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家居:不是能联网,有 App 那么简单
2004 年的耐克联合身患癌症的阿姆斯特朗发布的 Livestrong 硅胶手环几乎人手一个,2008 年的 Beats by Dre 让耳机成为街头潮流行头,2009 年的 Dyson 无叶风扇充满了未来主义的幻想。
Fast Company 曾经盘点过过去十年的年度设计杰作,其中 2009 年的获奖者是 Dyson 的无叶风扇,评语是“充满了未来主义的幻想”。对于一个家居产品来讲,这可能是非常高的荣耀了。如今来看,2009 年的无叶风扇设计仍然十分前卫,也就是说,好的设计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尤其是在迭代速度飞快的电子产品领域尤为难得。
而在昨天,Dyson 又发布了新款的健康水雾加湿器,同样的,还是延续了之前的经典设计,外观上可以视作是无叶风扇的 Q 版,从外观上很明显就能和超市电水壶状的加湿器区分开来,当然,价格也是高高在上。
但是如果以时下流行的智能家居标准来看,Dyson 的无叶风扇和健康水雾加湿器无疑是不合格的,当然,Dyson 也没想走这条路,其实在 Dyson 的产品里添加 Wi-Fi 模块,找个方案商,按套路研发个应用出来简直不费力气。在一个烧水壶,喝茶杯都要联网的时代,有必要想一下,我们需要一个怎样的家居产品?
设计优先
关于可穿戴产品,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即它的外观设计和它的功能一样重要,甚至优先级还要更高。这一点用 Misfit CEO 的话来说就是:
“可穿戴设备的外观设计比功能更重要,设计不够好用户不爱戴,功能再多也没用。可穿戴解决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让用户穿上,然后才是功能。”
Dyson 给人的启示也是如此,一个家居产品,用户需要考虑的是,这个东西摆在家里好不好看,协不协调,一款设计平庸或者怪异的产品摆放在家里还不如不买。特别是在选择较多的非刚需产品里,设计感往往是激发用户购买欲的直接原因。
由于目前许多智能家居创业公司都是小团队作战,设计上的功力普遍比较欠缺,如果说 Dyson 因为不够“智能”还无法成为智能家居创业公司的模版的话,Nest 可能是个很好的例子。Nest 赋予几十年没怎么变的恒温器高品质外壳材质与配件,并遵循简约的美学设计,让这一事物变得科技、时尚、现代。再加上这个团队在人与物关系方面的思考深度,也就不难理解,产品不多,团队简练的 Nest 为何值 32 亿美元了。
解决需求,而不是让它联网
现在许多的产品只要能够连上互联网,并且有个 App 远程控制就能叫智能硬件了。不过相信许多体验过智能硬件的人或许会有这样的一种体验,这种“智能”反而让原本简单的操作变得繁琐,试想一下,烧水的时候需要先连上 Wi-Fi,喝水前得先打开 App 记录这种方式将我们牢牢地捆绑在了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柱子上。
然而,对于家居产品,其实需求往往很单一,单一中其实又蕴含着变化。
Dyson 加湿器在加湿的同时着力解决几个问题,紫外线水消毒功能、自动控制温度功能、Air Multiplier 技术使得微小的水滴不仅散播在加湿器附近、还可以传播至更广的范围。
对应的是,Dyson 称其他加湿器是感冒的帮凶,潮湿温暖的空气更易滋生细菌,而 Dyson 的加湿器可以杀灭水中 99.9% 的细菌。对于一个解决健康问题的家居产品而言,其本身的健康性也值得关注,健康在此就是一个刚需,至于联网功能,则可以推后。
自动控温和 Air Multiplier 技术解决的则是加湿器舒适度以及加湿效果的需求,并且这些无需用户自己去进行繁琐的设置。
智能家居们需要明白的是,联网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应用也是如此,我已经不止一次的在试用智能硬件时因为应用 Bug 而无法使用。所以,当需要在产品里加入 Wi-Fi 等模块的时候,真正需要考虑的是,这个模块能不能带来易用性的上升,而不是有个这个模块我就能给投资人讲出更好的故事,就能心安理得地让产品售价翻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