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 G+ 的圈子是进步?
音量
学生时代,你在教室后面给同桌的美女讲笑话,可能被前排的同学听到,但是,一定不会传到讲台那里。而如果被叫起来回答问题?那声音却可以被全班同学听到。
你制造的信息,是有音量的。
音量控制一种非常有用的能力。小时,他能保证我们可以安全的泡妞。大了,他让我们可以控制消息的范围,背着老婆讨好小三。
但是,这种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太过普通,而且大家从小就无意识的运用自如,以至于都忘记了他的重要。
超导
当我们在网络上发言的时候,情况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网络是超导的。
本来,我在东京抱怨搜狐,是不可能传到北京去的。但是昨天来自搜狐朋友的留言说明,网络上可并非如此。我的信息毫无阻力的穿过了日本海。
噪音
如果你在教室里,却能听到整个学校的窃窃私语呢?恐怕会让人疯掉吧。
而“超导”的网络上就是如此。超导的环境下太多人说话的结果就是:没有人在听。
网络上绝大多数的 Blog 的浏览数不会超过 100 。获得转发的 Tweet 数量,也仅仅总数的很小的一部分。
我们在网络上的行为方式,和真实世界中严重耳背的残疾人是非常类似的:无视几乎所有的公开信息。只有自己感兴趣的,才凑上去听一听。(这也是一种在噪音环境下无奈的自我保护。)
网络的音量
推送,包括 RSS 订阅和 Twitter 的 Follow 改变了网络:这种机制比以前更好的描述了“音量”。
两万多个 Follower 的 @iFanr 在 Twitter 上的音量,肯定大于只有一千多的 @newkhonsou 。
不过, Twitter 的办法奇怪的地方是:音量的大小不是由你控制的。
虽然 Twitter 有 Block 等机制,但基本上,这些社交网络上的音量是由别人决定的。( Follow 或者不 Follow 你)
G+ 呢?
现实生活中,信息的控制是双向的:一方面,你可以根据想传达的范围调整音量。另一方面,别人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凑过来听,或者走远些。
Follow 机制和推送,解决的其实是后一个方面的问题(你是否愿意听这个人说话)。所以把 Follower 多的人叫做音量大,其实并不合适。
G+ 的圈子,才是在社交网络上,尝试解决音量这个方面的问题(你的消息只推送到某个圈子内的人那里)。
他在尝试通过圈子,让我们可以相对方便的在社交网络上改变音量。对着全体朋友说话,或者,把音量控制在最私密的朋友之间。
终于,嗓子回到了你自己的喉咙里。
最后的话
G+ 之前,关于普通人的关系缺乏“全部公开”和“点对点”之外的中间状态?有些争论。(履历可以为证,我是在 Google 推出 G+ 之前几个月问的这个问题。)
但是, G+ 用产品证明,音量这个功能,可以成为千万级别的用户选择他的理由之一。即使,和我控制自己音量的能力比较, G+ 圈子使用的 Category 的方式,还显得笨拙。
面对这个已经证明了的巨大需求,一定有人在酝酿比 Category 更酷的解决方案。(比如,如果 QQ 群可以怎么的进化一下?)
最后, G 粉们稍安勿躁,这个人,也没准就是 Google 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