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不爆的气泡膜,被做成了 iPhone 手机壳
作为快递收件人的身份,气泡膜(又称泡泡纸)简直是司空见惯的日常品,卖家包少几层气泡膜都能引起我们的焦虑。
即便不寄件、不搬家,光挤气泡纸上面的泡泡,听到「噗」的一声,心情也能舒缓不少——这可是科学家经过研究证明的现象。
不过,现年 65 岁的气泡膜,在一开始却是一件无人问津的「失败产品」。
然而在当下,改进技术后的气泡膜不再可以挤破,都能让世界首富马斯克直呼:「这显然是世界末日的征兆!」
▲ 马斯克. 图片来自:Metro
偏偏有个设计工作室,把用来包装物件的气泡膜作为灵感做出了好几款产品,包括手机壳、游戏手柄、键盘、行李箱,而且「气人」的是,这些「气泡」挤不破!
包装「产品」的它,成为要被包装的「产品」
今年年初,名为 Air Type 的键盘在网络上火了起来。这还不是实物照片,仅是逼真的 3D 渲染图,足以让一众网友惊呼。
▲ Air Type 键盘. 图片来自:Yanko Design
产品名称 Air Type 将这款键盘最大的特色指了出来——「在空气中打字」。键盘上每个键帽都有类似于气泡膜泡泡的表层,当手指碰触到按键的时候,手感好像摸到了软软的气泡膜。
▲ Air Type 键盘. 图片来自:Yanko Design
这些带有弹性的键帽,并不是为了让你挤破舒压(事实上这些充气表面非常牢固),而是为了提升舒适感——对于长时间打字的人,如果能够「在空气中打字」,该是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 Air Type 键盘. 图片来自:Yanko Design
被戴尔笔记本电脑键盘按键伤到手指的 Yanko Design 编辑 Gaurav Sood,还许愿希望有生之年,这个设计工作室可以将这款设计实现出来。
▲ Air Type 键盘. 图片来自:Instagram @design_burger
键盘的整体外观也相当简约干净,全透明的底座上,同样全透明的 3 个组件以螺丝结构与表层的充气键帽连接。如果旁边放上一台 iMac,还会以为这就是苹果自家的设计。
▲ Air Type 键盘. 图片来自:Instagram @design_burger
这款键盘背后的设计工作室是 Running Guy,由坐标伦敦的产品设计师 Philipp Pisarevskiy 主导。
这个工作室随后还以日默瓦行李箱作为原型,设计出已经有气泡膜包好的金属行李箱。要是这款行李箱可以生产出来,以后再不用担心行李箱摔坏了。
▲ 气泡膜概念行李箱. 图片来自:Instagram @running_guy_studio
回到这系列充气产品的最初设计,看起来并没有那么像气泡膜。
第一款充气产品设计是游戏手柄 PlayStation AirShock,机身采用充气式设计,将必要的控件和蓝色 LED 包裹了起来。
▲ PlayStation AirShock 游戏手柄. 图片来自:Behance
扁平运输的它,通过对设备背后的喷嘴充气,可以膨胀至适合使用的大小。触感舒适的同时,输了游戏的时候还可以摔一下,反正摔不坏。
▲ PlayStation AirShock 游戏手柄. 图片来自:Behance
从背面看这个游戏手柄,与充气颈枕有几分相似,说不定未来还能将游戏手柄和充气颈枕两样不搭噶的东西可以做成一款产品。
▲ PlayStation AirShock 游戏手柄. 图片来自:Behance
这款设计背后的赞助商也不可小窥,是来自德国的游戏手柄公司 Shootshoots,在架产品不多,专注于依照客户特殊要求的定制游戏手柄设计。
▲ PlayStation AirShock 游戏手柄. 图片来自:Behance
不过 Philipp 自己最满意的设计,必定是气泡膜 iPhone 手机壳,这也是这个气泡膜系列里唯一做出可供生产量化实物原型的设计。
▲ 手机壳 3D 渲染设计图. 图片来自:Behance
为了做出这个手机壳,Philipp 可费了不少功夫。撇去前期准备和过程研究不谈,光制作原型就做了 5 个迭代版本。
▲ 手机壳制作过程. 图片来自:Behance
