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Uber 是个坑,跳进去可能就出不来了

公司

2015-05-06 19:39

Uber 已经从一个名词变成了一个动词,尽管在字典里它是一个形容词/副词。

忽如一夜春风来,Uber 不断刷新的巨额估值刺激着人们的神经,让共享经济着实成为了一场新模式与资本的盛宴。在今天的互联网语境下,Uber 可以确指那家公司,可以指代共享经济,还可以作为一个动词使用(Uber 化/共享化)。嗅觉敏感的段子手编出了 “滴滴打人”,虽为戏谑却极具启发性。因为它告诉我们,不少创业者正在摩拳擦掌,准备跳入 Uber 的大坑。

Uber 利用互联网匹配刚性需求和闲散资源,为资源方和需求方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价值。听起来如此酷炫,其实今天的 Uber 与几千年的 “集市” 差别只在撮合平台。而老的撮合方式因需要人与人面对面地逐一询问,交易成本很高;用上互联网的 Craigslist、58 同城解决了见面的问题,但信息聚合程度过高使得重点不突出且交易成本极高。

以打黑车为例,一方面人们需要打车出行,一方面许多地方打车很艰难。偶尔一两辆黑车在你面前停下来,鬼鬼祟祟地报出远高于出租车的价格,女性朋友还得担心人身安全。这个痛点,太痛了。Uber 天才般地把非固定职业的私家车主整合在一起,做个身份认证(尽管不完善),直击用户痛点,在打车这事上堪称不战而屈人之兵。

在 Uber 神曲下,是不是我们所有生活服务都将在互联网广场上起舞?很有可能,但不是所有的细分行业都能出现旗舰级创业公司,先天条件将制约一个细分领域的 Uber 发展潜力。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不是一种商业模式

两年前,一名叫 Adam 的男子在整理房间时发现房间一角散落着的工具很让他头疼。那些套装螺丝刀、扳手、锯子、电钻,不买吧,用时方恨无;买吧,用完一次可能永远也用不上第二次。 于是他萌生了 Uber 一下的想法,并搭建了一个名为 Neigh*Borrow 的平台,让人们在平台上免费分享自家的工具。

多么美妙的想法!省下家里的空间,省下卡里的钱,还能增进邻里和谐——如果人人都献出一把改锥,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可是项目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设计、开发后因无力维持逐渐流产。

过于理想化的东西,在现实中,尤其是商业环境中,实践起来总是困难重重。非是人们不愿意分享,只是单纯的分享并不足以构成一门生意,因为尽管借工具的人具备刚需,而出借人的 “善意” 并非刚需。再者,出借工具的人并没有获得心理满足以外的实质回馈,换言之,利益驱动力是缺位的。反观现在的弄潮儿 Uber、Airbnb,哪怕烧钱补贴用户,都要用利益保证了用户的积极性。

乌托邦的尝试或许过于极端,而许多细分领域的 Uber 创业公司也因没有直击最痛的痛点,仅仅停留在不温不火的维持中。

盲目扩张让平台失去焦点

据 FastCoexist 报道,Spinlister 是一家自称 “租单车界的 Airbnb” 的 P2P 单车共享创业公司,一成立便引起了许多关注,自然也获得了投资人的支持。只是运行半年后,团队认为单靠这么一项业务不足以养活公司,于是下了一步臭棋——将原本的垂直平台转变成了横向的综合平台,并且将刚刚建立的品牌更名为 “Liquid”。

他们想当然地以为更多的选择能带来更多的营收,现实却扇了他们一个嘹亮的耳光。一年左右的时光,失去重点的经营策略和让人困惑的更名让公司走向了倒闭。正当他们准备散伙,巴西的创业者 Loureiro 决心抄它一底,把公司收入囊中。Loureiro 在商业上更为精明,恢复了公司最初的业务模式,并将名字变回更贴近单车租赁业务的 “Spinlister”。

在 Loureiro 的经营下,公司起死回生,现在还加入了冲浪板和滑雪用品的租赁业务。这次业务上的微调比原来的大动作明智的多,毕竟业务仍垂直地落在户外运动用品领域,没有失去焦点。当共享平台失去聚焦,就无法控制一些不那么被需要的商品和服务进入,最终产生短板效应,对品牌的形象造成伤害。

Uber 系创业的正确打开方式

在描述对于车的诉求时,许多人会说 “我只想要一辆安全、舒适、操控好的车”。试想一个场景:车流拥堵的路上你一脚油门轻松超过了前面的车。心情愉快,这就是舒适;如果前面的车还是辆装满石头的泥头车,这就是安全;如果车流拥挤你仍然完成了这一壮举,这就是操控性;如果刚好带你赶上了绿灯的最后一秒,这就是省油。实现上述诉求的,就是速度。

将这个场景放在分享经济的语境下,就是 Uber 系创业若要改变世界,就必须找准 “最痛的痛点” 并且深深地垂直扎根。这种需求应该是刚性的,不被满足的,而且广泛存在的。互联网的发展使得资源重新配置有了新的方式,Uber 模式理论上可以应用到许多的领域中,只是要成为佼佼者,还得仔细甄别行业的需求特性是否能支撑模式的生存发展。

顶着 400 亿美元估值的光环,Uber 引得无数英雄竞折腰。适逢今日上证指数冲高后猛然跳水 5%,奉劝一句:Uber 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题图: 红牛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

还有什么比无趣更可怕?网友说:无知。我惭愧地低下了头。

本篇来自栏目

解锁订阅模式,获得更多专属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