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赛克

2012-03-19 08:00

一个月前,我和陶醉网上闲聊。我们有了一个共识,爱范儿的 slogan——beats of bits 所传达的,不应该仅仅是科技时代的节奏,还应该是连续连绵的人文脉络。当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着我们周遭的杂什物件和零星片段,人们往往会惊讶于其中传达的人性潜藏和现实意味。交互、媒体、文字、CSS、域名…… 它们无一不折射着历史、诠释着当下,隐喻着未来。

我们想到了卞之琳的《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我们凝视着这个世界的片段和点滴,我们也在这些点滴中瞥见自己的剪影。
一角,又是全景,
零星,也成一体,
我们新,我们旧,
我们 in,我们 out,
是 0,亦 1,
器物闪灭,理念永恒
……

由是《断章》。这是一系列对物件和片段的思考,陶醉用它描绘科技与人文的犬牙交错。

——Wilson Wang

waveofthefuture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一张取材于《神奈川冲浪里》的名为 The Wave of the Future 的海报生动地向大众表现了即将到来的信息革命的浪潮。这张海报中,葛饰北斋笔下细腻而动人心魄的巨浪顺着潮头逐渐演变成粗糙的低解析度的马赛克图案,进而彻底的蜕化成三维投影中的线框效果。

在数字化的海啸淹没社会的所有领域以前,它一直有前进的动力。哪怕已经过去了三十年,现在我们再来看这张海报,仍然能体会到强烈的时代感。这海报就像画在昨天,就很多领域而言,这海报甚至仍在预示其明天。不过若仅就图像艺术本身而言,这张海报已半是历史。

三十年后的今天,人们一边开始拥抱纯粹的三维偶像,一边通过对默片的重温来表达对即将逝去的胶片年代的致敬。时代的潮头早已发生逆转,人们对图像质量的不断追求,使得纯粹由软件生成的三维线框不断被充实。首先是创造出差强人意的马赛克图形,很快就又渲染出 “真实” 的世界。如果要体会这个过程,请照着 The Wave of the Future 从右往左看。

当然,逆转也不过刚刚开始,在三维模型不断地被渲染得更有质感的同时,海量的真实影像也在源源不断的被光栅化、矢量化,以便通过网络来进行存储和传播。这两个步骤的同时进行,占用了整个社会大量的计算资源。

硬件性能虽然在快速提高,也架不住高清晰度的图像数据对存储容量和带宽的吞噬。加上运营垄断等的社会原因,现实就是,哪怕各种屏幕的分辨率以及数据传输的速度上限已经得到质的提高,可我们平时接收的大量影像信息,仍然是以低解析度的马赛克形态呈现的。

现在,同一段影像或图片的不同清晰度的副本经常共存并同时传播于网络当中,粗糙的版本大多用于时效性要求高的在线收看,高清的则用于下载收藏;另一方面,自有电视节目以来,人们就为了各种审查与隔离的目的,主动的将较高清晰度的图像马赛克化,这种处理技巧也一直延续并在网络时代进一步发扬广大。这两样加在一起,马赛克形态也就有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它包含了快速、现场、暧昧、涂鸦、暗喻等的语义。

Mosaicr_seagull

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一样,更好的体现先贤麦克卢汉的一个看法:新环境能使此前的旧环境转变为一种艺术形式。在电视的模拟信号时代,马赛克般的图形效果是技术上的不得已,但现在却成为艺术创作的一种手段。上面这张摘自维基的海鸥拼接画,就是现代马赛克艺术的典型。组成像素单元的不是单纯的色块,而是缩小后的海鸟的照片,放大之后才能看到海鸟们的细节。一张图片里就包含了很大的信息量,却又表达模糊而统一的意境。

事实上,构造马赛克形态的拼接图像还不是主流,更多时候,人们更感兴趣的是图像的 “马赛克化” 的表达行为。“马赛克化” 开始时只是单纯的审查过滤技术,但当社会接受了其寓意之后,它就逆转成为一种叙事手段,专门被用来营造一种欲盖弥彰的创作效果。这样一种技术转变为文化的过程在各方面都会留下痕迹,比如在中国,随着大量的日本成人影视作品在网络上泛滥,有马(塞克)与无马(塞克)被黑话成 “骑兵” 与 “步兵”,就是一个明证。

not_harmful

当马赛克的隐喻被社会所接受之后,隐喻所表达的信息量就开始大过图像原本包含的信息量。它也就变成了一种艺术表达形式,成为大众文化。或许会有人对这样一种明确彰显色情的、图像化的、再创作的表达手段嗤之以鼻,对其被称为一种文化更是痛心疾首。但毋庸置疑的,处于网络时代的每个人都受到 “马赛克化” 的影响,并能 “读懂” 它的基本含义。就以上一张图为例,同一画面被复制成两份。上半部分的动画截图表达的是天真无邪的小朋友在玩闹中的场景;下半部分被 “打码” 之后,泼溅水滴的动作就表达出淫秽的含义,整个画面的风格完全倒转。

