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科幻圈解读:《降临》中那些迷人的细节

生活

2017-01-24 12:02

本文由不存在日报(微信 ID:non-exist-FAA)原创,转载请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编者按:看完《降临》,你可能现在还神情恍惚、眼睛发直:外星人来了又走,不攻击也不抵抗,不友善又无敌意,只留下一句含糊的 “我们提供武器”。

而且,你还不确定这句用圈圈写成的外星语,女主角翻译对了没有。

这部讲述 “第一次接触” 的科幻片和原著《你一生的故事》一样,有着太多语焉不详的地方,一如烟雾缭绕之后、无法窥见全貌的外星人七肢桶。但是,对于那些熟悉特德 · 姜的科幻迷——哦,我是说科幻作家吴岩、陈楸帆、糖匪,资深科幻影评人张小北、电子骑士,未来局局长姬少亭等——本片就像作者特德 · 姜试图阐述的那个理论:

你被剧透了结局,但个中细节仍值得掰开揉碎、反复品尝,并甘之如饴。

《降临》上映后,未来局一连参与了两场讨论会——派拉蒙电影 × 微象主办的对谈沙龙,桃桃淘电影主办的映后论坛。在宏大哲思之余,在座嘉宾无不着迷于导演维伦纽瓦那些通过细部串联起来的巧妙心思——笼中鸟,荧光棒,女主角游离的发丝和发白的隔离舱。

image-1

桃桃淘电影主办的映后论坛,此处要特别感谢百老汇电影中心(摄影:未来局特工)

在被赞誉、批判和对比大规模轰炸了 48 小时之后,正是这些迷人的细节,值得你再买一张电影票、或是捡起原著重头来过。

细节一:隔离室——冷接触的合理性

前情提要:主角进入外星飞船,进行第一次接触之前做了大量准备,体检、打疫苗、消毒、穿防护服,苍白的细菌隔离室成为主要场景之一。

image-2

还没穿完?(《降临》剧照)

吴岩:西方科幻中,与外星人的 “第一次接触” 分为两种:冷接触和热接触。

冷接触中,一般外星飞船来了之后不说话,不做任何事,像《童年的终结》,《2001 太空漫游》,《与拉玛相会》等。通常背后有很强的智力斗争,这个过程中,人的认知、情感要有非常大的变化。热接触则是来了就打。《降临》本质上是一个冷故事,讲述两种文明斗智的过程、人类怎样形成全新的认知(无奈后半部分被政治博弈和武装冲突变成了热接触)。

image-3

这种其乐融融的 “第一次接触”,也是不太可能的(图源:tumblr)

电子骑士:一般商业大片对于外星人入侵表现得比较简单,也就是吴岩老师说的 “热接触”——外星人到地球不怀好意,那就开始打吧。我喜欢《降临》,因为它前面铺垫特别多,甚至有点沉闷。这是一件巨大而复杂的事件,外星人降临从来不是一言不合、拔枪就打。两个文明的碰触,往往是你无法想象的东西。

主角他们见到外星人之前,足足有 20 分钟没有展现情节冲突,没有恐怖、吓人的镜头。用一种客观、冷静的视角去探讨第一次接触,难能可贵。以前这种拍法还是有的,比如《异形 1》开始半个多小时之后才有 “第一次接触”,此前主角一直在吃饭、聊天、换衣服。现在这样的电影已经很少了。

细节二:光影、呢喃和俯仰镜头——宗教情感的唤起

前情提要:在第一次接触的过程中,人体的光影、大量俯视 / 仰视镜头、配乐家 Johnson 充满未知语言轻声呢喃的配乐,共同营造了某种神秘主义色彩

image-4

入飞船中通道处的光影(《降临》剧照)

陈楸帆:导演对于氛围的营造很成功。原著有种残酷的、类似希腊悲剧的宿命感,而电影里也能感到那种残酷的诗意。

糖匪:特德 · 姜小说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充满宗教概念,只讲理念,没有对话,甚至没有故事。《你一生的故事》是一个关于时间、伦理的充满哲思的故事,而电影诠释得非常好。有一个镜头是他们第一次进入飞船腔体,越过重力变换区回头的时候,大逆光的镜头让他们变成了黑暗的剪影,这就营造了一种宗教感,你会感觉他们如同中世纪穿着斗篷的僧侣。

