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付费 VR 内容已经死了。

—— Admix 创始人 Samuel Huber

大声

2019-09-18 16:03

混合现实货币化创业公司 Admix 创始人 Samuel Huber,在过去 18 个月里和超过 100 名 VR/AR 内容创作者进行了交流。

Samuel Huber 发现,他们大部分对内容创作十分有激情,但在 VR 市场开发的初期阶段,并没让 VR 应用程序的推广落地。

大多数 VR 创作者都会坚持直接采取「付费应用」的方式,在 App Store/Steam 上以 19.99 美元 / 1.99 美元的价格发布 app。因为对创作者来说,这相对比较简单,也不需要进行复杂的营销策略。

▲ 图片来自:《财富》,WINNI WINTERMEYER

不过这种付费 VR 的形式,在现实中的情况并不顺利。

首先因为现在的免费内容很容易获取,如果要求用户预先付款,不仅需要玩家对产品足够信任,而且背后还需要巨大的营销预算。

再加上,目前普通观众对 VR 的热情却不高,对于一项并没有普及的新事物,更多用户会想要先免费试用,毕竟像 Netflix 或 Spotify 这些高端平台也都会提供免费试用,直接付费很难让他们打开钱包。

▲ 图片来自:Culver City VR 工作室

另外,VR 本身的内容还不够丰富和有趣。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它依然以体验型为主,人们可以通过它进入另外一个设定好的虚拟世界,但新奇感过后,有限的内容很难让人重复感受。

人们可以花 10 分钟内去一个丧尸屋刺激一下,可以躺在床上进入宇宙看 5 分钟的星星,不过这并非大家每天都会做的事情。

更何况现在一款好的 VR 设备还十分昂贵而且也比较笨重,实际体验的沉浸感并不理想。

而在这样的形势下,付费应用程序已经「统治」VR 市场了。

根据 Samuel Huber 公司的内部研究,Steam / Oculus 上 27% 的 VR 应用程序售价超过 10 美元,只有 18% 是免费的。而大多数活跃 VR 用户是硬核的早期体验者,例如支付高级内容的游戏玩家等。

现在的 VR 市场也已经不仅限于游戏,教育、社交、商业和娱乐的 VR 应用程序都在开发中,特别是医疗领域和电子商务领域对 VR/AR 的需求不断增加,VR 产业在 5G 普及后还会迎来爆炸式增长,专家预测到 2022 年全球 VR/AR 市场将突破 1800 亿美元。

为了让 VR 转型以朝向更成熟的市场和新的垂直市场,这些应用程序的商业模式也在日益改变。未来几年内,人们对付费应用的需求将会愈加减少,而开发人员也会不得不依赖其余商业模式盈利。

毕竟现在付费应用占全球应用市场的比例不到 4%,而它们带来的收入 65% 归因于应用购买,30% 归因于广告,没有很大的盈利空间。

其实观察 10 年间移动市场的变动趋势,App Store 2008 年推出时,75% 的应用也是付费的,但一年之后,这个数字下降到 40%,然后是 30%,2018 年就已经稳定降到 8% 了。

Samuel Huber 预测到明年的这个时候,超过 35% 的 VR 应用程序也将是免费的。

如果我们要更多用户下载更多应用,让他们无缝共享,让用户成倍地、百万级地增长,行业最好先别考虑付费内容,因为付费不会扩大规模,并且会阻止 app 的病毒式传播,还会疏远那些在购买之前想「试用」体验的用户。

但 Samuel Huber 表示他并非反对付费内容,而是建议先免费发布应用程序,并在以后逐渐「货币化」,这样才能实现在 5 年内让 VR/AR 普及发展的愿景。

换句话说,想要建立一个杀手级的应用程序?先让它「自由」。

题图来自:thenextweb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

我们正在见证中国成为全球汽车技术创新的中心,这是近五年内发生的。此外,我们也在见证大量技术变革同时且集中地在中国出现。

查看全文 —— 高通高管 Nakul Duggal

一年前经常会被问及的一个问题是:端侧 AI 真的会实现吗?现在已经基本没有这样的疑问了,因为我们正在亲眼见证计算量的增长,以及在各个场景中部署 AI 所带来的巨大机遇。

查看全文 —— Arm 高级副总裁兼终端事业部总经理 Chris Bergey

我们一直在坚持 AI helpful,让 AI 有用,好用,让智能为用户创造价值。

查看全文 —— 云米科技创始人、CEO 陈小平

行业里为他们(网约司机和外卖员)做特别深度的思考比较少,几乎没有人专门用心为他们做手机。

查看全文 —— 星纪魅族中国区 CMO 万志强

当越来越多平台支持杜比视界后,各类风格博主都在尝试拍摄和分享,如影视飓风、Linksphotograph、flypig 等,内容涵盖科技、娱乐、旅行、人文等主题,也带动了普通用户用杜比视界记录生活瞬间。

查看全文 —— 杜比实验室商业策略总监 周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