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转错账无法找回,是用户的错还是平台的锅?

小程序

2018-07-11 11:30

近日,广东的一位黄先生通过微信转账给表妹时,错将 8 万元转给了微信昵称与表妹一样的他人账户。事发后,对方将黄先生拉黑了。黄先生与腾讯客服联系后,得到的回复是,该笔资金已经成功进入对方零钱,资金支付成功后无法撤回。

由于不知道对方的真实姓名,公安和法院表示无法立案。事件在这几天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有媒体报道,目前腾讯已经和用户沟通联系,将会配合警方来解决此事。

如果是银行转账出错,我们还可以与银行联系,要求公安机关介入,甚至通过法院的民事诉讼拿回。

在移动支付盛行的国内,当用户转错账陷入死循环了以后,这是用户的错,还是平台的锅?

微信支付 VS 支付宝支付

微信官方表示,由于此事涉及用户隐私,不会向个人提供账号的用户信息。人民日报的微信公众号写道,腾讯这样做,是因为「他们要对所有用户负责,只要司法机关要求微信官方协助,他们肯定义不容辞,但如果是个人需要,不能突破底线」。

微信支付的友商支付宝在事发后的 7 月 9 日表示:

「保护隐私」就没法保护钱的安全?对不起,我们比较笨,没领会这个精神。

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是我们平时最常使用的移动支付手段,也是大家转账出错的重灾区。

就在 5 月初,郑州一个包子铺的老板在清点账目时发现,有位顾客使用支付宝支付,错将支付密码当做支付金额来输入,花了 14 万买一个包子。最后他们在媒体和支付宝的协调下,将钱款归还。

相比之下,微信和支付宝在转账细节上,确实有着蛮多不同的细节。

微信转账

微信转账时,显示对方的头像、微信昵称,以及真实姓名的最后一个字,在输入支付密码之前,并不会有校验过程。

额度上,微信支付账户零钱单日支付额度超过 2000 元后,使用零钱支付需要向银行预留手机发送验证码,以完成安全验证。如果是安装了数字证书的,单日零钱支付超过 2000 元无需验证,单日零钱限额还将提到 50000 元。

如果在微信里遇到了欺诈骗钱行为,可以直接对其进行投诉。点击对方的头像,再点击详细资料页面右上角的三个点,找到「投诉」这一项,根据对方的行为进行投诉即可。

支付宝转账

支付宝转账时,如果对方是自己的支付宝好友,可以看到对方的真实姓名,当然你也可以选择隐藏真实姓名。

如果对方并不是自己的支付宝好友,除了会显示对方的头像、昵称、支付宝账号,隐藏姓氏后的名字,还有一个补全对方真实姓名的校验步骤。

支付宝还在新浪微博里面,向大家说了转错账的处理方式:

支付宝转账给陌生人,一定金额以上是需要输入对方正确姓氏校验成功才可完成转账。要是支付宝好友之间已经转错账了,可以拨打支付宝客服电话 95188,在不透露对方隐私的情况下支付宝小二会直接联系对方,协商帮助找回(不能保证一定可以)。

在转账额度方面,支付宝里的余额宝从 2017 年 8 月 14 日起,个人交易账户最高持有额度调整为 10 万,在此之前持有的金额可超过 10 万。此外,余额宝转账给个人,单笔、单日上限为 20 万元。

选用户隐私,还是选钱款安全?

微信是一个带有转账和支付功能的聊天软件,支付宝是一个企图做社交但又选择放弃的支付软件。它们都已经是国人的数字钱包了。

今年两会上,马化腾表示,「微信红包月活跃用户已经超过 8 亿,是一个很大的数字。」这也就意味着,微信支付已经覆盖了 10 亿微信用户中的绝大多数。 5 月份阿里巴巴最新的财年报告显示,支付宝在全球有 8.7 亿年活跃用户,其中国内用户有 5.52 亿。

图片来自:第一财经

自行转账出错属于个人行为,责任主要在用户,微信表示,保护用户是他们的底线。但平台也应该在保护用户隐私的前提下,进行协调。

科技公司以保护用户隐私为由拒绝合作的经典案例,要数苹果。在今年 1 月美国曼哈顿的网络安全国际会议上,美国联邦调查局(FBI)表示,他们已经累积了将近 8000 台无法破解的苹果设备。

这些设备无法破解,导致他们也没有办法解释获得犯罪嫌疑人手机里的重要信息。由于苹果拒绝协助解锁这些设备,FBI 只能找第三方的破解公司来解决。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隐私保护方面有着不同的法规。微信的回应是,如果司法机关要求,就会尽力配合。就在 7 月初,公安部公布,警方在微信的配合下,查明并摧毁了利用微信进行赌博的产业链条

没有后悔药的支付,也是平台大漏洞

虽然微信一直在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对黑产进行打击。但在微信里,转账操作过于流畅、转错账无法找回的特点,事实上已经让微信支付已经成为了不少黑产诈骗敛财的工具。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先给大家分享我的同事刘 XX 玩微信漂流瓶发生的故事。这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同事刘 XX,在压力和焦虑爆表的 5 月初,偶尔打开微信漂流瓶,发现跟他聊天的人并没有和他谈论人生、哲学,只是在对话框里发了个卖片儿的二维码。

他并没有上当受骗,而是先在朋友圈中分享了这一次经历,顺带将带有二维码的截屏作为图片。接着,朋友圈有人评论说截图中的二维码可以识别,他就去识别了一下,点开链接后是「4.99 元付款看片儿」的页面提示。

「我以为是利用宅男激动的心情,骗你 4.99 元,给你一部葫芦娃,我于是点击了付款」,然后激动人心的时刻来了,支付的金额并没有跟提示语一致。

不是 4.99 元,而是 499 元。然后没注意我就按指纹了,付出了 499 元的教训。

这 499 元并没有办法找回。估计很多同样被骗的朋友,只能和我的这位同事一样,默默地接受花 499 元买教训的事实,然后感慨「互联网上都是骗子,漂流瓶都是卖片儿的」。类似的骗局,在微信漂流瓶里并不鲜见。

短短几秒钟,手指凭借肌肉记忆、条件反射,行云流水地完成了支付,直到扣费信息或者提醒发到手机才彻底反应过来。这是支付方式养成后,无法避免的一个使用场景,也成为被越来越多的黑产利用。

移动支付让我们免却了找零和收到假钞的烦恼,但也带来新的风险。转账出错,一开始是用户的错误,但当这些错误越来越多,或者成为了黑产敛财的漏洞时,那这就是产品的缺陷,平台的漏洞了。

关注「知晓程序」公众号 ,在微信后台回复「微观,查看更多行业资讯观点。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