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么多 B 站 UP 主都在拍「杜比视界」视频?
在前不久落幕的 2022 年 CES 全球消费电子展上,我发现不少显示设备都将「杜比视界」当成了默认配置,戴尔外星人家族甚至给全系新品都安排上了杜比视界。
而抛开硬件不提,我只要打开 B 站,随便刷刷都能看到几个在封面和标题的显著位置标注上了「杜比视界」字样的内容,看到这种标题,我通常都会点进去,因为这通常意味着这条视频的画质有所保证。
说到 UGC 内容的画质提升,实则是从去年 8 月 B 站宣布支持所有用户投稿杜比视界视频开始的。在那之后,B 站上「画质党」有了爆发式增长,影视飓风、FUSION-TV、Linksphotograph 等 UP 主,在创作之时都会将杜比视界优先考虑到工作流中。
这样的音画加成,在不同设备端的体验会有很大的差别吗?带着这样的疑惑,我在更早之前,参加了一次杜比在线下举行的闭门体验会,现场既有 78 英寸的大屏电视、也有手机平板,在不同设备上感受了杜比视界和杜比全景声在剧集、音乐、游戏等领域消费内容带去的体验升级。
一番体验下来,它就像是蛋糕上的糖霜,丰富了视听体验的层次,而且播放设备本身的底子越高,它能带来的提升也越明显。
旧时,将杜比视界纳入工作流中,意味着从前期设备到后期剪辑,都需要将设备规格往上提升几个等级,但自从 2020 年苹果 iPhone 12 系列发布之后,首次在移动设备上打通杜比视界拍摄、后期、观看三大功能,意味着普通人用一台 iPhone 12 手机就能创作杜比视界视频,一下子把创作门槛踢开,不少创作者感叹到:「有手就行」的感觉真好。
于是随着工具和生产流程的简化,杜比视界成了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内容加成,同时创作者也更愿意将这种 buff,加在一条经过深思熟虑的内容当中。
在自成体系的流媒体平台里,Netflix 早已将杜比视界和杜比全景声纳入到制作标准中,新的剧集基本上都提供了杜比视界画质选项,只要用户愿意,设备支持,影片就能以更高画质规格呈现在观众眼前。
而技术演变的过程,通常都是从小众到大众。杜比视界趁热打铁,也配合着 B 站上线杜比视界格式视频的活动,给优秀的 UP 主一些嘉奖和鼓励。
不久前,杜比在电影院包下了一整个杜比影院厅,让这些创作者和用户一同看到杜比视界格式的 UGC 内容在大银幕上的革新表现。
此次活动受邀嘉宾,是在杜比 x 哔哩哔哩联合发起的杜比视界 UP 计划投稿活动中获得「质感 UP」奖项的创作者。其中包括「玉哥的远方」、「古天鸡的旅行日志」、「Film_大饼很不厉害啊」、「玩摄」(Boogie93)、「周于斯」和「7ENSATION柒感」,他们或是个人或是团队,凭借「非器材党」的设备,完成了一部又一部的视觉系作品。
这次杜比将这些 UGC 作品放上大银幕,有种通过了等级考试的感觉,极富仪式感。
在杜比影院观赏自己的作品十分震撼!在杜比视界的加持下,我拍摄的风光短片中的各种场景更加真实地还原了现场肉眼的观感,像日出、日落这样的画面,高光和阴影部位的色彩也能非常好地呈现。
UP 主「玉哥的远方」这样说到,他的获奖影片叫《夏末|大理》,他用航拍器将大理的如画风景摄入镜头,之后再将素材放入电脑,剪辑后用杜比视界的格式进行输出,工作流听起来并不复杂,但这少不了前期的筹备和耐心的等待。
▲ 截自《夏末|大理》
有时为了等到合适的天气和光线,我需要等上好几天的时间。
所以我们作为观众,点开他的视频看到的每一个镜头,得到都不容易。
整个放映过程就像是一次首映礼,创作团队与观众一同看着,作为观众,我一边观赏着影片,一边在想象着他们的拍摄过程,我猜坐在前排的创作者们,他们观看自己的作品是,脑海里一定闪过了许多创作过程中遇见的人和事。
除了猜测,我在看完获奖影片之后,跟创作者和评委进行了一次文字采访。
一个优秀的作品,从前期策划到正式拍摄,团队各成员之间必然会碰撞出无数创意火花。我向几位创作者「打探」了一下拍摄时的趣闻。这一来为了满足我自己的好奇心,二来也是想要了解更多好内容创作背后的故事。
