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觉得自己还不够独特,可以用一下 “小记” | iSeed

新创

2015-11-15 00:30

如果希望参与到 iSeed 系列报道,或者有相关项目推荐,请点击我们网站顶栏 “寻求报道” 按钮填写相关资料。初创团队的产品如若想获得 iSeed 系列的采访,请将产品提交到创库(MindStore.io)。

最近瑞丽倒闭,再次提醒我们,用户们的阅读行为,特别是中国用户的阅读行为的根本发生了变化。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有数个重要数字:

  • 2014 年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 4.56 本;
  • 手机阅读接触率达 58.1%;
  • 成年国民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 14.11 分钟;
  • 看新闻、阅读朋友圈中分享文章、阅读公众订阅号发布文章的选择比例分别为 72.9%、67.1% 和 20.9%。

这份阅读调查也是首次单独统计国人微信的阅读时间,以及资讯渠道占比,显然表达了预设立场:微信已然是国人消费内容的重要渠道。

由此,不难理解新兴的 “内容消费” 类产品,为何如此重视社交化分享的功能——不少产品将微信、微信朋友圈的分享按钮放在第一。也因为朋友圈分享可直接显示图片,图片分享也成为重要表达方式。

朋友圈分享毕竟代表个人,不少人也有通过看他人朋友圈分享内容进而分析的习惯。对于某些人来说,朋友圈不是一种私下的话题交流,也是一种半公开的场合。朋友圈的内容消费行为,往往带着个人属性,因此,除了分享资讯以外,分享态度也变得重要。Zine 创始人路意在此前的采访提到,“使用一种工具就是认可一种文化。”

在我的朋友圈中,不少人会用一款名为 “小记” 的 app,记录日记发布想法。王崇旭之前在文中提到,“回归最原本的方式和最简朴的体验,给我们带来了久违的感动。……其实我觉得推荐这个应用,一张图足矣。”

小记是秒视团队 CEO 周楷雯的个人作品,3 月份上线,纯依靠自然增长 8 个月时间内下载量达 7.8 万次。——不多,但对于个人作品而言,也不少。

讨论内容,离不开排版——排版是内容表现的形式,双方缺一不可。好内容也要有好排版来衬托,甚至说,排版本身也是内容的一部分。

周楷雯在开发小记的过程中,融入了大量自己对中文排版的理解,尤其是把竖排文字的方式引入到内容创作 app 当中,并形成一种诗意的美感——“小记” 是一款极具启发意义的 app,至少在中文排版方面,给许多 app 带去灵感。至少在小记发布之后,可以看到许多 app 尝试竖排形式排版,突出特色内容。

谈及小记的设计初衷,周楷雯对爱范儿说,“当时是我很久没做设计了,有很多积压在内心的表达欲望,在做的时候其实是写了一首三行诗,在考虑怎么排版的时候,采用了竖排。”

仍记得小记开发之初他问,“为什么现在中文网页的排版那么乱?” 在开发小记的时候,他还特地找了是否存在官方 “中文网络排版规范”,可惜当时并没有(PS:今年 3 月 31 日时,W3C 中文排版规范出炉草稿出炉,具体可参见当时的报道)。

撇开小记是个人作品的身份,它从一款内容创作工具,有无可能发展成为类似 Medium、简书的内容社区?周楷雯的回答是:

“Medium 这类产品,核心是生产的内容,而不是生产内容的工具,所有内容消费类的核心都不是用什么做出来的。相对而言,小记的核心是设计的美感,如果做内容消费,这种美感会被快速消费而显得毫无特色,明明是杀手锏的东西,最后变得毫无用处,所以并不适合走这条路,而适合小记这种形式的内容,也很难支撑它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小记如果要商业化,我可能会做类似 Her 那种,付费让别人帮你写情诗这样的服务,这样还有点意思,如果是其它方式,我可能就不会尝试了。发完今年的新产品如果有空的话,我可能很快会做一个独立产品来做代笔。商业化的方式并不少见,也不难想,难的还是足够的耐心去运营到落地,我最近玩一些模拟运营类的游戏,往往 10 年才能发展到一个死不掉的局面,所以用 1 – 2 年的想法在现实世界去做商业或者企业,我觉得并不清醒,奇迹总是存在的,但是奇迹不是死磕出来的。”

小记是一个内容创作工具,提供了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微博等功能,让社交渠道成为内容消费的主要出口。强调个性年代,雷同的滤镜、一致的文字排版,容易生厌。朋友圈又是一个可能公司混杂的半公开场合,选择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显得尤为重要。

未来内容消费,所谓个性化,未必是精准推送,而是精准的 “晒” 出自己。

在电子化、移动化的解构下,内容消费的形式和方式早已改头换面。怎样的内容符合当前用户口味?制作内容的方式是否有所变化?本期为第 6 期 iSeed 访谈,主题是 “内容消费”。本篇为该访谈系列的第 5 篇。

往期回顾:

 

题图来自 123rf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