人总是会试图用已有的认知去填补空缺的部分,由此产生联想与认同,于是低解析度的马赛克部分就变成内容的核心。这种效果就如水墨画中的留白,或是作家贾平凹曾经用过的 “此处省略若干字” 的手法。当一项处理技术逆转成文化之后,它就不可能再单纯,哪怕使用的人当时是无心之失。

the-blue-lagoon-vs-earthquake-004

如这张截图所示,或许是出于让审查制度看上去更 “柔和” 的目的, NHK 电视台在遮盖不适宜播放的内容时,有时会采用动态的新闻框来取代单调的马赛克图像。但在去年的日本大地震发生期间,这个举措让电视台的形象再触下限。 NHK 一个频道在播放电影 The Blue Lagoon 时,第一时间把地震信息转播到了审查框里,于是观众一边看着暧昧的画面,一边就看到了大地震的信息。在观众产生明显的性联想的位置,实时地播放巨大的人道主义灾难的新闻,毫无疑问会令人感到不适。地震开始后一段时间 NHK 即取消了电影播放,全屏转到地震放送,但损失已无法挽回。

在另一面,主动使用 “马赛克化” 语义,来表达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也已经是很多人习以为之的手段。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在年初各大网站发动对 SOPA/PIPA 的抗议时的 “自污” 行为。

Google_Doodle_Censored

“马赛克化” 到极致,就变成只用一个黑框来替代所有的细节,这表达了一种极端粗暴的态度,是一种对内容的扼杀行为。谷歌使用了这个手法,来让人们直接体验到网络审查的暴力,从而引发访问网站的人的强烈共鸣。当时,很多网站都使用了这种抗议手法,效果非常明显。这种抗议手段对网络情感的表达方式的影响,很可能是深远的。

马赛克形态的文化,是强调卷入与参与的,这使得它具有方言的很多特性。在近五十年前,当人们第一次接触到 “电视是冷媒介而电影是热媒介” 这个观点的时候,普遍都表示怀疑,因为电影和电视的区别,无非只在清晰度而已,凭何二分为冷热。如今,电视、电影不再是垄断性的大众媒介,互联网已经将过去的所有媒介都作为内容囊括其中,人们也再不无差别的接受同一内容。在人们依照文化重新社区化、部落化的时候,我们才可以清楚的认识到,高低清晰度的图像对人的参与度的要求是多么的截然不同。

manga

上面这张具有极低解析度的马赛克图案就是个很有趣的例子。此图是 2011 年日本一部热门动漫的人物形象的像素化,然而对大多数非动漫迷来说,即便给出原图,也根本无法对照着判别出这马赛克里的两个人物形象。这需要观看者对该动漫有过一段时间的观看经验,或至少精熟动漫的普遍表现手法,才能 “脑补” 出一个整体的轮廓。而所谓的 “脑补” 就是一个学习、反馈的过程,很多人都缺乏对动漫 “语言” 的学习,自然无法做出判断。

随着交互手段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摆脱了文字的束缚,转而采用图像处理、图像编辑的语言来表达自身的情感。一图胜千言,是因为图像能传达非线性的、整体性的感受,而马赛克处理就是其中一种最简洁的语法。这种缺乏文字的沟通,或许会被读书识字的人蔑称为是文盲的体现而不够高雅,但却是人们能跨越语言来形成共识的表达。

《断章》是一系列对物件和片段的思考,我们用它描绘科技与人文的犬牙交错。

《断章》一 · 马赛克 <https://www.ifanr.com/78050>
《断章》二 · 字 <https://www.ifanr.com/79939>
《断章》三 · 禅 <https://www.ifanr.com/80965>
《断章》四 · 化妆品 <https://www.ifanr.com/83073>
《断章》五 · 歌 <https://www.ifanr.com/84101>
《断章》六 · 社交应用 <https://www.ifanr.com/86282>
《断章》七 · 翻译 <https://www.ifanr.com/88907>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

小众而精致的内容将迎来意想不到的春天,虽然不过是刚刚有严冬的第一丝绿意。

本篇来自栏目

解锁订阅模式,获得更多专属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