电影的音效处理也很有趣,外星人腔体浑浊的声音,会让你想到西藏喇嘛吹的某种乐器,包括后面出现的几段女声伴唱,出现在情节转折处,音调很高——这会共同唤起我们体内的那种宗教性情感。

image-5

寺院里的僧侣(图源:tumblr)

外星人的形象一开始只有局部,但是到最后,片子给了外星人一个全景,你会感到神一般的、超自然的存在,而且有人形可分辨——人常常把一些东西跟熟悉的事物作比较,所以你很容易觉得它有七个肢干,上面是头,下面是肩部。后来镜头转到七肢桶和女主两人对话,有一个越过外星人背后的镜头,你真的有站在那个高度、俯视人类的感觉。

姬少亭:其实电影里还有一些很原始的元素,比如非常先进的飞船,表面却是粗糙的,这是一种独特的审美。配乐除了宗教唤起之外,还会让你想到一些非常原始的环境,这就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对比与反差。那些仰望和俯视的镜头,确实也特别符合 “降临” 这个词。

细节三:荧光棒和笼中鸟——低成本营造奇观

前情提要:主角一行人进入飞船时,用抛掷荧光棒的办法探测重力变化,并带了一只笼中鸟用于探测飞船内部环境

image-6

右下角的笼中鸟(《降临》剧照)

陈楸帆:本片成本是 4700 万美金,算是中低成本。一个比较吸引我的场景就是,当他们进入飞船的时候,用一根荧光棒扔上去,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表示重力变化,一下子把陌生化的场景给拽回来了。

张小北:可以说是用低成本呈现了一个视觉奇观。

陈楸帆:对。第二处就是人们进入飞船面对视镜的时候,带了一只笼子里的鸟,那是以前下矿时探测毒气、氧气含量的传统方法。在这样的一个场景,用那只鸟来预测环境变化,非常巧妙。

image-7

矿工和鸟儿(图源:tumblr)

细节四:浮动的发丝——CGI 用在刀刃上

前情提要:本片大量 CGI 特效都用于表现液体质感,包括水墨状文字、外星人移动的方式、飞船消失的过程,以及女主角进入飞船的身体状态

image

视镜后文字浮动的状态(《降临》剧照)

电子骑士《降临》有宏大的架构和画面,有很多特效镜头,但钱都花在了刀刃上——不是用来展现爆炸,而是展现细节。比如飞船的消失就像(液体)汽化,七肢桶在船里像游泳一样,这两处是互相呼应的。

还有一点就是飞船壁很粗糙,细看是无限个粗糙的小点组成的。他们没有把飞船打磨得光滑,仿佛线性叙事一样,而是制造了无数个凸起,有点呼应外星人的非线性叙事能力。

image-8

七肢桶飞船的粗糙外表(《降临》概念图)

糖匪:电影用了一种惊悚片的拍法,比如女主最后一次进入船舱,她的头发的波动做得特别好。船舱里空气的密度是特殊的,因为声音的传递很奇怪,那种传声的媒介肯定不是空气,也不一定是水。

虽然女主进入这个舱体就自动适应了特殊的空气成分,但你看她头发的飘动——当然也是为了提供一种视觉美感——感觉是在水中荡漾,但是荡漾的方式非常特别,这就是它 CGI 的钱花得特别到位的地方。你可能反应不过来,但能明显感到她(女主)进入了另外一个文明里面。包括飞船消失的方式也是汽化,所有这些细节都可以穿起来,这就是导演的厉害之处。你不会觉得这是隔壁老王做出来的东西。

细节五:躺枪的萨丕尔——语言学上的谬误

前情提要:原著试图通过 “语言决定思维” 这种假说,解释女主角为何在习得外星语后,也掌握了外星人的思维方式。电影中暗戳戳提了一下这个 “萨丕尔 – 沃夫” 假说,但它很早就被证实是错误的

image-1

路易斯在平板电脑上打出外星文字(《降临》剧照)

