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anr 访谈:对话和菜头——聊聊 Blog ,SNS ,iPhone 和 Android
最近 ifanr 采访了和菜头( @hecaitou ),主要聊了一些 Blog,SNS ,移动互联网,社会化营销和智能手机的话题。和菜头的风格还是一如既往的锐利,言语不失风趣。最后还聊到了一个关于 FaceTime 的趣事。真是一篇可读性很强的访谈。
ifanr:您怎么看待以 Facebook 为代表的一种 SNS 势力,和以 Twitter 为代表的另一种 SNS 势力?简言之,谁会赢得更多?
和菜头:从你的问题上看,你已经把 Twitter 视为是一种 SNS 了。而我不那么看,我把 Twitter 视为一种在 IM 和 SNS 之间的互联网产品形态。Twitter 之所以一次又一次地被宣告迎来发展拐点,我认为和它的这种位置有关。人们经常称许 Twitter 的简洁,却忽略了 Twitter 的弹性和灵活。
迄今为止,我以为 Twitter 还是一个并未最终定型的产品,它还存在变化的可能性。无论是偏向 IM 或者 SNS 中的任何一方更多一点点,整个产品都可能完全不一样了。这和 Facebook 不一样, FaceBook 已经定型了,它变得越来越沉重,很难想象它会有什么巨大的变化。
前几天的 Fmail 就是一个例子,人人都如此期待,但是见到产品的时候却又是如此失望。我对此并不感觉到奇怪,Facebook 的明天在哪里?一个全球性的虚拟网络共和国?无所不包,应有尽有的人类社会虚拟版?假设那是真的,然后呢?然后人类还可以在互联网上做点什么?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Facebook 像是盛极而衰之前的罗马帝国,而 Twitter 则像是帝国北方和东方的蛮族。在承认 Facebook 异常强大的同时, Twitter 更具活力,而且隐藏了未来的变数。如果存在击溃 Facebook 的希望,那么它一定不是来自 Facebook 内部,或者是它的同路,很有可能是 Twitter ,以及 Twitter 的变体。
ifanr:在当下,应该如何看待个人 Blog ?对于 SNS 的关注分散了写 Blog 的精力吗?
和菜头: Blog 在中国是个悲剧。在全球范围内,Alexa Top 10 的网站中 blogger 名列第 8 ,Wordpress 位列第 19,而我们现在要讨论 Blog 的衰亡了。你不觉得这是个讽刺么?别人的 Blog 好端端地活着,我们的 Blog 半死不活,又开始追所谓“微博”了。
我不认为中国有广泛意义上的 Blog ,中国只有名人博客和草根日志。鉴于可以理解的原因,中国互联网的内容部分发育得相当畸形。只要有内容,一定会被做成媒体。做成媒体意味着它和大众根本无缘,媒体的属性就是专业人士遴选、制造、传播,大众负责消费。所谓 Blog,本质含义是全民写作,以及在其上的全民表达。感谢中国互联网,感谢互联网公司,Blog 在中国很快变成了名人博客。名人博客的意思是名人负责写,大众负责看。于是,大众认为写 Blog 这件事情和自己无关,那是名人或者意见领袖的事情。
很明显,中国互联网上普遍存在着的名人博客,就是用运营平面媒体的方法运营Blog,和任何一家报纸、杂志、电视台没有什么不同。Blog 就是专栏,就是嘉宾访谈,和普通人没有半毛钱关系。所以,不需要 SNS 来分散,它自己很快就会死了。因为从本质上来说,名人博客就是那些没有新闻采编权的网站,变相签约一帮专栏作家,如此而已。
所以我说中国互联网有一种《天龙八部》里面的小无相神功。在书中,身具小无相神功的鸠摩智可以轻而易举地演示少林七十二绝技,每样看起来都像是那么一回事,但是懂七十二艺的人看了,总觉得哪里不对。中国有许多家 BSP ,也有许多号称是 Blog 的东西,一切似模似样,但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blogger 雄踞第八,Wordpress 位列前二十,而中国的哪一家 BSP 能够如此?Blog 并非是一种 PHP 技术,一种 TrackBack 功能,或者几套模板,只要做出来就是 Blog ,就有人成为 Blogger 。 Blog 在全球的兴起,背后有它的价值观,有它的人文诉求,于是也就有了它的价值。如果没有这一切,不过是服务名人、评论家、意见领袖,这种产品的服务对象在全国不超过 10000 人,而且已经涵盖了所有领域内的 Top5 。那么,其实中国的 BSP 不是少了,而是太多了。如果我们尊重现实,就应该坦白说一声:中国不需要 Blog 。
ifanr:有人认为博客时代是精英营销,诞生意见领袖,而微博客时代是草根营销,不会诞生真正意义上的意见领袖。这话靠谱吗?