第 1 个版本的方法跟气泡膜的加工方式有点相似,以热空气做成成型关键,不过做出来的质量一般般。
▲ 第 1 个版本(图左)和第 2 个版本(图右). 图片来自:Behance
▲ 第 3 个版本(图左)和第 4 个版本(图右). 图片来自:Behance
接下来,新工具、新方法逐步尝试,逐渐提高精准性、牢固性,并缩减耗时,最后在第 5 个版本做成了足够好到可以生产的高品质版本。
▲ 第 5 个版本. 图片来自:Behance
对于这款心爱设计,Philipp 甚至还在 Instagram 发文最后来上一句——「顺便说一句,优衣库想要合作吗?」
▲ 手机壳制作过程. 图片来自:Behance
找准定位,失败产品秒变最佳发明
看似外物皆可「包」的气泡膜,一开始却压根不是为了包装而设计的。
1957 年,两位美国工程师——阿尔弗雷德·W·菲尔丁 (Alfred W. Fielding) 和马克·查万尼斯 (Marc Chavannes) 发明设计了一种立体纹理墙纸。
▲ 贴在天花板上的气泡膜. 图片来自:Mental Floss
为了制作这种墙纸,他们还特地开发了一种机器,去制作有纸张背衬的塑料壁纸。结果这台机器只能制造出包裹着一个个小气泡的塑料片,这就是今天气泡膜的前身。可惜,这款新壁纸推出市场后,几乎无人问津。
▲ 发明气泡膜的阿尔弗雷德·W·菲尔丁 (Alfred W. Fielding) 和马克·查万尼斯. 图片来自:Sealed Air
▲ 生产气泡膜的早期机器. 图片来自:Sealed Air
他们并没有放弃这项发明,在 Fielding 的妻子(同时也是一名专利专家)的帮助下为机器和工艺都申请了专利。
因为这种新材料重量轻而且绝缘性能好,气泡膜作为温室用的保温材料再度推出,不过再次失败了。
▲ 用作温室保温材料的气泡膜. 图片来自:Mental Floss
无论是墙纸,还是温室绝缘材料,当时的市场都已经非常成熟,没有绝对优势、看起来也不高级的气泡膜自然当不了「后起之秀」。
不过两次的失败并没有让这两位工程师失去信心,他们依然在 1960 年成立了希悦尔公司(Sealed Air Corporation),并为气泡膜创立了品牌 Bubble Wrap,后来气泡膜的英文命名也直接用了品牌名 Bubble Wrap。
▲ 气泡膜专利图稿. 图片来自:Smithsonian Magazine
直到气泡膜诞生 3 年后,公司内部的营销专家 Frederick W. Bowers 才为这项发明找到了合适的定位——有着绝佳缓冲作用的包装用材。
恰逢 IBM 推出新产品——IBM 1401,当时称为计算机行业的福特 T 型车,不过这台计算机既昂贵又容易摔坏,运输成了 IBM 当时头疼的大难题。Browns 代表公司找到 IBM,在一番包装的演示下,IBM 立马被打动,成为了希悦尔公司的第一个大客户。
▲ IBM 1401. 图片来自:Ken Shirriff’s Blog
此前,包装易碎物品会用报纸、木屑和马毛。你能想象计算机被埋在木屑和马毛堆里面吗?即使单纯用报纸也不是个好主意。
当时的报纸油墨固色程度非常欠佳,经常会蹭到产品上,因此收到产品之后去除墨水污迹成了那个年代收件人的「家常便饭」。
▲ 图片来自:Antiquere Storers
恰好当时 IBM 1401 非常畅销,在 1960 年代达到一万台的销量——这几乎是当时全世界计算机数量的一半。
气泡膜也随着这台计算机走到了全世界各地,中小型包装公司很快就接受了这项新产品,并夸赞为「天赐之物」。
▲ 图片来自:Giphy
▲ 图片来自:Giphy
不断增长的订单却并没有让希悦尔获得盈利,因为两位公司创始人沉迷于研究他们的发明,在经营公司的事情并不上心。直到 TJ Dermot Dunphy 在 1971 年成为希悦尔的 CEO,问题才有了显著改善,气泡膜也发展成了体系庞大的包装用品家族。
▲ TJ Dermot Dunphy 在职期间推出气泡膜做的泳池盖. 图片来自:Daisy Pool Covers
TJ Dermot Dunphy 任职的第一年,公司年度销售额为 500 万美元,到了他离职的 2000 年,这个销售额数字变成了 30 亿美元。
▲ TJ Dermot Dunphy. 图片来自:nj.com
如今的希悦尔公司已成为世界五百强企业,发明气泡膜的两位工程师也与爱因斯坦一起跻身美国发明家名人堂。
