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98 万元起!小鹏新 P7 到手即顶配,浙赛圈速 50 万内最强
如果你想害一个哥们儿,就劝他去造车。
何小鹏在最近与罗永浩的对谈中,用这句话总结了造车的难度。对于这位已经创业成功的互联网老兵来说,汽车这个行业,显然比他最初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初代 P7,正是何小鹏和他的小鹏汽车,在这条艰难道路上立下的第一块里程碑。它让市场第一次认识到,一家新势力也能造出有模有样的智能汽车。
而在五年后的今天,全新小鹏 P7 正式上市了。这台新车承载的,不止是小鹏汽车在这五年里踩过的坑,还有它对产品和市场的重新思考。
「小鹏 P7 自诞生以来一直是时代的先行者,过去是,今天是,未来依然会是。」何小鹏说。
先说价格。
这次 P7 的价格非常有竞争力,版型也非常简单,几乎所有配置都是全系标配,只在动力和电池上做了区分:
- 702 长续航 Ultra 21.98 万元
- 820 超长续航 Ultra 23.98 万元
- 750 四驱高性能 Ultra 25.98 万元
另外还有一个 750 四驱鹏翼版,卖 30.18 万元。
性能和驾控,是激进设计的底气
月初,全新 P7 用一场纯粹的设计发布会完成了首秀,这让它收获了足够的关注,也引来了不少争议。对于一台试图用设计重塑品牌形象的车型而言,这种看似拖沓的沟通,恰恰是必要的。
它的设计语言足够颠覆。无论是用纯粹块面代替繁复腰线的「生动力曲面」,还是 1407mm 的超低车高所营造的贴地飞行姿态,都体现了如今小鹏对于造型的态度。同时,将所有功能件都整合进「缝隙」的极简手法,也带来了更多的未来感。
▲ 全新 P7 在时速 120km/h 下的风阻系数仅有 Cd0.201
这套设计哲学也从车外延伸至车内。在被称为「智能灵动仿生座舱」的空间里,最抢眼的莫过于会像机器人一样「点头」转向的三轴灵动中控屏,它让冰冷的硬件交互,第一次带上了些许情感的温度。
可以说,全新 P7 的设计,不仅关乎美学,更是一种全新的交互语言。
内饰用料上,NAPPA 真皮和 Dinamica 麂皮绒的搭配,也符合新 P7 的旗舰轿跑定位。值得一提的是主驾座椅的主动侧翼功能,可以根据车辆 G 值、车速、方向盘转角等信息,在 10ms 内主动收紧侧翼,提供动态支撑。
*点击阅读更多设计解读:全新小鹏 P7,是今年最具设计感的轿车,谁赞成,谁反对?
当然,光有设计上的表达还不够,在性能层面,全新 P7 拿出的参数同样足够亮眼。
它基于全域 800V 碳化硅平台打造,前后双电机带来了 437kW(约 593 马力)的总功率和 695N·m 的峰值扭矩,最终实现了 3.7 秒的百公里加速,同时最高车速也达到 230km/h。
续航和补能方面,全新 P7 提供了 702km、750km 和 820km 三个 CLTC 续航版本,配合 5C 超快充技术,官方宣称最快可以实现「充电 10 分钟,补能 525km」。
在此之上,小鹏还提供了「个性化起步」和「Boost 模式」等功能,让驾驶员可以自定义动力响应,为驾驶体验增加了一些可玩性。
一台车的驾控体验,最终还是要看底盘。全新 P7 在这部分的硬件规格同样很高。前全铝双叉臂、后五连杆的悬架结构,是这个级别运动车型的标准答案,为更高的操控极限打下了基础。
一台车的驾控体验,最终还是要看底盘。全新 P7 在这部分的硬件规格同样很高。前全铝双叉臂、后五连杆的悬架结构,是这个级别运动车型的标准答案,为何小鹏口中「超级棒的驾控」打下了基础。
何小鹏将 P7 出色的机械素质,归功于三个核心要素的融合:超越级的中置电驱布局、50:50 的前后重量完美分配,以及 440mm 的超低重心。这三点,共同构成了 P7 优秀操控的物理基础。
为了证明 P7 的性能,小鹏第一次将量产车开上了赛道。在以弯道多、难度大著称的浙江国际赛车场,全新 P7 跑出了 1 分 38 秒 867 的成绩,成为该赛道 50 万以内最速纯电轿跑。何小鹏强调,P7 凭借 593 匹的马力,跑赢了很多马力远超于它的对手,核心优势在于「弯道性能」。
当然,极限性能之外,日常的舒适性同样重要。
全新 P7 搭载的「AI 智能底盘」,将双腔空气悬架与 CDC 连续可变阻尼减振器相结合。在舒适模式下,它能激活小鹏自研的 6D 防晕车能力,可降低 75% 的刹车「点头」感,并大幅减少长途起伏路上的超重与失重感。
为了匹配这样的动力水平,制动系统也用上了 Brembo 的高性能四活塞卡钳,官方公布的百公里制动距离为 33.16 米,确保了安全性能。
此外,小鹏还提供了一套售价 16999 元的赛道套装,包括 ENDLESS 高温刹车油、ITT 低金属制动片和 Giti 合作高性能赛道胎。
当 VLA 成为「老司机」
