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iShout】当科技博客遇见知乎

公司

2012-02-07 08:55

本文作者是 daidai ,他思考了博客和问答社区之间的不同点,分析了两种形式的优劣,非常值得一读。iShout 是 ifanr 一个接受读者投稿,爆料以及分享心得体会的栏目。您可以邮件:[email protected] 和我们取得联系。

时常上知乎,却只看科技博客的订阅。

确实,在一个强调互动的年代,博客们又能怎样?由于每天能花在阅读上的时间是有限的,在知乎互动让我在知识的获取中得到的更多,更多的观点,更多的乐趣,更多的自我表达的机会等等。而这也意味着在时间消费市场上,科技博客可能面临着新的竞争对手。

《在认知盈余时代,知乎是如何运营的》一文中,作者开篇就将知乎与科技博客进行对比,试图展现其 “更巨大的知识力量”。它的发展迅猛,它有更为持续的更新量,不断增加新的话题,在有限的时间内能提供更多的优质内容。在种子用户的带领下,催生了更多的内容生产者。这一点科技博客们确实难望其项背。

“ 一个用户一年时间的回答量达到 1500 篇科技博客” 这是何等的惊人!但我不大清楚的是这个数字的准确性和代表性。知乎有对用户质量和回答质量进行控制的机制,但是并不能肯定这个机制的健全性。不过这不是我在本文所要关注的。

科技博客同样也开放投稿,也有开放的评论功能,但是这难以和社交网络的开放性匹敌。知乎的答案可长可短,同样减低了参与者的门槛,让人更积极参与到一个单纯的问题的讨论中。而博客呢?一篇文章中的要点的复杂性可能制约了读者的参与度,而评论与文章内容相关度的偏差也给其他读者带来了不便。或者说,博文要点精简而明确和评论质量的引导,才可能培养更好的互动氛围。

但科技博客的部分功能,是社区网络中难以找寻的。其一,在需要特定渠道的快讯的报道上;其二,优质的访谈资料,专业的提问和特定的情境都会提高访谈的质量,而知乎或者微博上的任意用户的访谈或许会给我们的只是偶尔的惊喜;其三,在前文中也有提到,在知乎的开放编辑机制还未成熟前,专业编辑仍然在一些领域有着天然的优势。

另一方面,在不便转化为问题的领域,知乎拿博客没有办法,所以要发展。但是科技博客是否要轻视问题领域呢?我看问题领域,目前科技博客仍然有戏。

  • 其一,要对复杂问题进行组织分解,这一点知乎也能做到,但是碎片化网络往往让人迷失其中。复杂的问题需要更详尽的解释。这往往跨多个问题,需要更大的连续的工作量。一旦问题团结起来作为一个整体,一定是大于部分和的。
  • 其二,在一些超出了知乎的问答结构的领域,比如辩论。科技博客或许可以设计具体的规则来解决问题,而这却是目前强调绝对自由的问答网站所轻视的。
  • 其三,对问题本身的剖析。在知乎,有争议的问题可能被问被答很多遍。问题出在人们对概念的理解上,类似问题推荐并不会关心这个。开放的对问题的编辑也并没有弄清问题本身。而评论,对问题的影响力也有所限制,不能很好的发挥。而科技博客的责任之一就是要更好的分析问题,理清概念,一步步有序的解答知识误区。

但是,以上几点,仍然只是发展的一个阶段,而不是最终的分工状态。问答社区和其他平台都可能会不断完善自身,谋求发展。那么科技博客为了顺应外界环境和自身形势也就不得不变。组织的进化,和人的成长不一样,它更像是从猿猴到人的过程,而不是女孩到女人。

更明确的说,分工与合作,有效的外包/众包是我对科技博客的期望,也是个人所认识到的进化的途径。把部分功能放到正在涌现的丰富多样的各种平台上,自己运营也好,深度合作也罢。将之更有效的操作,挖掘其潜在的效用,求得共赢,才是自己最好的发展与涅磐。

题图来自 flickr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

像 Palm一样追求效率,iOS 一样注重风格,android 一样勇于挑战,BlackBerry 一样淡定自若。新的科技浪潮已经涌起,让我们一同下海冲浪吧!

累计已发布 179 篇文章

本篇来自栏目

解锁订阅模式,获得更多专属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