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社交网络那么多,却没办法消弭孤独感?
人是社会性动物。相比起其他物种,人们的生活极大地依赖于他人,与他人建立联系也因此是每个人日常生活中可不或缺的一部分。
人们之间的联系对于我们的祖先尤其重要。对于他们来说,与他人的隔绝往往意味着死亡的到来。所以,归属感作为一种心理需求的出现,在人类的进化史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这种对归属群体的需求延续至今,适用于所有人。如今手机的普及以及社交网络的兴盛背后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对与归属的迫切需要。
归属感需求的起源
“众人拾柴火焰高”,“人心齐,泰山移”,“一箭易折,十箭难断”。从小,大人们就用不同的方式向我们灌输团结的力量。的确,正是凭借合作的巨大优势,人类才得以发展至今天这个高度。
一个群体的成员相互之间,可以分享食物,提供保护,帮助照料孩子。而对比其他灵长目类动物,我们几十万年前的祖先更加依赖大型动物作为食物的来源,团体合作也因此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在这种强大优势下,若对于扩展以及维护社交关系有着强烈渴望的话,则会为生存与繁殖带来许多益处。
研究发现,那些更想要与成年人呆在一起的孩子或是有更强烈的意愿去拒绝被人孤立的孩子,相比起其他孩子,有着更高的可能性生存到繁殖的年龄,因为他们更可能被大人提供更类帮助。
对于成人来说,对他人产生依恋的人,对比那些缺少情感依附的人,有更多的繁殖优势。若可以与伴侣维系长久的关系,他们子女的生存几率也会得到提升。像在东巴拉圭过着渔猎生活的 Aché 族人,父亲在孩子扶养过程中的缺失意味着孩子的生存率会降低 30% 。
由于这种与他人共处的优势的存在,我们的祖先经过一系列的自然选择之后,给我们注入了一股强大的欲望去成为群体的一部分。当我们被抛弃时,我们会感觉到孤独,焦虑和绝望。被人孤立不仅仅在精神上带来负面影响,而且还会伤害我们的身体,对免疫系统以及心血管早成损害。
孤独感
正如饥饿感会刺激人们去寻找食物从而保证生存,孤单感的出现会增加对社交的渴望,更加去注意社交关系上的隐患,警惕着个体远离社会时的危险。也正如饥饿感一样,孤独感不只是会出现在少数人的身上,每个人其实都无法对孤独感免疫。
也正是由于人们对缺少社会联系的恐惧,将人与社会隔离的这种作法,从古至今,在不同的文化,一直被用作为一种主要的惩罚手段。像在远古时代,在各大文明中流放无异于死刑。流放地除了环境恶劣之外,还在着语言不通,饮食上和生活上的诸多不便。这让大多数流人生活困苦,精神抑郁。在古时侯的中国,由于精神上的压抑,被流放的人时常需要与僧侣论佛,试图让自己从痛苦得到解脱。他们一直向往回归故乡,长期盼望着赦书的到来。“搔首向南荒,拭泪看北斗。何年赦书来,重饮洛阳酒?”
