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输,让教育帮我们跑赢机器人
春节期间,回到老家,爆竹声声响,洋溢着过年的气氛。我睡在硬梆梆的床上,被一则新闻困扰得睡不着觉——
华尔街日报在春节前报道,8 年级的美国贫困学童约书亚·爱德华兹,是在麦当劳完成的布置下来的作业。因为在他的镇子上,只有麦当劳是图书馆关门后,可以免费上网的地方。
如今美国的教育,开始要求学生拥有高速互联网接入服务,否则很难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作业。但一些贫困的家庭,没能连上宽带的服务,因此像小爱德华这样的学童,就不得不想办法,找到免费上网的地方。根据皮尤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美国有三分之一的家庭年收入不到 3 万美元,他们没有办理宽带服务。
美国的社会学家们开始担心“数字鸿沟”的问题,“信息富有者”与“信息贫困者”之间的社会起点、财富地位等等都在扩大。互联网在不断改变社会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地位,逐渐成为必要的基础设施——它决定了一个人的起跑线,与社会公平相关。
即便国富民强之如美国,也有三分之一的青少年游离于“数字生活”之外,更不要说尚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了。
不知道你是否也有这样的感觉。每年回老家过年,除了重复每年的问候、喜悦以外,我也看到年复一年几乎没有变化的乡村景观。老家,就好像是标本,用来展出乡村发展的停滞。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继续向前推进,这如同一潭死水的情景,将继续重复很多年。然而,客观上互联网、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影响,已经深刻影响社会,最明显的将是一个人的就业。美国最近几年失业率高居不下,但企业收益依然不断增长,“机器取代人类劳动”的效应已经开始展现,美国经济进入“无就业复苏”的怪圈——经济增长,不意味着人们过上了更好的生活——也许正相反,经济越增长,人们生存越艰难。
在中国,富士康打算将来在工厂中引入十万不知疲倦,不会抱怨,更不会时不时跳楼的机器人工人,它们的存在必定影响到许多到城市务工的农村打工者的饭碗。Google 持续投入到研发无人驾驶汽车上,企图改变现有的交通系统,希望利用机器取代人类驾驶,让交通事故从此消失。如果这一宏伟的计划成为现实,我们还需要出租车司机吗?
与机器赛跑中败下阵来的人们,在就业市场萎缩的情况下,他们到底如何继续生存发展?就好像奥巴马一直为高企不下的失业率弄得焦头烂额一样,这也将成为中国未来面临的问题。
机器人取代的不光是工人,随着机器人变得越来越聪明,它还将取代那些具备一定工作技能的人。在翻译领域,如今即便是广州,也大多采用机器翻译草稿,然后进行润色的工作方法。最直接的结果是,广州翻译工作的报酬日益下降——已经下降到让人觉得翻译工作不值当的地步。
但另外一方面而言,具有具备高等工作技能的人仍然吃香,机器人的头脑仍然无法与最聪明的头脑相比。程序员、翻译家、数学家、建筑家、设计大师等等等等,都仍然获得较高的报酬,因为他们尚不可取代。
在人类与机器人的比赛当中,在机器人奋起直追的情况下,人类若不努力提高自己的技能,就会被抛下——过往经济增长就会提供相对应的就业岗位的经济理论,在工业新世代逐渐变得不适用。
教育是培养个人素质、技能的手段,在机器人紧张追赶的情况下,其地位变得愈发重要。然而,文章开头“美国贫困学童利用麦当劳免费网络来完成作业”的新闻表明,在我们的工作岗位即将不断吞噬的情况下,物质水平所导致的教育资源不均等,预示着必然有一部分人生存困难,被机器人抛下。
自 80 年代开始,中国一步一步实现“城市化”。在这一进程当中,中国城市集中了各种各样的资源,工作机会、教育资源。由于城乡之间物质生活水平、财政支持的巨大差异,教育资源完全向城市倾斜,加之户口制度的限制,农村的学生接受的教育上不能与城市相比。互联网资源也如是。
作为一种救济手段,互联网上的教育资源完全可以让人自学成才。但若不能和互联网相连,那么别说国外著名大学的公开课的视频、TED 启发人联想的优秀演讲集都无从学起。互联网原本抹平了信息传达的差异,但因为物质条件的不平等,互联网越是畅达,就越是加剧“信息富有者”与“信息贫困者”之间的差距。
作家 Marita Golden 这样说道:
如果阅读成为一项依赖于技术手段的活动,那将不仅仅是数字鸿沟了,也是阅读鸿沟。如果阅读依赖于人们必须购买才能得到的技术,我认为我们将看到文化上的鸿沟将持续存在,并且扩大。
技术不断进步,要有教育,先要有网。然而现实中贫富差异如此巨大,施密特去年在 MWC 2012 中所警告的,是我们不得不正视的:“当去年世界人口达到 70 亿的时候,我们这个星球上大约还有 50 亿人是没有互联网的。而剩下的 20 亿拥有互联网的人们,互联的程度也不尽相同。”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为提供相对公平的社会条件,提高公共资源的投入不可避免。首先要提供提供更多免费上网的地方。国内麦当劳、星巴克等地虽说是“免费上网”,但其实并非公共资源,拥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国内图书馆资源也不够丰富,覆盖面不够广,一些二三线城市,其图书馆破败不堪,农村里更是没有图书馆——许多图书馆也未提供宽带网络服务。而从这一点来看,目前价格越来越低廉,从前被打压的网吧,反而值得提倡。总之,公共的网络热点,应当好像从前的电话亭一般发挥作用。
还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来做教育。《为何春节期间人们更愿意用手机上网》里的数据表明,在条件相对较差的乡村地带,手机成为最主要的上网手段——移动设备能够降低“信息富有者”与“信息贫困者”之间的差距。“千元智能机”的流行,让许多人也能利用移动互联网里的优势。但在国内,根植于移动互联网的教育行业尚未发育成熟,虽然国外的公共课资源已经被翻译引入中国,然而,却不是一个系统的教育项目。技能的培养,需要长期的训练。
可汗学院的模式令人关注——它不但是一个视频教学,同时也提倡了新的教学方法。只不过,在中国的学校里,这种教育方式很难实现。但在学校之外,利用手机提供更多的教育服务,这完全可以。“囧记单词”、“拓词”等服务的兴起,已经说明这一点。
但我更期望的是,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人,能够在不了解技术的条件下,通过移动互联网,直接到达最需要的用户。目前来看,只有覆盖 3 亿用户群体,提供了低门槛公众账号系统的微信才能同时满足这三个要求。
杭州大众出租车队利用微信的语音通话以及微信群功能,让车队里的 30 多位出租车司机学习英语。说实话,这件事十分鼓舞人心。国内,YY 和多贝等网站,已经注意到网络教育的金矿。而未来,总有人会注意到“移动教育”这座更大的金矿的。
题图来自 mash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