2010 年之后的两项创新发明,也让气泡膜最显著的 2 个问题得到可行的解决方案。
从商家的角度,气泡膜因充气后体积庞大,远距离运输费用很高,即使摆在仓库里也会造成仓存成本过高。
因此在 2015 年,希尔悦公司推出新产品 iBubble Wrap,以扁平状态交付,需要使用的时候可以用定制的泵充入空气。这款新产品在运输中占用的面积是传统气泡膜 1/50。
▲ 气泡不能挤破的 iBubble Wrap. 图片来自:华尔街日报(WSJ)
不过,充气后的 iBubble Wrap 不同于传统的气泡膜,那些气泡是不能挤破,这让喜欢挤气泡膜的粉丝们大为失望。
▲ 新产品 iBubble Wrap(图左)和传统气泡膜(图右)的比较. 图片来自:华尔街日报(WSJ)
从用户的角度,传统气泡膜打包起来还是挺费事费力的,还要配合工具使用。
在日本以制造和销售气泡膜闻名的川上产业株式会社,在 2021 年推出可以徒手撕开的方形气泡膜 Spa Spa。设计师 Koji Sato 和 Atsuhi Yokoi 凭着这款革命性设计,获得了当年的 GOOD DESIGN 奖项。
▲ Spa Spa 气泡膜的使用方法. 图片来自:Designboom
因为网格状的方块外观,这款气泡膜在测量上也很有优势,这自然也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包装浪费。而且,这款气泡膜也变得更加环保,大概 80% 的部分是可回收的。
▲ Spa Spa 气泡膜. 图片来自:Designboom
气泡膜背后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
气泡膜不仅自带巨大的商业价值,还因为挤压气泡的悦耳嘭嘭声中,逐渐挖掘出更多的商机,是不可多得的潜力股。
光是挤气泡膜这件事情,就发展成了一种文化,被称为 POP Culture(与流行文化撞名字了)。
▲ 图片来自:美国喜剧电影《白头神探3》
▲ 挤气泡膜的 G Dragon. 图片来自:Giphy
挤气泡膜这件事情,还变成了一项活动和竞赛。在吉尼斯世界纪录网站上,记载了一项最多人同时挤气泡膜记录——2015 年,作为童子军年度露营活动的一部分,现场有 2681 名孩子同时在挤气泡膜。这个记录至今未被打破。
▲ 图片来自:吉尼斯世界纪录
每年 1 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天被定为全国气泡膜感谢日,以庆祝气泡膜的诞生,通常那一天也会有挤气泡膜比赛。
▲ 全国气泡膜感谢日宣传图. 图片来自:List Of National Days
有没有可能不费力气,同时又很快挤完气泡膜?
设计师 Matt Benedetto 为此设计了一款腰带扣 Burst Your Bubble Belt Buckle™——有点像我们过去用的手摇削笔机,只要用手转动旁边的小圆盘,就可以持续听到气泡膜被挤爆的声音了。这款设计后来入围了「风靡互联网的不必要设计」名单。
▲ Burst Your Bubble Belt Buckle™️. 图片来自:Unnecessary Inventions
想有挤不完的气泡膜?
日本大型玩具供应商万代公司设计出一种钥匙扣配件 Mugen Puchipuchi,按压这个长得像气泡膜的配件,可以发出类似挤气泡膜的嘭嘭声。
▲ Mugen Puchipuchi. 图片来自:ebay
去年另一款像气泡膜的玩具 Pop It 因为居家隔离的疫情背景,以及 Tik Tok 一个热门视频而再次流行,成为当下国外最受欢迎的小玩具。Pop It 分为两面,挤完一面可以翻过来继续,同样可以满足用户想要不断挤气泡的愿望。
▲ 捧红 Pop It 玩具的 Tik Tok 视频. 图片来自:YouTube @Mrs. Bench
▲ Pop It 玩具. 图片来自:华尔街日报(WSJ)
没有气泡膜的情况下,也想感受挤气泡膜的快感?
逼真的挤气泡膜游戏如 Bubble Wrap,在 iPhone 和 Android 的应用程序商店都可以找到。
▲ Bubble Wrap app. 图片来自:AppAdvice
可不可以通过设计,让挤气泡膜更有意义呢?
