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所以的沉溺,才是最可怕的沉溺
长假里与家人的聚餐是不可少的节目。这几天我运气不错,从网上找到的餐厅都很棒,所以吃成了这样(长假前,长假后):
参加大餐之旅的还有一位上初中的小姑娘,这几天下来我们说的话不超过 5 句。因为她的手上总是拿着手机,刷着摄影展;她的耳朵里总是塞着耳机,听着 TF Boys。抬起头来眼神总是呆滞,只有听到“发红包”这三个字才能为她打上一针鸡血。这个画面谁都不陌生,“沉溺科技的一代”也成为了大人们常有的想法。今天我要为他们伸冤。
家长们对骚年玩手机的管束大体有四种方式,从弱到强排列如下:
随便玩 – 买智能机,不限制使用
随性管 – 买智能机,根据场合、使用时间等等因素随性管
软隔离 – 买智能机,但是限制使用时间,时间到即没收,或是不给钱买流量包
硬隔离 – 不买手机,或是给骚年买一台黑白屏手机
这些限制并不是中国特色,而是这个时代的特色。据纽约时报报道,一些硅谷的科技从业者甚至会把骚年送到“禁止屏幕”的学校读书。这些担心不无道理,许多研究都指出科技产品的副作用:失去同情心、助长欺凌、减少运动时间等等。
再看家长对不同年龄骚年玩手机的态度,观察自最近几个月的聚餐。
0-3 岁 – 试探。“哟,你看宝宝会玩 iPad 了!”
3-6 岁 – 默许。“没时间陪他们玩就玩手机吧,反正也没啥事干。”
6-12 岁 – 有条件的管制。“学习之余玩玩没问题。”
12-18 岁 – 高条件的管制。“成绩不好不能换手机。”
我们把骚年的手机锁起来,然后低头看屏幕。
18 岁以后,骚年上了大学就没法管了。家长对骚年使用科技产品的态度一直在变,因此骚年无法竖立正确的科技观。再者,骚年越来越强的个性与家长越来越严的管制只会引起更多的逆反和冲突。更重要的是,当家长在不断调整管制手段时,自己在骚年面前是否又在玩手机呢?
不能责怪家长玩手机,不能责怪家长管制手机,也不能责怪骚年玩手机。但三全其美的方式也是有的,这就要求家长先正确认识自己玩手机的行为。家长不妨先问自己一个问题——“玩手机对我有什么好处和坏处?”用手机看一本书,淘些好东西,都是无可厚非的正确使用方式。但沉溺于不断刷新于微博的八卦与“朋友圈节日摄影展”,人只会变得越来越空虚。
美国骚年使用 Facebook 的比例一度达到 94%,相信我国骚年看的最多一定是 QQ 空间、朋友圈、贴吧。而这些地方若不经过仔细筛选,就是喷子的老巢、互联网的垃圾场,百害而无一利。作为家长,则需要了解骚年在看些什么,理解骚年玩手机的“原动力”,才能做出正确的引导。
“社交网络垃圾论”权当抛砖引玉,底线是,认识到手机对自己带来的便利与危害才是完整的手机观。
老子曰: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题图:conversationswithdoggy-lama
插图: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