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新小鹏 P7,是今年最具设计感的轿车,谁赞成,谁反对?
只讲设计,不谈价格,全新小鹏 P7 前两天的那场亮相,像一部只放了预告片却迟迟不定档的电影,吊足了所有人的胃口。
但当你有机会沉下心来,把这台车的实车、设计手稿和它背后的理念放在一起仔细端详后,一个与直觉相反的结论便会浮现:
对于全新 P7,这样一场纯粹的设计沟通,不仅不拖沓,反而极其必要。
原因无他,小鹏这次要做的,远不止是一次简单的产品更新。它试图用一套完整且自洽的设计语言,去回答当前智能电动车行业最核心的一些问题。
用「面」,代替「线」
初代小鹏 P7 是一款现象级的产品,这应该没什么争议。它在很大程度上,定义了那个时代智能电动轿跑应该有的样子。对于这样一款功勋车型,最稳妥的换代方式,无疑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优化和迭代。
但小鹏没有选择这条轻松的路。
这份决心,其实早在设计的源头——那些被称为 Free Sketch 的早期设计手稿上,就已经清晰可见。
在汽车设计流程里,这是最自由、随心的一步。设计师的目标不是画出一台能开的车,而是通过夸张的比例、激进的线条,去捕捉一台车最核心的气和神。
全新 P7 的草图,几乎都在重复同一个主题:用极度纯粹的块面,和锋利如刀的转折,来构建一种充满力量的未来感。
当然,把激情挥洒在画纸上是一回事,把它变成一台能在路上跑,还要能下地库的真车,是另一回事。
这个将灵感「翻译」成现实的过程,在设计行业里被称为「收敛」(Convergence)。一次成功的「收敛」,并非对设计的削足适履,而是像全新 P7 这样,让工程的智慧,反过来成全了艺术的锐气。
这些被工程技术成全的纯粹造型,小鹏在发布会上给它起了一个颇具动感的名字——生动力曲面(Dynamic Surfaces)。
这个听起来有些抽象的词,最直观的体现,就在全新 P7 的车身侧面。你会发现,它的侧面找不到任何一根传统意义上刻意为之的「腰线」。取而代之的,是一整块巨大、光滑且富有内在张力的曲面。
设计师完全依靠这个大曲面的微妙起伏,来捕捉和反射光影。当光线扫过车身时,明暗的边界会像流动的液态金属一样,顺滑地勾勒出车身的力量感,颇为高级。
这种蕴含在曲面中的力量感,也离不开整车姿态的烘托。1407mm 的超低车高、更宽的车体,再加上从 A 柱一笔划到车尾、毫不犹豫的 Fastback 溜背轮廓,共同塑造了那种紧贴地面、蓄势待发的运动姿态。
可以说,「生动力曲面」的本质,是一种用「面」来代替「线」的设计思路。它放弃了用复杂的线条去切割和装饰车身,转而用最纯粹、最考验工艺的饱满曲面,来直接表达设计的自信。
可以说,全新 P7 完成了一次相当漂亮的「收敛」。它没有因为工程的限制,而磨平设计的棱角。相反,是工程的智慧,让最初草图上的那股锐气,最终得以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如果说极致的轮廓是全新 P7 理性的「面子」,那它在设计细节上的处理,则更能体现其理性的「里子」。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一台车的设计功力,往往就藏在那些最不起眼的「缝隙」里。
传统豪华品牌最喜欢做的,是把车身上因为工艺而必须存在的分割线,处理得极细,并让它们严丝合缝,以此来彰显自己高超的制造水平。这是一种「眼不见为净」的思路。
但全新 P7 提供了一个新玩法:与其费尽心思隐藏,不如重新定义。它干脆利落地将前脸所有功能,包括大灯、传感器,全部整合进了一条横向的「功能缝隙」里。
这么做的好处是,车头的主视觉区域,被彻底解放成了一块完整、纯粹的曲面。这就形成了 P7 极具辨识度的「无脸化」(Face-less)前脸,呈现属于电动时代的冷静与自信。
这种思路也同样延续到了车尾。一体式的贯穿尾灯和下方的黑色功能区,同样是在用这样的逻辑,去保证尾部主造型的完整和简洁。
一边是将功能性分割线主动升格为设计焦点,另一边又在用曲面去消灭不必要的线条。这种对「线」的取舍和掌控,恰恰体现了一家车企在设计上走向成熟和自信的标志。
希望小鹏往后不会把 G6 这样的东西掏出来了。
为一台冰冷的机器,注入温度
从工程和形态上看,全新 P7 无疑是一台冷静、精准,甚至带点锋利攻击性的机器。0.201Cd 的风阻系数说明,它的每一根线条都经过了空气动力学的精密计算,每一个曲面都在追求极致的纯粹。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当一台车的设计语言完全由纯粹的几何和理性的线条主导,它要如何避免沦为一座冰冷的「金属雕塑」?用户坐进去,触摸到的除了科技,还能否感受到一丝温度?