印有金鱼的气泡膜,印有数字的气泡膜日历,还有以气泡膜为灵感策划的广告应运而生。
▲ 印有金鱼的气泡膜. 图片来自:Behance
▲ 气泡膜日历. 图片来自:Bubble Calendar
▲ 搬迁专家 Crown Movers 的气泡膜创意广告. 图片来自:Behance
气泡膜在艺术领域也表现突出。
艺术家 Bradley Hart 将丙烯颜料注入气泡膜的气泡中,创作出《蒙娜丽莎》《梵高自画像》《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等名画的像素风新版本。
▲ 用气泡膜创作过程. 图片来自:YouTube @On Demand News
▲ 用气泡膜创作的《蒙娜丽莎》. 图片来自:Designboom
同样的方法,如果换成注射液体果冻,还能 DIY 出美美的甜点。短短 26 秒的气泡膜甜点教程视频在 YouTube 上非常受欢迎,逾 83 万观看量,评论点赞量更是相当优秀。
▲ 用气泡膜 DIY 的甜点. 图片来自:Mental Floss
令人惊奇的是,气泡膜在时尚行业的成绩单也相当出色。
有着运动型美女身材的美国演员 Farrah Fawcett 仅仅穿上气泡膜,上了 1997 年的《花花公子》(PLAYBOY)封面。
▲ 《花花公子》封面上只穿了气泡膜的 Farrah Fawcett. 图片来自:5miles
2010 年,英国本地人 Rachael Robinson 穿着气泡纸制作的婚纱,举办了她的首次婚礼仪式。
▲ 穿着气泡膜婚纱的 Rachael Robinson. 图片来自:Mental Floss
2019 年 1 月的伦敦时装周上,设计师 Craig Green 发布了用彩色气泡膜设计的系列新装。
▲ Craig Green 2019 秋冬系列. 图片来自:Hypebeast
近几年,气泡纸更是活跃在鞋履的创新设计中。
2020 年,MM6 Maison Margiela 推出覆盖气泡膜的运动鞋和高跟鞋。
▲ MM6 Maison Margiela 气泡膜运动鞋和靴子. 图片来自:Insider
去年,以泰迪熊闻名的 Moschino 和德国鞋履品牌 nat-2™ 也相继推出气泡膜覆盖鞋面的新产品。
▲ Moschino 气泡膜运动鞋. 图片来自:Designtaxi
▲ nat-2™ 气泡膜运动鞋. 图片来自:nat-2™
进军建筑和空间领域,气泡膜也信心满满。
2021 年 9月 4 日至 2022 年 4 月 3 日,东京立川市的气泡膜主题公园 Let’s Play!Puti Puti 开放。名字里面的 Puti Puti 是日本人对挤破气泡膜的嘭嘭声的形容词汇。
▲ 气泡膜主题公园 Let’s Play!Puti Puti. 图片来自:Play
在武藏野大学任教的时装设计师津村耕佑带领他的学生一同设计了这个项目。
▲ 在武藏野大学任教的时装设计师津村耕佑. 图片来自:Play
▲ 工作中的学生们. 图片来自:Play
这个公园分为七个区域,其中有一个直径 22 米的大房间,里面悬挂了很多用气泡膜制作的「泡泡卷」。还有一个 DIY 区域,提供气泡膜和画笔,供小孩子发挥他们天马行空的创意。
▲ 气泡膜主题公园 Let’s Play!Puti Puti. 图片来自:Play
抛开复杂的技术科普和外观设计,气泡膜给大部分人的印象离不开「安全感」——能把容易压坏、摔破的物件包裹好安全送达。
巴西的超市品牌 Pãode Açúcar 在 2013 年就用气泡膜作为创意推出了一系列广告,强调它的运输安全性。
▲ 图片来自:Ads of the World
甚至还有一个说法,包裹好气泡膜还能让跳楼的人幸存下来。
美国顶流论坛 Reddit 上曾有人认真发问:「如果你想从窗户跳下去并活下来,你需要包裹多少层气泡膜?」
▲ 图片来自:Mental Floss
2011 年,美国东南路易斯安那大学物理学副教授 Rhett Allain 在专业杂志《Wired》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用物理公式严谨推算出——包上 39 层气泡膜,可以从 6 层楼(大概 20 米的高度)上摔下来并存活。
不过就连这位物理学教授也说过,千万别亲自测试,可以用假人或者物件来代替。
▲ Rhett Allain. 图片来自: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气泡膜很便宜,但是它却能将很多昂贵而重要的东西很好的保护起来,这才是这项发明最不可取代的价值。有时候一项发明或设计不被看好,或许就跟气泡膜一样,没有找到它的意义、定位以及竞争优势的所在。
▲ 图片来自:Giphy
如果气泡膜当年还继续努力去做墙纸,做温室保温材料,这款包装用的宝藏设计恐怕早已被埋没。多亏了发明它的两位工程师的不放弃,为这项发明开拓了另外的道路,世界才有了这项优秀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