133MHz。
▲ 新 MacBook Air i3 版对比 i7 版(需定制). 图片来自:Appleinsider
当然,起步款的双核 i3 也有不错的表现,虽然我手上没有 i3 版的 MacBook Air,但从外媒评测看,第十代双核 i3 的性能不比 2018 款 MacBook Air 的第八代双核 i5 差。
但如果将现款 i5 和 i3 两个版本放在一起,我仍然会毫不犹豫选择顶配 i5。毕竟一来两款处理器的理论跑分差距不小,二来我当前的工作需要多线程、多任务之间切换,i3 的表现虽然不弱,可面对这种需求显然 i5 的体验会更佳。
谈论到「MacBook Air 能不能剪视频」这个问题,按照当前设备的性能,它完全是可以应付 4K 视频的后期处理的。
但是先别开心太早, MacBook Air 能运行 Final Cut Pro 后期只是基于配置能够满足工具的最低要求,并不意味着它就是个视频用机。
还记得我在前面提到过「MacBook Air 受限于内部空间,散热能力不如 Pro」吗?这是因为电脑的散热系统相对简单,依然还是搭载一个散热风扇和没有导热管。
▲ 上:2018 款 MacBook Air;下:2020 款 MacBook Air(留意 CPU 散热片面积更大了)
尽管从 iFixit 的初步拆机看,新 MacBook Air 的 CPU 散热器比 2018 款足足大了一圈,然而风扇和 CPU 之间依然没有散热管连接,所以这时问题就出现了——长时间高负载运作,电脑热量会影响 CPU 性能。
作为对比,我找到了 iFixit 对 MacBook Pro 16 英寸款的拆机图,可见这款电脑内部的散热系统要比 MacBook Air 要复杂许多。
得益于更大、更厚的机身体积,电脑内部得以容纳两个散热风扇,同时我们也能看到 CPU 和风扇之间有散热管连接,提高散热效率。
其实即便是同样只有一个风扇的 13 英寸 MacBook Pro,内部也有配置散热管,因此在高负载条件下,MacBook Pro 的散热效率比 MacBook Air 更优,自然处理器高性能输出的时长也更加持久。
除了散热问题,我还让修图工具帮我给 50 张 Raw 格式照片打水印、加滤镜,作为参考物的 16 英寸 MacBook Pro(i7-9750H)耗时 2 分 15 秒,MacBook Air(i5–1030NG7)耗时 2 分 26 秒,差距大概只是 10 秒左右,电脑发热也不严重。
后来我将一段 5 分钟 4K 视频导入两台电脑,要求加入 5 分钟字幕并转变为 1080P 分辨率、30fps,最后 MacBook Air 用了 11 分 42 秒完成导出,而 16 英寸 MacBook Pro 仅用了 1 分 22 秒。
此时,两台电脑都有明显发热,而且风扇都在高速运作。
说到底,MacBook Air 可以用来后期图片、3D 渲染、视频后期吗?
可以是可以,但仅限于兼职水准的工作压力,平时看看网页、视频,处理表格、文档、编代码,偶尔做一些简单的修图、修短视频工作,电脑的性能都基本能满足得到。
面对这些日常只需要单核完成的办公任务,无论是 MacBook Air 还是 MacBook Pro 其实都没有太大差别。
但如果日常用 Adobe 几件套、Final Cut Pro X、DaVinci Resolve 这些专业软件较多,甚至平时工作就要是用这些软件,那么请果断选择散热性能更好的大尺寸 MacBook Pro。
哪怕 MacBook Air 能定制到 16GB 内存和 2TB 固态 SSD,在高强度负载下,Pro 始终是最适合这些任务的工具。
MacBook Air 都用新键盘了,小的 MacBook Pro 离我们还远吗?
综合来说,今年 MacBook Air 的升级幅度要比去年大不少,除了肉眼可见、手指可摸的新键盘外,第十代酷睿的加入也让电脑性能更上一层。
剪刀脚键盘加入 MacBook Air,其实除了摆脱 MacBook 键盘易坏的坏声誉外,实际上苹果也通过这款产品释出信号,即使放弃了让 MacBook 薄得极致的蝶式键盘,耐用、手感好的剪刀脚回归,其实也没有对电脑厚度带来太大影响。
我认为苹果将剪刀脚键盘用在 MacBook Air 上是个正确的决定,原因在于过去 16 英寸 MacBook Pro 无论是定价和定位,使得用户体验新键盘的门槛非常高。
即便 Pro 产品线理应拥有苹果最先进的配置,但像编辑文档这些工作其实更常出现于 MacBook Air 而不是超大杯的 MacBook Pro。
所以,想让用户知道「好用的剪刀脚回来啦!」苹果需要将新键盘加入在入手门槛最低的 Air 产品线中,这样即使是老 MacBook 用户,也能花 7999 元的起步价体验到过去 1.7 万元设备才有的新键盘。
然而,尽管进入 2020 年的 MacBook Air 在配置上和 2019 年的 13 英寸 MacBook Pro 入门款已经出现产品重合,但这并不意味着 Air 就能取代入门 Pro 的位置。
一方面原因,是前面提到的散热和接口、处理器各环硬件配置,虽然 MacBook Air 够轻、性能也不差,可 MacBook Pro 面对高负载工作依然占优。
其次,从去年 16 英寸的 MacBook Pro 更新看,今年 13 英寸款也即将可能会迎来大更新,Pro 和 Air 产品线也应再次拉开距离。
这个猜想并非空穴来风。早在今年早些时候,天风证券分析师郭明錤就曾透露苹果会在 Q2 季度推出新 MacBook Air 和 MacBook Pro。
如今前者已经上市,同时也验证了剪刀脚键盘在薄机身上应用的可能性,若是按照报告所透露的「Q2 推出」,那么新 MacBook Pro 的更新时间应该会在 5-7 月期间(5 月基于网络消息,7 月基于过去两年更新时间)。
不过,郭明錤也在报告中提到「升级不会让消费者感受改变差异」。因此新 MacBook Pro 的更新幅度也应该像 16 英寸款和新 MacBook Air 一样——有着几乎看不出区别的外观,但是屏占比变大,用上剪刀脚键盘;内存升级到 LPDDR4、存储空间也会从 256GB 起步。
至于定价,13 英寸 MacBook Pro 应该会保持 1 万-1.5 万元价位段,以此和 MacBook Air 打配置差和价格差。
最后我们将聚光灯照回 MacBook Air,它的表现正如我在一年半前对它「刚刚好」的评价。
这是一款适合编辑在床上撰稿、企业职员在咖啡店处理任务、学生在图书馆做作业都表现出色的笔记本电脑,而这次新键盘的加入无疑是锦上添花。
当然,它的大小也让它在性能上不得不作出妥协,它能帮你轻松完成日常所需的办公任务,但是更专业的工作,仍然还是需要更 Pro 的设备来完成。
今天上午,我收到一位读者的私信问,「手上用着 2018 年的 MacBook Pro,要不要为键盘换 Air?」
我说,「新 Air 都来了,小 Pro 还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