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unchGear 在中国——深圳和她郊区的这座工厂

公司

2009-12-12 06:52

By John Biggs from CrunchGear | SillyMouse 译, Logout 校,转载请注明 ifanr.com 译文链接。

IMG_0066

译注:CrunchGear 站长 John Biggs 于 11 月 30 号至 12 月 5 号期间到访中国,并撰写了一系列在中国的见闻及所想。我们将翻译此系列文章与大家分享,换个角度看工业化与电子时代的中国。

我在前往深圳市郊一家工厂的路上,这个城市的 1400 万人口中的绝大多数都在不停的制造着你我手中买到的东西。但凡会叫的、能打电话的、越来越流行的,都可能就在这里生产。大雾弥漫,我们穿过市区驶向郊区,这时出现了一条宽阔的 5 车道高速公路,两旁的山石像武侠片中的道具一样飞速掠过。这就是现代的中国,一个充满着矛盾画面而又飞速发展的地方。

scaled.IMG_0067

工厂位于距市区 40 分钟路程的一个经济开发区里。在制造中心往来不息的轿车、货车排出滚滚烟尘,夹杂着工厂散发出的污浊之气将这里完全笼罩,不过这些暂时无法改变。出于安全和环保的考虑这里禁摩,如果这里穿梭的车辆都像我们乘坐的这辆金杯一样久经风霜,可能许多年后这里依然无法看到清澈的天空。突如其来的大雾主要是因为这个寒冷的十一月。城里城外的百姓都在燃烧着木材。春天到来之前空气是不会干净了,而夏天来临后炙热空气中爬行的汽车们又会打开空调喘着粗气。

我们一路奔着经济开发区而去,路边是一排排下班后步履匆匆的工人。我们小心地躲开一辆自行车,然后又从一个助动车旁驶过,小小的助动车上塑料和其他垃圾堆成一座山丘。工人们就在这个经济区里生活,他们的孩子也在这里成长。这里没有路灯,我看到孩子与父母在下班后相聚,他们的背影被车灯拖的很长很长。。。

我们把车开进了一个戒备森严的小工厂里。我要见的是一个 U 盘工厂的老板。我大概有 20 个他的产品,都是些公关送的,被我放在家里的一个盒子里从来没有用过。他的客户遍布全球,但是绝大多数都不知道自己是在买他的产品。产品在这里成形,然后进入销售网络。这就是我们常说的 “OEM” 公司。

我沿着漆黑的楼梯爬到一个木板结构的办公室,销售和市场人员都在那里等着呢。他们的总裁递水递烟示意我坐下。然后向我展示他最新的 LED 灯系列产品。他拿着产品从一楼上来,就好象那些荧光中潜藏的利润变成了真真实实的商品。他把赌注压在这些新款 LED 灯上,以期能够掘得下一桶金。

他在这一行干了快 7 年,之前从事集成电路相关的工作,后来买了几台日本产的二手 PCB 生产设备,开始为客户代工。他专注于生产 U 盘是因为这个市场比较稳定,足以让他过的舒服潇洒。

我们一起走进工厂,这里没有 “Intel Inside” 式的整洁车间。车间里遍布着一打长形的工作台。10 台还用着 CRT 显示器的老旧 Dell 电脑负责质量控制,一排烙铁放在那里时刻准备着开工。现在是傍晚 6 点,工人们都已经回家。白天的时候车间里满是工人,忙碌着生产 U 盘,每天这里能制造出 30000 个。当然这个数字跟道路另一头那些怪物级企业的生产能力相比只是小巫见大巫。

这些 U 盘一开始都是电路板。每个电路板可以大概可以分为 5 个 U 盘,遵照特定规格。一个员工在板上铺一层阻焊层,然后把板子放进 SMT 机器处理。SMT 的意思是表面组装技术(Surface mount technology),告诉机器人在电路板什么位置使用什么方法安装电阻、晶体管和电容。这里的设备都很老了。他们使用 3.5 寸软盘来编程,而且是日语界面。现在每台二手设备价值在 10 万美元左右。更好的机器价格可达一百万。

第一台 SMT 放置小的电子部件。balabala… 第二台 SMT 放置集成电路芯片、控制器和内存。balabala… 每块单独的 PCB 板大概要 50 美分——只是 PCB 板——IC 芯片和内存加起来大概要 3 美元多点。再包括人工费在内总计接近 5 美元。然后是最后一步,手工丝印、压纹或者激光刻版,每一部分都是手工完成。边际效应越小越好,尤其是在销售商将产品卖给客户时仅售 7 美元左右的情况下。

那么这里是不是个可怕的地方?也不是。这只是男男女女通过生产 U 盘获取薪水和住宿的地方。这里没有什么娱乐设施、没人帮你看护小孩、也吃不到大鱼大肉、陈旧的蹲便式厕所污水横流。衣柜只有 15x15cm 见方,放得下双鞋,或许还能再塞件夹克。

但这就是生产那些产品的地方。大公司们不屑于这些小订单——1000 个产品甚至都不值当去开一次机器。这样的小工厂就满足了市场上的一个需求。而这里的老板则满足了工人的工作需求。工人们有免费宿舍,工作也还算稳定。当然,很辛苦,一团糟——但毕竟这也是生活啊。

我们把制造业都转移到这里。这就是现实,我不想在这里讨论好与坏、积极还是消极。这里的工人满足于此,老板开着豪车并计划着明年去美国度假。往小了说,这就是两个世纪以来世界上无数小生意不断重复的:满足需求,就有订单。

而往小了看,你可以为发生在这里的剥削、污染和资本主义痛哭流涕、顿足呐喊。匹兹堡可能也和现在的深圳一样脏过。但是我们及时颁布了蓝色法规(译注:管理性道德、喝酒、星期日工作等的法规),防止那些孤独凄惨的工人借酒精麻醉自己。我们做出了改变,中国也会改变。(译者:我的心中只有悲凉。)

然而我的担心是,我们习惯于这里制造东西的方式。我们愿意看到生活变成手机上的指指点点,我们希望花 100 美元就能买到 1TB 的硬盘。我们期待着摩尔定律驱赶着世界不停更迭。消费遮挡了这些东西的真正价值。我们需要重新想想我们买的是什么,并期待更富创新的产品,而不是单纯逼他们压低成本。这是个家庭式的 U 盘工厂。和代工 iPhone 的富士康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但都是中国制造这个大标签中的一员。这就是全球化,让人不寒而栗。那些烟雾、黑暗和让人麻木的工作都发端于此。不要被电视机里看到的那些干净的车间、洁白的墙壁、拿着的 iPhone 神奇的机械手臂所蒙骗。这种工作污浊不堪,而且还将滑向更糟的深渊。

这就是实现我们欲望的生产过程。深圳,和这座郊区的小工厂,告诉我们欲望的代价。

深圳工厂 | 从订购到收货 | 外国民工 | 山寨市场

论坛讨论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