和菜头:在事情没有尘埃落定之前,说什么都不靠谱。人们大多是事后诸葛,不过乐于扮演先见之明,因为我们都清楚地知道,大众只会记得一两个准确预测,善意地遗忘一切不靠谱的胡说八道。
我没有结论,我有的只有现象。如我所见,目前所有的微博客都在走名人路线,把名人博客的隔夜菜拿出来,换一口锅,加点调料再来一次。那么,凭什么会诞生真正意义上的意见领袖?如果真有那么一位意见领袖的话,他从默默无闻开始起步,需要多少时间和多少努力,才能熬过那些榜单,那些推荐,以及所有商业媒体上对微博这种新鲜玩意儿的炒作和超量曝光?他的每一句话,都被淹没在明星们的吃喝拉撒,名人们的爱心动员,仁波切们的人生感悟,评论员的时政段子里,他还能提供什么给大众消费?只因为媒体发了一顶草根的帽子给他戴上?
附带说一句,没有比草根更侮辱人的说法了。一个草根可以自称草根,但是被宣布为草根,那就是赤裸裸歧视。
ifanr:是移动互联网成就了 SNS ,还是 SNS 成就了移动互联网呢?您用手机上 SNS 多吗?一般都是怎样的应用场景?
和菜头:不是山移向默罕默德,而是默罕默德移向山。
哪怕是到了今天,人们一说到互联网,都依然感觉到神秘,几乎成为宗教形式。在普遍的认识中,互联网神学包括无所不能的程序员作为修士,无所不知的IT评论家作为神父,买电脑连网线敲击键盘作为膜拜仪式。人们发明互联网的初衷是为了军事用途,但随即就想到用它去改善人类的生活。互联网的目的是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快捷,而不是在生活的另外一端修起教堂,宣告天堂。 那么多年过去了,传说中人人上网的的时代并没有来,对于某些人数惊人的社会组群来说,不上网几乎快变成遗传现象了。很明显,神父们宣告的诸多美好,并没有实实在在落在许多人身上。
和电脑相比,手机更像是甘霖普降,惠泽四方。手机用户远比互联网用户多,手机用户中有相当数量的人根本不用电脑上网。拉锯了多年之后,现在是互联网羞羞答答走向了不用电脑的那群人,不在试图召唤他们到电脑面前受洗领圣餐,而是谦卑地在他们的手机上提供网络服务。这是互联网的自我救赎,至于说是用 SNS ,还是 SNS Game ,还是移动 IM ,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移动互联网为用户提供了什么样的服务。如果,它也能像电话当年一样,解决人们“见面面容易,拉话话难”的切实困境,那么总有人会被成就,而且是极大成就。
说到我自己,以我的手机为例,我安装了腾讯和新浪的微博,安装了冒泡和街旁 LBS 服务,安装了 KiK 和 Whatsup 这种移动 IM ,安装了 Path 这样的私密 SNS ,以及基于图片分享的 Instagram 。
ifanr:如果某家 IT 公司想用“短平快”的方式搞 SNS 营销,最好应该怎么个玩法?如果“稳准狠”呢?
和菜头: 短平快可以做病毒类营销,给那些创意天才们一些钱吧,反正你们也不知道哪一半的广告费是有效的。稳准狠是要付出代价的,没有专业类 SNS 存在的情况下,目前也找不到其它精准投放方式,也许用 LBS + 产品条码做一种勋章换产品的促销活动,能够有效找到自己的用户。
ifanr:您曾经猛批过 HTC Hero ,这种种不爽是 Android 的原罪,还是制造商的问题?或者换个角度,想点愉快的事,Android 让您觉得最爽的是什么?
和菜头:我认为 HTC 和安卓系统各占一半。HTC 缺乏服务安卓手机的经验和能力,售后的技术支持一塌糊涂。它是一家硬件公司,缺乏互联网运营人员。看得出官方网站话了大价钱做设计,美则美矣,问题是我在那里找不到可以下载的最新固件,也找不到问题的答案,更别指望有一个垂直的玩家论坛。它成功地把自己的官网做成了自己的网页形象广告,那我为什么不干脆去看电视广告呢?
