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遗产」:3 亿人被种草冰雪运动,想成为野生谷爱凌

公司

2022-02-24 18:02

冬奥会离开的第 4 天,想它。

开幕式的迎客松犹在眼前,垂柳已款款送别。

▲ 图自 Bilibili @央视新闻

在这短短的 17 天里,冬奥成了当之无愧的「顶流」。运动员的热血身影,夺金时刻的紧张刺激,配合憨厚可爱的冰墩墩和各种民间相声式解说,在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冰雪热」。

随着冬奥落幕,互联网的讨论热度散去,人们的情绪从观赛时的激昂振奋,渐渐回归日常的打工搬砖。但属于冰雪的故事仍未结束。

当冬奥不再占据热搜、不再疯狂刷屏,它为我们留下了什么?

3 亿人被冬奥「种草」冰雪运动

2 月 11 日,北京冬奥组委发布《北京 2022 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案例报告集》。报告称,北京冬奥的遗产成果包括有促进冰雪产业和科技发展、践行绿色办奥理念、带动主办城市经济加速、传播奥林匹克文化等。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带动了 3 亿人上冰雪。

▲ 登上开幕式短片的 1 岁滑雪宝宝,图自 Bilibili @喝咖啡堆雪人

由于对场地和装备要求较高,冰雪运动往往在中国被称为「贵族运动」。滑雪人群在中国的渗透率仅有 1%,人们对冬奥会的关注,自然也比不上有着田径、乒乓球、游泳等传统竞技项目的夏季奥运会。

而这届家门口的 2022 北京冬奥会,就像是一次「大型种草现场」,将原本小众、陌生的冰雪运动带到了中国观众的视线里。

数据显示,从冬奥申办成功至 2021 年 10 月,全国共 3.46 亿人参与了冰雪运动,参与率达到 24.56%。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甚至形容称,「只有在中国,才能实现这样的一个愿景」。

▲ 图自 Unsplash

北京冬奥的「种草力」从何而来?

一切的出圈、刷屏和高潮,首先离不开背后长达 7 年的冬奥筹办工作。

2015 年以来,中国冰雪运动场馆数量增长了 656%。在 2019 年,北京地区 2.3 万人受训成为冰雪运动教练。至今,中国现有雪道总长达 3500 公里……这些,都是为 2022 北京冬奥所做的准备和底气。

其次,这是中国首次举办冬奥会,北京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双奥」城市,在全球疫情背景下更是意义深远。中国作为东道主的姿态,激发了人们的民族自豪感,自然能快速引起全民讨论的热度。

▲ 夺金时刻,图自 Bilibili @徐梦桃 Skiing

互联网的传播,更为「冰雪热」带来全方位的升温和沸腾。

直播和短视频,成了 2022 北京冬奥的主要报道方式——你可以通过直播,实时观看夺金时刻;通过短视频,了解冬奥的前世今生和运动员的赛前幕后;通过社交网络,跟上源源不断的刷屏段子。此外,还有铺天盖地的商业广告为你烘托气氛。

▲ 2022 冬奥第一个出圈梗,图自 Bilibili @王濛

在这届冬奥之前,不常关注冰雪运动的中国观众们,可能都说不清短道速滑、自由式滑雪和花样滑冰是什么。但现在,经过 17 天的「高强度沉浸式科普」后,要做到对喜欢的项目和运动员如数家珍,完全不是难事。

让中国人认识冰雪,爱上冰雪,北京冬奥留下的不只是场馆设施等物质遗产,还有影响深远的文化和精神遗产。2 月 18 日出席新闻发布会时,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表示:

中国为全球奥林匹克运动作出的最大贡献之一,就是带动 3 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北京冬奥会结束后,全球冰雪运动将会面临全新的发展格局。

「冰雪热」不只是段子和金牌

当补货后的冰墩墩实现「一户一墩」,当天才少女的育儿故事被讲腻,当韭菜盒子和豆包不再新鲜……冬奥新闻总有过时的一天,人们对冰雪运动的兴趣会随之消融吗?