而在现代社会中,囚禁成为了主要的惩罚方式。这同样是基于人们会对被剥夺与他人接触感到极其反感的原则。
对于归属社会群体的本能需求也让人们十分不愿意去断绝与他人的来往。一系列的研究也证明了人们倾向于维护关系以及避免结束一段关系的普遍规律。而在不同的文化中的每个年龄层的人都会反抗一段关系的结束,并为此感到苦恼。
有时候也许一段亲密关系的结束是我们想要的,但当这段关系真正结束时,我们我们仍会为其痛心疾首。像离婚,即使是发自内心想去达成的,往往也会伴随着负面的情绪。这也反映出了人们对关系结束的心理抵抗。
为了保证人们关系的延续,不同的文化也形成了自己的社会仪式。像在我们生活当中,打招呼与告别则是最常见的维护社会关系的仪式。我们进行的许多问候,尤其是那些面向我们家人以及好友的问候,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表明一段关系自从上一次的接触后还是保持着完整不变的状态。而告别则经常包涵了对一段关系会维持到下次见面的暗示。
我们有时会抱怨某些人打招呼不够热情,或是在告别中没有看出对分别的担忧。这些焦虑其实很好地证明了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仪式对维持归属感的重要性。
科技继续影响我们对归属感的需要
除了通过社会仪式来维持联系,人类也在不断地发明不同的科技,以不同的方式去与他人建立联系。
在 2012 年,考古学家在西班牙发现了一幅有超过 4 万年历史的壁画。发现者们认为这是最早出现的壁画。尽管图案非常简单,但这种画画出现在人类沟通科技的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画画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可以将脑海中的概念记录下来并将其传达给其他人。画画的出现也意味着人们开始可以将自己的想法传递给素未谋面的人。所以,画画技术的发明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开始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而不是局限于面对面的交流。
书写
书写,作为 5000-6000 年前出现的一种新技术让信息以更加具体的方式去帮助他人建立联系。书写的出现不仅仅是改变了交流的方式,还对人们的思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首先,当人们口头的话语可以被转化成为文字时,人们对更加精准的表达以及更加抽象的记录方式的渴望也随之增加。
其次,从这个时期开始,人们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和时间读到别人的文字,得知不存在的人的真实想法。对过去所发生的事的详细记录也越来越频繁地去被用作影响未来。人们的生活以及思想也开始变得接受并且创造出了越来越多的抽象事物。因此,当人们着手眼前的事物时,他们的思考方法变得更加注重时间上的关系,更多地考虑某个行为与过去和未来的联系。因为人们开始想要去回顾过去以及展望未来,人们也开始渴望与来自过去和未来的人建立联系。这对于非文字社会的联络性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思维飞跃。
然而,对于口述社会来的人说,他们则无法并且也没有形成跨越着时间与空间去与他人建立联系的需求或是欲望。这是因为他们的思维不是这样被构造的。
印刷术
在 15 世纪,约翰内斯·古腾堡在西方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个技术的发明引起了一场媒体革命,大大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古腾堡将这个技术运用到了《圣经》的量产中,虽然只有 200 本,但这让人们以全新的方式传递信息,更进一步地扩大了天主教的影响力。随着印刷术的不断改良,报纸的出现——世界第一个大众媒体,又再次大大延伸了人与人之间建立联系的可能。
现在一个单独个体现在可以与大量的读者建立跨越时间与空间的联系。印刷术的出现也让人们越来越擅长去连接不同时空的人。
通过书籍、报纸、杂志和书信,人们更容易地去寻找那些与他们有共鸣的人。即便没有面对面的接触,他们也都可以与这些人(包括虚构的)建立亲密的联系。
电话和手机
到了现代社会,电子科技将即时性带到了远距离的交流当中。从电报开始,再到电话,手机,这些技术的出现让人们不用再去等待信息的快递。如今手机的普及使即时交流的可能性提升到新的高度。分离两地的人可以几乎随时随地在同一时间去分享自己的感受,让这人们之间的联系更加直接和生动。
手机在十年前对于一般消费者某种程度算是一个奢侈品,然而在牙买加,一个相对贫穷的发展中国家,手机的覆盖率却比美国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高出许多。根据 Don Anderson 市场研究公司的调查,至 2004 年年底,牙买加的手机用户高达人口的 77%,而同一时期美国与加拿大分别只有 53.4% 和 41.6% 。这背后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牙买加是劳动力出口大国,在美国、加拿大和英国居住着大量的牙买加移民。