小鹏给出的解法,很有意思。他们没有回头去给这副极简的骨架,添加任何多余的装饰,而是选择让这台机器,学会「与人沟通」。
这套沟通体系,官方称之为「智能灵动仿生座舱」。「仿生」是关键词,它试图在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之间,建立起一种更符合生物直觉的互动。
最直观的体现,是那块 15.6 英寸的中控屏。
当你坐在主驾或副驾唤醒它,它会像一个被叫到名字的人一样,微微转向你的方向。这种基于声源定位的物理转向,虽然只是一个微小的动作,却在潜意识层面,将冰冷的「语音识别」,升级成了带有回应感的「对话」。
有意思的是,在哨兵模式下,当车辆感知到一侧有潜在风险时,这块屏幕甚至会直接「怒视」那个方向,发出一声警告。这让它从一个信息面板,变成了一个会表露「情绪」和「姿态」的智能体。
车外的灯光,也成了沟通的一部分。
全新 P7 在车外和方向盘上设置的「小蓝灯」,在辅助驾驶启动时会亮起并有独特的呼吸效果。它像是一种简洁明了的「旗语」,通过光线,建立人与辅助驾驶系统之间的信任感。
屏幕的「注视」、灯光的「表达」、能在 10ms 内响应的座椅侧翼……这些动态交互设计的集合,共同构筑了全新 P7 的核心体验。它试图证明,即便在一个由直线和平面构成的极简空间里,科技,同样可以拥有可感知的温度和生命力。
如果说动态交互是全新 P7 后天学会的「沟通技巧」,那么它的色彩和材质(CMF),则是它表达个性的本能。
在色彩上,小鹏这次显得格外大胆。除了常见的新月银、微星灰,菜单里还出现了星瀚绿、星暮紫、律动黄这样极具时尚感的颜色。
这显然不是一份写给中年商务人士的色彩清单,它的目标用户画像清晰得不能再清晰——那些把汽车也视为潮流单品、希望彰显自我个性的年轻人。
当视线进入车内,设计的「温度」则更多地通过材质来传递。当你的指尖划过方向盘上的 NAPPA 真皮,或是手肘倚靠在门板的 Dinamica 麂皮绒上时,那种温润、细腻的触感,就是对抗科技冰冷感的最佳解药;甚至在你看不到的涂层工艺上,小鹏也用上了和顶级豪华品牌同源的巴斯夫鹦鹉漆。
这种在细节上的投入,是小鹏的一种姿态——它在用看得见和看不见的细节,去填充「豪华」这个略显空泛的词汇。
至此,全新 P7 的设计拼图基本完整了。
它有着一个极其理性的骨架:由严谨的工程学和纯粹的设计哲学,共同塑造出高效、未来感的形态。它也有着一颗试图与人沟通的、感性的心脏:用动态交互和细腻的材质,去中和科技本身的冰冷。
可以说,全新 P7 拥有一套非常系统化的设计语言。它不仅关乎美学,更关乎一家企业在激烈竞争下的自我定位和对未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