大概在互联网逛一圈,你会发现,夺金时刻和刷屏段子并不是唯一的关注点。

在这届 2022 北京冬奥,被看见的除了挑战极限的运动员,燃且优雅的冰雪运动,还有更多热爱冰雪的「民间高手」。

▲ 将滑雪拍成武侠片,图自 Bilibili @极拍小会员

即使获得冬奥冠军,对大部分观众来说,安娜·谢尔巴科娃的名字仍然相对陌生。

但在 B 站,这位年仅 17 岁的俄罗斯花滑运动员,被粉丝亲昵地称为「千金」。远在冬奥开始之前,已经有不少冰雪爱好者将她翩翩起舞的比赛片段制作混剪,单条视频播放量达到几十万、甚至过百万。

陷于颜值和气质,忠于实力和美感。冬奥期间入驻成为 UP 主仅半个月,「千金」收获了近 100 万粉丝,她也没想到,自己能在中国得到这么多人喜爱。

▲ 图自 Bilibili @安娜-谢尔巴科娃

张嘉豪,是另一位为冰雪竭尽全力的 B 站 UP 主。

17 岁「高龄」才开始接触滑雪,26 岁成了国际雪联排名中国第三的单板滑雪选手。为了冲击冬奥,他辞掉面包师的工作,没钱没教练,一个人飞遍全球参加国际积分赛。

虽然最终未能以选手身份站在冬奥的大跳台上,但张嘉豪并不后悔。他说,「很多人说我是雪疯子,其实我只是个热爱滑雪的普通人。只要还能站在雪板上,我就会一直滑下去。」

▲ 图自 Bilibili @张嘉豪 1995

当冬奥燃动了兴趣,人们通过简单搜索发现,冰雪发烧友早就在互联网埋下了热爱的火苗。

远在 3 亿人上冰雪之前,@比利白、@楚格山里人滑雪、@花滑小 X 等专业 UP 主,就在坚持分享教程攻略、装备评测、硬核科普等实用内容。

为了看懂冰雪运动,一众网友聚在这些大神的视频下补课,了解谷爱凌的 1620 动作有多牛,羽生结弦挑战的花滑 4A 有多逆天,感受短道速滑的刀光剑影,也终于弄明白了为什么冰壶比赛要猛擦地。

▲ 图自 Bilibili @比利白

还有更多「野生谷爱凌」「野生羽生结弦」,在感受冰雪的乐趣后,主动分享自己帅气或翻车的热爱现场。

为了给大学毕业留个纪念,去年 8 月,UP 主 @Tiff 冰小白 拍摄了一段冰上起舞的花滑视频。短短 2 分钟,播放量超过 300 万,火到出圈上首页,满满的弹幕称「她在发光!」「大佬进了新手村」,甚至有网友被看哭。

▲ 图自 Bilibili @Tiff 冰小白

B 站数据显示,2022 年雪季(10 月 1 日- 2 月 21 日)期间滑冰品类内容,日均播放量同比增长 3399%;2022 年雪季期间滑雪品类内容,日均播放量同比增长 1179%。

天南地北的新手小白们,隔着屏幕向专业大神学习单板和双板的区别,记下技术要点,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要上冰雪。

比起「虚空」中那些关于冬奥的段子和热搜,民众对于冰雪运动产生的兴趣,或许才能够代表冬奥会真的留下了些实在的东西。

后冬奥时代,冰雪运动会继续「燃」下去吗?

冰雪不仅是一种「小资」的生活方式,它也代表着一个「钱」景无限的产业未来。

体育总局就曾给出这样的规划数字:到 2025 年,我国冰雪产业总规模将达到 1 万亿元,届时直接参与冰雪运动的人将超过 5000 万。

越来越多年轻人将「上冰雪」纳入旅游目的地,而这个白色世界,正在处处制造新的商机——

站在消费端看,交通、雪票、住宿等成本都算是基础开支。多亏了社交媒体和「出片率」,滑雪服、护镜、雪板等装备市场小不了。另外,教练和跟拍摄像等附加服务也是一笔好生意。

而在产业链的中上游,场地建设运营、冰雪旅游、冰雪赛事、冰雪培训、广告营销等每一个环节,通通都是流水的钞票。

▲ 图自 Pixabay

冰雪运动到底有多吸金?

