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会是“中国的苹果”?
中国的苹果
很多人看到这个题目会笑出声来。但回顾一下历史,这个角色的出现却不应让我们惊讶。中国的 Google :百度。中国的 Ebay :淘宝。中国的 Youtube :优酷。中国的 Groupon :美团。
当然,互联网特别容易拷贝。但是软硬件制造难不倒中国品牌:中国的 IBM/戴尔 :联想。中国的思科/爱立信:华为。
当然,苹果的时尚感和设计也不是中国的强项。但是也有中国的 H&M/UNIQLO :美特斯邦威。
当然,有些人可以随手指出这些外国企业的 100 项优势和中国拷贝版的 100 项山寨味。但是, So What ?百度和优酷在花街的市值说明美国人认同这股味道。而 NHK 的报道中,日本人对美特斯邦威的扩张速度肃然起敬。
随便拿份纳斯达克市值排名你会发现,中国品牌已经拷贝了不少。 剩下的里面,苹果反而是个更容易,而且更值得拷贝的目标。( 苹果所处的才是个不断上升中的市场。而且比较制造 CPU,数据库和 PC OS ,手机反而容易点。)
(2010年3月纳斯达克市值排名)
1. 微软
2. 苹果
3. 谷歌 ->百度,优酷
4. 思科 ->华为
5. 甲骨文
6. 英特尔
7. 沃达丰 ->中移动联通
8. 高通
9. 亚马逊 ->当当
10. Amgen
农村包围城市
苹果有一流的设计品位和工艺,有长年发展的 PC OS ,软硬整合经验,有软件工程和人机交互上的积累,更吓人的,有 Jobs 。
面对这些, Nokia , Palm 都已经反复证明:拿钱砸不出下一个苹果。
好在 Google 提供了机会。即使今天 Android 的顶配机器各方面的体验仍然落后于 iPhone , Moto 也仍然可以靠 Android 起死回生。
iPhone 再强,也无法垄断广阔的市场空间。 Android 的意义不是为你赢得巅峰对决,而是给你一个在进场圈地的机会。 尤其对于擅长成本控制的中国厂家来说。“ 700 块的 Android ”或者“半价的 iPhone ”都是非常诱人的概念。
农村包围城市已经是中国的经典经验,从延安的窑洞到华为的非洲业务,这招屡试不爽。而流传已久的手机增值业务的段子也指出:手机消费上学生农民军人是比城市白领更强大的力量。(想赚白领的钱?做手机不如做房东。)
Android 的代价
Android 虽然免费好用,却不等于白用。
你跟随 Google 升级的同时,意味着手机的 OS 一定程度上被他控制了。而 OS 是这个链条中的核心:攥在别人手里成不了苹果,只能勉强做个戴尔( HTC 恐怕已经霸占了这个位置)。
如果你选择不随着 Google 升级,获得自由的同时, Google Market 的应用优势也就渐渐离你而去。缺乏 Apps 的智能手机,也就不再智能了。
这是 Google 的巧妙算计。问题是,论算计,谁算的过中国人?
从 Google 走向苹果
今天有实力凭空再来的厂家少而又少,利用 Android 几乎成了必然的选择。好在摆脱 Google 的路也不是没有。
因为种种因素,中国的 Apps 和世界脱节很大,以后也未必会真的接轨。先利用 Android 和 Google Market 打出销量,同时扶持自己 Market 上的本地应用。等自己的应用成长起来之后,你就有本钱踢开 Google 了。
也只有这样,才能把 OS 拿在自己手里。有了一个自己控制的 OS ,才有了软硬整合的前提。
从 Google 走向苹果, Google Market 的兼容性即是利益,也是枷锁。系统的控制能力,和应用的丰富程度决定庄家。
谁?
硬件,系统,市场,应用这四点,除了搭个市场是分分钟的事情(有没有人去另说),其他三点都不容易。
Ophone 野心大,下水早,成果却悲剧。应用没培养起来,平台却已经落后于 Google 的脚步了。雷军李开复的队伍从应用到系统可以通吃,但是硬件和软硬结合能力是疑问。但是另一方面,先掌握系统和应用似乎可以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苹果设计,但是并不生产 iPhone 。)。 Meizu 有硬件,有遍布中国的销售网,有 MStore ,但在系统上的能力成迷,在应用上的人气未知。
而“中国苹果”的头衔,恐怕只能由一家摘走。 Meizu M9 ,小米应用,点心系统, Ophone 平台啥的,也许都是这场竞赛中的第一步。
当然,大家也未必就真的要全面拷贝苹果。比如 Ophone 玩的就更玄一点。今天已经玄到看不出下一步了。( 如果有的话……)而创新工厂和小米铺的更开。有些项目的志向,似乎不在手上,而在云端。
但笔者相信,山寨苹果必是很多中国企业家心中的梦,其怨念不会输给你对空姐的非分之想。而且,终会有人成功。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会看到一个设计极简,应用丰富,系统由自己决定进化方向并且和硬件紧密整合的手机品牌。更重要的是。。。
背后印着:中国设计,中国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