由于在牙买加这种与家人的跨国界的分离十分普遍,人们也十分盼望与家人的交流。在手机还没有普及之前,人们要在电话亭前排着 30 分钟到 3 个小时不等的长队,只为那短短五分钟与家人的通话。也正是如此,手机在当地被视为是一种无任何杂质的恩赐,将跨国的通信从断断续续的事件转变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从手机在牙买加的欢迎程度可以看出,即时的交流对于满足当今人们对归属感的需要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并且从人们对即时交流的渴望也能看出,除了人之间的稳定羁绊和情感上的关照外,人们还需要频繁的交流才能有归属的感觉。
这个由心理学家得出的规律,一次又一次地被来自不同地方的人给证实。 相关研究也证明,孤独感常常出现在外来移民中,即使他们有着稳定的婚姻关系,但由于缺少有伴侣的交流,他们也无法幸免于孤独的侵蚀。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分离成为了我们生活的常态。给家人和好朋友打电话和发信息也已经成为一种十分普遍的表示关心和弥补不在身边的空缺的方法。当看到自己的心爱的人没有给自己发短信和打电话,人们会感到伤心,难过。
人们在与家人或好友通信方面的缺失,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了一种违背潜在承诺的行为。这些对不满的情绪其实是信息科技对于满足人们归属感的重要意义的最好展示。
社交网络和即时通讯
在互联网时代,即时通讯、视频聊天和社交网络的普及,更是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以更加方便、更加多元化的方式去与他人建立联系。像在社交网络上,人们也越来找到属于自己的圈子,发现与自己有相同思维的人。这为那些时常怀疑自己是异类的人带来了一种安全感。
即便很多时候仅仅是文字上的交流,但正是由于对方其他方面的信信息缺失,反倒刺激了人们的想象力,从而让人们产生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当然,每次的科技的革新都不可避免地引发争议。对于这些网络来说,就有许多文化专家时常觉得它们腐蚀着人们之间真挚的情感,认为像即时通讯和社交网络的出现让人们更方便地与外界进行交流,像在 QQ 和微信上人们添加了大量的好友,微博上又与上百个人互粉,这样做的代价就是我们会忽略了那些真正关心的人,忙着去和那些和那些无关紧要的人交流。
但实际上一系列研究表明,人们在使用这些通信科技时会长期有规律地联络的只有几个人,而这些一般都是自己的亲人和十分要好的朋友。对于即时通信的用户来说,即便有着上百个的好友清单,人们也只是经常和四、五个人聊天。在 Facebook 上,用户平均有 120 个好友,但定期的双向交流对象也就是 4-6 人。在 Skype 上,用户一般也就只和两个人聊天。而对于手机通话来说,80 % 的通话时间是和四个人进行的。
这样看来,即便数字科技拓展了我们社交的范围以及方式,但同时也在促进着人们与他们最关心的人交流。这些数据也印证了人们需要频繁的交流来满足对归属感的需要。
如今像 Taptalk 、Mirage 和秒视的瞬时视频聊天应用正在崛起,我认为很重的原因之一就是这类应用的简单的分享视频和照片方式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频繁交流的需求。这类应用相比应用相比传统即时通讯,只需简单的两步操作即可完成分享视频和照片。
想比起视频聊天,这类软件不需要过多的注意力,人们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去阅读和分享。但这类软件由于只支持分享即刻拍摄的内容,比起传统的即时通讯更强调即时性,也更适合被用作分享当下的心情和感受。
当然,一个拥抱的表情是不等同于一个真正的拥抱的。基于不同媒介的交流方式是不能取代面对面的交流,但这也不代表书信、电话、即时通讯和社交网络就一定次于当面的交流。并且选择现代科技去维持联系也不意味着就全然放弃面对面的交流,两者其实更像是互补的关系。像电话的出现就增加了人们之间见面的频率,而网络科技的便捷也让人们省出了时间去陪伴家人。
而且人们通过电子科技去建立联络有时也是一个不得已的选择。在美国,有很多家长们责备孩子们对社交网络成瘾,认为孩子已经不会以 “正常” 的方式社交了。但实际的情况缺是,很孩子们也渴望出去和朋友们去玩耍,而父母往往以安全等理由限制着孩子们的出行。不过,美国的孩子们对社交网络 “上瘾” 又再次证明了社交是人类根本上的需求。
结语
群体生活对我们祖先的优势让归属成为了我们基本的需求。从石窟壁画到书写和印刷术,再到电话、手机和互联网的出现,人们开始学会并且适应与在不同时空的人建立联系。人们也因此已不再满足于面对面的交流,跨越着时间和空间去建立联系已经成为人们新的需求。
即使现代科技不断迭代升级,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归属感的需要。就算有着过百的好友列表,人们也还是只会和几个人进行频繁的交流。当然,无论这些科技怎么发展,面对面交流还是无法被替代。
也有很多人觉得现代交流科技的出现,反而让人们更加孤独。但得出结论的过程往往十分草率,在得出这些结论的人的眼中,人们上网时间增多 + 人们觉得自己更加脱离群体 = 互联网使人孤独。但实际上,在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的社会也在发生着巨变。人们比以前要花更多时间在工作和上班的路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移民他乡等降低归属感的因素却完完全全地被评论家们给忽略了。他们反倒是将矛头指向了日益兴盛的网络社交。
当然,信息科技对人类社交关系也并非完全无害,但至少这种廉价的批判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