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范儿如何自己做手机?

公司

2012-05-22 07:50

如果三四年前爱范儿宣布开始制作自有品牌的手机,这事儿应该会被笑掉大牙。顶多用海思 K3 加 HTC Touch 模具拼出一款 Windows Mobile 6.5 手机,2.8 英寸电阻屏,533 Mhz 频率 CPU,把原料品质控制好,喊破喉咙能卖到 999 的价格就顶天了。

好吧,这种手机推出来,会被大家骂到生活无法自理。

现在,如果宣布从明天开始组建手机开发团队,并以 “用户体验” 和 “SNS Phone” 为口号,开发出专用的交互界面,再揉进一些 “易用” 的功能,把 Android 捏成自己想要的形状——爱范儿圈子里也有一帮定制 ROM 和刷机玩机的狂热者,先把上层应用适配到 Nexus 上做测试,然后找硬件厂商谈合作。听上去比三四年前要靠谱得多,至少这不是空中楼阁。

或许大家认为这是件很酷的事情,反正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而且自由度挺高。

“做自己的手机” 这份豪迈离我们如此远又如此近,憧憬着自己站上舞台,穿着 T 恤衫和牛仔裤,先把全宇宙的智能手机都 F__k 和 S__t 一遍,说几句 “彻底改变” 的话,再放几段令人澎湃的视频,整个业界都沸腾了。随之而来的是大把的订单和钞票。

这不仅仅是幻想吧,看完最近互联网大佬们关于智能手机的发言,容易得出结论:每个大佬心中都藏着一架战斗机。

现在流行跨界,按理说跨到手机界的门槛比较高。但老罗说的好:“马云本来也是个英语教师,后来他决定做自己不擅长的事…” 结果大家也看到了,更何况互联网行业跟手机行业本来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都是一个圈子的人,脸熟的人绝对不少。

“那么,爱范儿究竟要如何做出自己的手机呢?”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简单点说就是下面几个步骤。

首先,找到一家靠谱的方案公司,时髦的叫法是 “Design House”。他们手上都会有现成的 TurnKey 方案,两三个工程师会带着开发板跑到你的办公室,插上电源——

“叮!” 开发板上的屏幕闪出了小绿人。“亮了!”

作为互联网精英,你面对这块花花绿绿的板子时脑袋里完全不用考虑什么 RF,什么 BB,什么 AP,什么 PM——这硬件的名词用户体验不佳,也不用我们做互联网的人来操心。总之,拿到了基本可用的设计图,再看看 BOM 报价,感觉还不错,那就开干吧。这对于方案公司来说是一小步,但是对我们伟大的互联网手机来说却是一大步——

如果过去几年的闷骚已经让你变成了足不出户的宅男,此时不妨买张机票飞到上海张江,什么高通,MTK,三星的方案任君挑选。

谈妥了硬件,接下来主要的工作就是一边设计上层 UI 和交互,一边修改模具来适配硬件电路。

既然是互联网行业摸爬滚打的年轻人,优势主要还在 “交互”“前端”,各种社交工具啊新媒体啊艰难的决定啊全部用上,不断丢出设计手稿和交互动画,撩拨围观者的情绪。接着不断收集反馈,不断邀请业界专家来点评。慢慢地就形成了小圈子,再由小圈子变成大圈子。俗话说 “兵马未动,牛逼先行”,就是要在手机未上市之前就把软环境给铺垫好。

再然后,《爱范儿手机可有设计哲学》《领先 100 年的迷思》《狗日的互联网手机》《说机》等几篇重量级文章在深思熟虑之下被做成专题推广,剖析产品背后的伟大理念,讲述互联网从业者在智能手机道路上的苦苦求索。

这盘菜慢慢被炒热的同时,还是别忘了咱们的硬件——重点就在于模具嘛,越新锐越好。要加钻石外壳还是跑马灯,其实就是一句话的事儿。奥妙就是把握好其中的度,绝美与庸俗就隔着一层纸,别给捅破了。

平时关系比较铁的各路 PS 大师就派上了用场,在 “一分拍,九分修” 的精神指导下,放出一张又一张令人拍案叫绝的 “实拍图”。

活儿做得差不多了,最后准备好 CTA 版本和文档,交给实验室做入网测试,完毕之后换来工信部的一张蓝标。我们伟大的互联网手机就可以上市销售了。

当然,作为互联网行业的公司,想要搞定元器件供应商,还要多费一番口舌。好在业界已经有了成功案例,让后来者会轻松不少。这时候不得不感谢前辈,感谢友商,感谢人民。

离产品发布会仅仅一步之遥,T 恤衫和牛仔裤也买好了。反正有了产品不愁卖,为了压缩成本也可以把产品之外的 “杂事” 都外包出去。销售渠道走天猫,物流走三通一达,售后就走华强北远望一楼的各铺子。

最终发布会的格调要高,多花点车马费照顾好媒体同行,新浪腾讯 Twitter 同步直播,现场还要连线远在加州 “出差” 的首席体验官。这气氛,想不成功都难啊。

如果看完这份计划让你有眼角湿润的感觉,请不要犹豫了,立刻拿起电话加盟吧,一起做个智能手机纸造商。

题图来自 duidea,如有不同,纯属巧合。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

先后在华为技术和炬力集成做码农和 PM,并在华强北摆弄过手机档口。致力移动互联网,LBS,垂直社区,新媒体观察,致力于 iSeed 访谈的推动和建设。

本篇来自栏目

解锁订阅模式,获得更多专属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