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 众多手机厂商的缺憾

公司

2010-06-10 11:00

iPhone 4 的发布会得到了非常正面的反馈,精细的 IPS 屏饱受赞誉。但从 iPhone 3GS 到 iPhone 4,屏幕的升级当真完全没有代价么?Steve Litchfield 简单对比了目前各种手机常用的屏幕技术在阳光直射下的表现,排序大致是由差到好。

注意:这些照片的拍摄环境有些极端,全都是在非常强烈的阳光直射下完成。屏幕在绝大多数时候的表现都比这更好一些,不过差距依然明显。此外,拍摄时所有屏幕亮度已经被调高。

IPS TFT

IPS TFT iPad

照片中为 iPad。iPad 和即将到来的 iPhone 4 都采用了此技术。IPS 是 “In-Plane-Switching” 的缩写,液晶体采用完全平行的排列方式。IPS 的优势在于可视角度更广、色彩更准确。

但正如你所看到的,IPS 显示屏在阳光下非常难以阅读。

传统的全透射式 TFT


TFT Milestone

照片中为 Milestone。作为最常用的 LCD 屏幕技术,TFT 是 “Thin Film Transistor” 的缩写。TFT 的优势在于成本低,亮度好——仅限于室内。室外的表现就完全不同了,正如上图所示。

大量的触屏、非触屏手机都采用此技术,比如 Nokia 的很多触屏手机(N97 mini, X6, 5800)、三星 i8510 以及几乎所有的 Windows Mobile 手机。

OLED

OLED i8910

照片中为三星 i8910。OLED,更常用的名字是 AMOLED,“ (Active Matrix)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这种技术很有意思,因为它不需要背光,黑色表现很好而且理论上省电(实际上它在全白的时候亮度太高,只有用黑色主题的时候才有明显的省电效果)。AMOLED 的色彩非常浓郁、艳丽——但也仅限于室内,阳光直射下的效果直逼 IPS 和 TFT。

采用 OLED 屏的机子有三星 i8910、Nokia N8、Nexus One、HTC Desire 等等。据说新的 “超级 AMOLED” 改善了阳光下的表现,具体效果还有待证明。

带电阻触摸层的半透反屏幕

Transflective Resistive N97

照片中为 N97。“transflective,半透反” 是指屏幕中有一个特殊的聚合物层,既可以透射光线(比如背光),也可以反射光线(比如阳光)来照亮液晶体。在室内可以通过背光得到不错的亮度,户外也可以反射阳光获得足够的对比度。但采用电阻触屏的手机会在显示屏上放加一个触摸层,严重降低了屏幕在阳光下的现实效果。

N97 就是如此,阳光下表现比普通 TFT 更好,但也好的有限。TT2 以后几乎所有的 Palm PDA/手机也都采用了这种屏幕。

黑色背景的半透反屏幕

Transflective Black iPhone

照片中为 iPhone 3G。由于原理上的不同,电容屏表面没有严重影响光线通过的触摸层。但黑色主题会影响阳光下的显示效果,比如 iPhone 默认的 Home 界面下图标文字在阳光下就有些难以辨识(当然,这个是可以很容易解决的)。

之前所有的 iPhone/iPod Touch 都采用了这种屏幕,是目前阳光下显示效果最好的屏幕之一。

白色背景的半透反屏幕

Transflective Light N82

照片里是 N96,过去 8 年里几乎所有的非触屏 Nokia 手机都采用了半透反屏幕(N76 和 N93i 例外)。默认的白底黑字也更适合阳光下的显示效果。

Steve 的结语:今年夏天上市的 N8 采用 OLED 显示屏、iPhone 4 采用 IPS 显示屏,我很可能会两个都买,然后出门遮住屏幕来看清屏幕上的内容。

或者,我也可以简单的掏出非触屏 Nokia、老 iPhone 来看地图、信息、SNS,同时享受阳光。

Via AllAboutSymbian

————————-

作者没有提到黑莓最近两年的新机,很显然黑莓 9000/9700 的半透反屏在阳光下显示效果比上述任何一款手机都更好。我不清楚原因,但似乎是因为它的亮度在高亮度环境下会自动提升到非常高的水平?不过现在 RIM 已经开始全面采用光学触摸板,在强烈的阳光操作困难,同样忽视了阳光下的使用。

的确,IPS 和 OLED 分别在显示效果和省电方面胜过传统的半透反屏幕,黑莓的光学触摸板也比之前的轨迹球舒服不少。但我们用智能手机代替电脑完成很多任务的一大理由正是它可以随身携带、随时使用。作为用户,你喜欢这种交换么?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

关注电子阅读、任何有趣的设备、IC 以及“历史的草稿”,相信移动设备与互联网的结合正促成近百年来最重要的一次变革。

本篇来自栏目

解锁订阅模式,获得更多专属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