完成了《In a Hurry》短片的「玩摄」团队,只用 48 小时就完成了策划到成片的整个工作,作为导演兼主演的 Boogie93 给我们分享了创作过程。
▲ 截自《In a Hurry》
自己当时跟大家提了一个意见:“拍一些只有 iPhone 才能做到的角度。”所以我们将 iPhone 13 mini 缠绕到了每一个我们能想象的地方。滑板上、自行车上、地上、甚至是脚上(这个画面因为看起来过于奇怪没有使用在正片里)。
创作工具被极度简化,对创作者来说就是一次解放。设备越小,展示的舞台反而越大。Boogie93 补充道:
其实拍摄视频的技巧和如何玩转影像这一切,归根结底就是,在不影响创作者创作内容的本身的情况下,去捕捉一切想捕捉到的画面,抓住每一缕想捕捉到的光影,无论用什么方式。 iPhone 加上杜比视界刚好解决了这一本质性的问题。 iPhone 可以让创作者随时随地创作,杜比视界可以帮你抓住每一段画面的细节,打开脑洞不再受设备的拘束。
一提到创作,在场所有人都有说不完的话。UP 主「Film_大饼很不厉害啊」甚至将自己珍藏多年的 HDR 调色思路倾囊分享出来:
HDR影像确实是提高了能表达的动态范围,高光可以亮起来了。但是全片都很亮,长时间观看,会让人很难受的。所以在调HDR影片的时候,应该确定的原则是保持一个SDR整体的观感,但是对于高光部分,比如说太阳、火把中央、灯泡的灯丝,可以让它们的亮度冲上去,给人眼一些短暂的刺激,这样观看者就会觉得很棒。当然,提亮的部分肯定是要为故事叙事辅助的,所以这就看创作者的取舍了。如果改变影调的部分可以引导观众的视线,去往导演想让观众注意的部分,那就达到了某种意义上的天人合一,这是我认为最棒的调色。
读懂了技巧,就得学以致用,就像 UP 主「古天鸡的旅行日志」说的那样:「如今的手机影像功能已经大大降低了拍摄门槛,只有真地出去拍了,才能收获自己想要的快乐。」
▲ 截自「古天鸡的旅行日志」的参赛作品
我知道 B 站有许多好学的年轻人,他们把 B 站当成线上课堂去使用,学累了就看鬼畜视频轻松一下。
在我看来,制作鬼畜、电影混剪视频恰好是入门后期剪辑时,一种非常好的操练形式。
如何利用现有素材,通过解构重组,去讲一个全新的故事,这对创作者的剧作和剪辑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推敲的过程中,制作者也在不断打磨着自己的创作技术。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尝试用杜比视界格式进行鬼畜创作,似乎不失为一种出圈的好方法。
▲ 点击链接观看完整视频
到了最后,我还向本次活动的两位评委提出了一些关于方法论的疑问,北京电影学院影视技术系教师朱宏宣老师言简意赅地给了我们这些正在学习视频创作的小伙伴一些建议,他说:
我觉得提高审美和提高其他任何技能一样,就是多看、勤练。看大家、大师的作品,有能力尝试的可以模仿练习。
听着简单,执行起来非常考验人,但亲身执行之后会发现句句在理。
同时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影指导朱兴辉老师在创作技巧方面,给了更延展的答案:
学会如何提高审美:文学、绘画、音乐、戏剧四大门类的习惯性欣赏,学会从中找到为我所用的规律;学会根据影片主题找到能呼应的影像符号,构建影片的影像体系,根据故事氛围和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预设影片的色彩体系,并在现场拍摄时落实执行;定期定量观摩不同题材不同类型的优质电影,训练综合的审美判断能力。
勤学勤练多总结。每天都进步一点,很快就能收获质的飞跃。
我也认为,杜比视界、杜比全景声这些前沿技术,充当着锦上添花的工具角色,而且是创作者喜闻乐见的工具。不添乱,但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