安卓系统带着天然的技术之冷,没有丝毫人类的温度。它和苹果系统最大的区别在于,后者能让你感觉是人类生产出来的东西,而不是流水线的冰凉。它是百分百纯粹的工具,不容易让人产生亲近之感。我会尊重它,承认它的专业和权威,但是我不会喜欢它。总之,它不试图取悦我,只是让我能够达成自己的目标。而令我最讨厌的一点是它的傲慢,要想挖掘出它 100% 的潜能,必须要懂点技术,起码要懂得刷机。问题是,我拿起手机的时候,并不想当个 Geek。
说道安卓最爽的地方,无非是因 Google 之名,用安卓系统的手机可以和 Google 的的产品无缝贴合,这种感觉很赞。当然,有人肯定要反驳说,Google 也很技术流,也很冷冰冰。这也许是对的,但是我喜欢那个Goooooooooooooal ,喜欢变幻的 Logo ,Google 永远不缺乏取悦我的方式。
ifanr: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大战刚刚开始,iPhone 引领了一个崭新的市场,但市场的格局还远远没有定型。这场战争中起决定性的因素是什么?
和菜头:决定性的因素是民工。我很赞同前《创业家》主编申音的观点,愿上帝保佑他创业成功,他认为中国的用户群体是图钉型的。我们现在讨论的智能手机,那只是图钉的针。数量庞大的图钉帽买不起 iPhone 4 ,也买不起 G2 ,或者 WP7 。
智能手机的价格不降,大战打到死,也就争取那 2、3 千万人。剩下的好几亿用户呢?他们也要偷菜,他们也要移动 IM ,他们也想看移动视频。谁能让富士康厂里的工人,让建筑工地上的民工用上这些,谁就是胜利者。目前来看,安卓的头型很正,也深受山寨机厂商的青睐。也许三年之后,我们即将迎来遍地安卓的时代。
ifanr:平时在 iphone 上都用哪些 app ?重度使用的是?智能手机让您最开心的是事儿是什么?分享一下趣事吧。
和菜头:我做了一点统计 ,尽管为了 APP 花了不少钱,感谢我的朋友一毛不拔的美国表妹的 100 美金礼券,但是用下来看,我每天必然使用的只有两款免费 APP,Google Map 和 Mail 。它们对我是最有用的,为了这两个功能,我愿意多交流量费。另外一个每两三天使用的 APP 是 WhatsApp ,有了它,我和我朋友之间不再需要其它的 IM 。而且,它也是我敦促所有好友购买 iPhone 4 的重要理由。
我的第一个 FaceTime 对话对象不是个 MM ,而是我的好朋友王佩。他在杭州,我在北京。为了用 FaceTime ,他等不得自己的 iPhone 4 到手,专门去借了一台来玩。只见摄像头里两个硕大无朋的圆脸面带笑容,殷勤致意,感觉非常怪异。在我想来,第一次 Facetime 对话,怎么样也应该找个漂亮 MM 才对。放下电话,我突然一身冷汗,因为我意识到也许很快,我们将不再需要电话号码了。
ifanr:我们是不是可以引申一下:以后的手机,用哪个系统已经不再重要,用哪个品牌也不再重要,只需在应用层面控制了核心功能(例如 Facetime ,例如 SNS ,例如 IM )就能主宰市场?或者换句话说,未来某一天,所有的手机系统都主动适配某些杀手应用?而不是在手机系统上能“创造”出某些杀手应用。
和菜头:目前的山寨机厂商,为了提高销售量,从最早灌装 Mp3 开始,已经发展到一定要预装某些特定的应用软件,否则用户会拒绝购买。对于正常人来说,并不关注甚至也不知道什么是 iOS ,什么是塞班,什么是安卓,他只知道自己有台手机,想用这台手机做什么事情。带有 SNS 应用的手机可以认为是手机通讯录的延伸,那么它的帐号就可以取代电话号码。事实上,人们彼此之间并不记忆对方的电话号码。如果这个应用足够强健,也足够开放,那么手机系统没有道理不去适配它,不希望它在自己的系统上跑得更为快速、稳定。
ifanr:移动互联网这么热,大鳄这么多,小公司和创业团队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假设有个小团队的点子很棒,那如何才能保证在汹涌的市场中分站稳脚跟,乃至成长起来呢?
和菜头:移动互联网是 120% 的热度,各大公司都在囤积手机人才。但是迄今为止,移动互联网一直都停留在只听楼梯响的阶段,你不觉得奇怪吗?
人人都说它好,都说它是未来,但是国内到现在竟然有没有一两款让人眼前一亮、心头一跳的产品。当然,国外已经开始有一些好玩的小东西出现了。我只是隐隐觉得有一种担忧:移动互联网不比互联网,并非一切从零开始。现在,市场内就已经有多家巨鳄存在。你所说的所谓大鳄,和移动、联通它们相比,只不过是家用宠物而已。假设有新的产品,新的模式出现,谁可能啖头汤?谁又可能笑到最后?
巨鳄们不单是市场的竞争者,也是规则的制定者,所以,我总怀疑“站稳脚跟,乃至成长”怕是有些一厢情愿。有什么是大鳄、巨鳄们根本做不了的,也许,那些领域内会存在一定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