以张家口崇礼为例。这原本只是一个常住 10 万人口的破败小县城,但随着北京冬奥的经济带动效应,设施日渐完善,产业链被带动,成了国内知名的「滑雪小城」。单是 2020-2021 雪季约 4 个月时间,冰雪运动的火爆就为崇礼带来了近 20 亿元的收入。

目前,崇礼每 5 人中就有 1 人从事冰雪相关工作,超 3 万人直接或间接进入了冰雪旅游行业。冰雪变身当地的支撑产业,冰天雪地成了金山银山。

长此发展下去,吸金能力绝佳的「冰雪热」不仅能刺激消费、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带来局部地区产业转型,还将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注入新动力。

▲ 冰雪带来的经济效应,图自 Pixabay

但冬奥仅仅是个开始。中国的冰雪运动仍在起步阶段,要谈万亿市场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作为一次全民事件,冬奥确实能帮助冰雪运动扩大声量,但它只是催化剂。目前国内大部分消费者仍处于「跟冰雪初相识」的阶段,整个市场需要持续地培育和教育。

另外,从场馆建设上看,现在国内有 654 块标准冰场,和 803 个室内外各类滑雪场,数量比之前有较大增长。但《2020 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也显示,75% 滑雪场属于旅游体验型,往往设施简单——这也反映了我国冰雪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确实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 图自 Pixabay

国际说法认为,当一个国家的人均 GDP 超过 8000 美元,大众体育运动会从成本较低的郊游、登山、徒步等,转向更为复杂的骑行、滑雪、潜水、冲浪等。超过 1 万美元时,冰雪运动会迎来蓬勃发展。

我国人均 GDP 早已突破 1 万美元大关,运动形式正经历着消费升级。但抛开理论回到现实,对大部分人来说,冰雪运动仍然是一种「有钱有闲」的娱乐方式。

去一趟滑雪场地,时间、金钱和精力成本都堪比度假旅游。如果不幸受伤从入门到住院,还要做好停工休息 1 个月的心理准备……即使不是「贵族运动」,冰雪运动至少也还是「中产运动」,谈不上真正的大众化、平民化。

不过,冰雪运动的门槛的确在肉眼可见地减低。比如说,在冬奥热潮下打开 B 站,每个小白都能找到贴心程度堪比私教的教程。

更重要的是,室内冰雪场地正不断增加,这就改变了时间和空间两个掣肘冰雪运动普及的最大障碍——只能在冬天、在北方地区的少数城市开展。据《2020 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截至 2020 年年底,中国室内滑雪场数量为 36 家,位居全球第一。

以我身边的广东朋友为例,周末去一趟室内滑雪场,已经像看一场电影和去一趟游乐场一样,是可以随时想做就做的事情。

▲ 图自 Bilibili @刘狗剩子

过去,北方地区很多冰雪文旅项目都是常年亏损,一来因为滑雪人口本来就不多,而且受到季节和空间的限制,体验成本一直难以平民化。

而室内的冰雪场地,或许能成为冰雪运动从小众走向全民化的一个破局点。滑雪主题公园开始具备像迪士尼一样批量复制的可能性,国外一些滑雪场已经通过开拓更多娱乐、文化的周边活动,吸引更多普通人的兴趣。

这也意味着,国内有着巨大的冰雪培训市场潜力。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市面上的滑雪培训机构数量已达到 130 家,较 2020 年增长了两倍。2014 年到 2019 年,中国滑雪培训市场规模从 42 亿元增长至 69.1 亿元,年均增长 10.47%。2015-2021 年间,提供冰雪培训业务的公司共发生 27 笔融资,其中也不乏过亿元融资项目。

▲ 图自 Pixabay

当然这条路也并不容易,目前我国室内滑雪场的占比只有 5% 左右,从滑雪体验者到滑雪爱好者的转化也并不高。在冰雪产业突破季节限制、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后,面临的更大考验是其作为服务行业的成熟度。

在冬奥会的热度散去之后,这或许将成为冰雪运动能否在中国更持续发展的关键。

冰雪的万亿市场,不妨从现在开始慢慢看。

(本文由梁晓憧、李超凡共同完成,题图来自 @Olympics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