除了性能和底盘,智能化是决定全新 P7 日常驾驶体验的另一个核心。小鹏这次的重点,是从传统的「辅助驾驶」,转向了「智能共驾」这个新概念。
为了让驾驶者更直观地感知到这套系统的能力,全新 P7 配备了一块被称为「追光全景」的 87 英寸 AR-HUD。它通过 1800:1 的高对比度和低于 100 毫秒的低延迟,解决了传统 HUD「眩晕、不清晰、遮挡」的三大痛点。其核心价值,是将导航和辅助驾驶信息,通过小鹏自研的 3D OCC 技术,精准地「贴」在真实道路上。
当然,AR-HUD 只是一个显示界面,G7 上面也有,真正驱动全新 P7 的智能体验的,是背后的 VLA-OL+VLM 模型。
据何小鹏介绍,VLA-OL 的全称是 Vision Language Action – Online Reinforcement Learning,即结合在线强化学习的视觉语言动作模型,它能让车辆在真实驾驶中不断学习和进化,像一个经验丰富的人类司机一样思考。
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它学会了「防御性驾驶」,比如在路口提前预判可能窜出的鬼探头,在窄路会车时主动减速,甚至能警惕路边的车辆突然「开门杀」。
它也学会了「礼仪」,会在学校路段礼让学生,会主动超车绕行施工车辆,甚至在雨天遇到积水路面时,会主动减速,避免将水溅到路边的行人身上。
VLM (Vision Language Model) 则让车内的语音交互变得更聪明。它能理解更复杂、更模糊的指令,比如你可以对它说「小 P,把车停得靠右一点」,它能理解并执行。它还支持「AI 代驾」功能,可以学习并记住一条完整的泊车路径,实现「一句话泊入」。
在 VLA-OL 和 VLM 的基础上,小鹏提出了两个新的交互概念。
第一个是「全场景人机共驾」。它试图改变人与机器的交互关系。在 0-130km/h 的 NGP 状态下,驾驶员不再只是被动的监控者,而是可以通过轻转方向盘或轻踩加速踏板,来调整车辆的轨迹和速度,辅助驾驶系统全程不会暂停或退出。
第二个是「一体化车道级智能导航」。它将 SR 环境渲染与车道级导航深度融合,这在行业里还是第一次。配合 AR-HUD,它能在环岛、岔路等复杂场景,给出更精准的指引,避免走错路。
再加上「一句话泊到身边」这种解决具体痛点的功能,全新 P7 的智能化体验,已经不再是冰冷的参数,而是一种试图理解你、帮助你的智能服务。
P7 的「偏执」,是小鹏的解药还是毒药?
在全新 P7 上市前,小鹏汽车正处在一个关键节点。根据财报,公司今年上半年交付了 19.72 万辆车,营收达到 340.85 亿元,亏损也大幅收窄至 11.42 亿元。
但光鲜的数据背后,也有产品结构上的问题。
销量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 MONA M03 等中低端车型,这虽然带来了规模,但也导致品牌均价下滑至 17.52 万元,远低于理想、蔚来等对手。要在今年第四季度实现盈利,小鹏需要一款高价值、高毛利的车型来改善产品结构。
全新 P7 正是为此而来。它不是一款追求均衡的「水桶车」,而是选择将设计、性能、智能化这几项优势发挥到极致。它没有试图讨好所有消费者,目标清晰地指向了那些对设计和科技有更高要求的年轻用户。
何小鹏坦言,内部对于全新 P7 的外观「是要大改、小改还是不改」,有过巨大的分歧。在经历了 1259 版设计方案的漫长拉扯后,团队最终做出了最大胆的决定——彻底推翻,重做一次。
这种「偏执」,源于何小鹏对当前市场生存法则的挑战。
现在销量似乎成了一款车好坏的唯一标准,造一款便宜一些的车,或者造一款不容易犯错误的车,成了更容易的选择。
而小鹏选择了一条更难的路。
这条路,是对初代 P7 开创精神的延续。初代 P7 带来了全球首个超 700 公里续航、贯穿式大灯、高速智能辅助驾驶、可见即可说等一系列创新,而全新 P7 的使命,就是要超越它。
这种「颜值第一,科技领先」的理念,也不仅是一句口号。为了追求车身姿态,小鹏坚持标配 20 寸、可选 21 寸的大轮毂,为此不惜牺牲掉换用小尺寸轮胎可以带来续航提升;为了追求车漆质感,小鹏投入近亿元新建电泳池,采用了和劳斯莱斯、宾利同款的 80V 电泳工艺。
从市场的初步反馈来看,这条路似乎走对了。预售开启 6 分 37 秒,小订量便突破 10000 台,创下了小鹏的历史记录。这至少说明,其激进的设计语言,在核心用户群体中获得了高度认可。
何小鹏认为,今年是造车新势力「大换代」的第一年。全新 P7 的上市,正是小鹏在这场换代潮中的一次主动出击。它秉持着「敢为人先,不接受千篇一律」的理念,试图再次定义下一代智能汽车的标准。
它的成败,不仅关乎一款车的销量,也将影响小鹏汽车未来的品牌走向和市场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