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刷刷”的国度里,Uber 如何见招拆招?
尽管麻烦不断,Uber 近期在几件事情上都表现出了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从之前的非暴力不合作,再到昨天党庆的“人民的优步,为人民服务”,Uber 可谓见招拆招、深谙世故。有些麻烦在 Uber 的处理下扭转成了不错的公关,而这个麻烦就不那么简单,“刷单党”从背后捅了 Uber 一刀,目前还不知道伤口有多深。
姿态优美的 Uber 被自己人捅了一刀
在以烧钱著称的O2O领域,几乎所有企业都有本刷单与反刷单的辛酸史,Uber更是因高补贴,成为专车刷单领域最肥沃的土壤。
刷单,就是通过各种方法快速、反复获得补贴的一种行为。对于 Uber 而言,有自己和自己刷、熟人之间互相刷、职业群里找人刷,两个人通过 Uber 匹配上之后,开一小段路结束行程,双方分享渔利。更有甚者使用 “GPS 路径模拟定位仪器”,坐在家里就能刷。
有了刷单的需求,还催生了淘宝上一大批“刷单服务商”,为刷单党提供全方位的刷单设备、刷单账号、教学等产品和服务。卡兰尼克说在中国每月创造 6 万个工作岗位,实在过谦。
对于这种刷单现象,Uber 采取的对策是改进匹配算法,让刷单者无法在地图顺利匹配到接头人。据一位司机介绍,现在的算法将离用户定位最近的 6 辆车纳入匹配池,距离最近的那辆去除,在其余 5 辆中随机派单。另一名司机则称,新的派单系统将屏蔽定位点 1 公里范围内的司机客户端。爱范儿尝试向 Uber 工作人员验证上述说法,对方没有肯定或否定,表示算法不能透露。
不管是怎么算的,新算法已经杜绝了一打就来的可能。不知对刷单党影响如何,反正乘客的体验是大受影响,个人体验中,平均等待时间比原来长了一倍。
当然刷单行为远不止于 Uber、滴滴等打车软件,网络游戏刷 bug、微博刷粉丝、淘宝刷好评——一切能带来利益的漏洞都会被运用到极致。用上墨菲定律,能刷的就肯定会被刷。
刷单不地道,Uber 和监管层也应反省
不少人大概会说,“这个没有信仰的国家就是这样”。但是,在商业环境下谈信仰好比在佛堂谈生意一样荒谬,在讨论商业道德时,应该看的是马斯洛金字塔。
Uber 被刷单,一是因为刷单所得高于大部分人的工作收入,符合人性趋利的特点;二是因为 Uber 没有设置足够的反刷单机制(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可操作性强;三是这种钻空子行为处在法律空白区,钻空子成本低。而对于信仰的抨击纯粹是一种彰显优越感的意淫,根本扯不上。
刷单的行为固然有违商业道德,对 Uber 来说是白白浪费推广费用,对消费者而言打车体验受到影响,对投资人来说运营数据又蒙上灰尘。Uber 的当务之急是研究出一个不影响体验的反刷单措施,借助自己的技术实力来杜绝这种行为。同时也寄望监管层能用法律工具对此类“不正当牟利行为”进行约束。
不谈道德正确性,刷单行为本身也是一种“共享经济行为”。刷单党在微信群里聚集,一起刷一起分钱,机智又公平。
题图来自《里昂黑帮》
插图来自Obser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