杨庆祥:萨丕尔 – 沃夫假说这种理念,在以前的欧洲一度非常流行,但它很可能是一个陷阱。这是在预设一种观念:思维由语言决定。但实际上不是这样。语言是影响思维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全部,祭祀行为、图腾崇拜等都能反证。只有我们认为,七肢桶的文字一定是种书面语。

目前的学说普遍认为,所有生物具有共同的心理结构和生理结构,所以即使我们语言不同也能交流。但如果外星人的结构和我们完全不同,结果就是无法交流——他们要是根本没有语言怎么办?

image-9

假如外星人不通过人类可感知的渠道交流,这种设想就是白搭(图源:globat)

犬桑:其实本片跟语言学关系不大。原著中讲到 “七文” 中的一个词,它每次重复时形态都不一样,但意义不变,这就是非线性思维的意义。但影片中女主角把环状文字的片段一个一个排列组合,每次形成的词的形态是固定的,非线性程度很低。至于萨丕尔 – 沃夫假说,他在很早以前就被证明是语言学界的 “政治不正确”,因为它很容易就导向一种观念——人种优劣论。

细节六:还有…… 那些不太科学的槽点

前情提要:破易语言的过程顺畅无比,外星人七肢桶太像克苏鲁巨乌贼,原著中的费马定律只字未提…… 细数起来,《降临》中不科学、不严谨的漏洞其实比比皆是

image-10

照讲,外星语 “七文” 也不可能每次都有如此固定的形状(《降临》剧照)

姬少亭:我不太满意的地方是,特德 · 姜小说中模糊的不确定性和文艺腔丧失了。电影对七肢桶描述过于清晰,这让我有点难过——科幻里的恐怖感还是依赖于不确定性和模糊表达。这也是科幻作家喜欢奉劝别人的:外星人别细写,写不好。另外,片子对语言交流的解释也过于明确,破译语言的过程无比顺利。

然而科幻跟科学之间有巨大的差异。科幻的表达方式偏向于艺术,按照科学的思维方式,一定是不严谨的。我认为,科幻那种打开认知大门、带你进入新奇世界的特性,比科学的理论正确性更重要。

image-11

其实对人类来说,“七文” 的艺术性或许大于实用性(《降临》剧照)

电子骑士:科幻电影里就没有零漏洞的,《2001 太空漫游》里已经漏洞很少了,但它里面人在月球上运动的方式还是错的。判断电影严谨不严谨,在于它是否遵循科学精神。虽然从语言学角度,片中很多情节都不可能,但作为一部 90 分钟的影片,你不可能放个字幕说:

一转眼过去了 5 年,我们对语言的研究终于有了一些进展,外星人还在那等着我们。

电影需要承载的信息量太多了。它表达了一种语言学思维,这个方向是对的,而不是来了个外星人就打——这背后没有科学的逻辑和认知。《星际穿越》不在于它对黑洞的描述多么精确,而是有一种科学精神在背后展现:我到底待在地球上,还是去地外探索?

当然,科学细节还是要尽可能做得好,但当它和故事、情节冲突的时候,是必须妥协的。这有点像路易斯讲的那个澳洲袋鼠命名的故事:它本身是假的,但道理是对的。

“他们为何而来?” 海报上那句提问,维伦纽瓦和特德 · 姜到底也没说清。一切都是猜测,但《降临》依旧精彩。维伦纽瓦对细节的重视在暗处相互勾连——飞船仓壁、女儿汉娜的名字暗示非线性逻辑,笼中鸟和荧光棒展现陌生感等等,这些都不是无脑炫技或低头埋梗,而是将破碎的片段串成了自洽而具科学精神的逻辑闭环。

他们为何而来?那已经不重要了。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

《不存在日报》是一个关注未来与科技的媒体,我们为你提供来自不同宇宙和时间线的新闻或故事。有的可能来自你所处的时空,有的不是。 小心分辨,跟紧我们。

本篇来自栏目

解锁订阅模式,获得更多专属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