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Phil Libin:Evernote 原本想做成一款 “蛋形设备”

公司

2013-05-08 08:47

Evernote CEO 菲尔·利宾(Phil Libin)在昨天 GMIC 演讲上发布了印象笔记企业版,演讲结束后,我们对他进行了采访。在访谈中,菲尔·利宾确认了 Evernote 正在研发硬件产品,谈及了印象笔记在中国市场的现状,还聊到了 Evernote 公司的 “不保密” 文化和对 Google Glass 等可穿戴设备的看法。Phil 的回答很精彩,也有不少干货,使用 Q&A 形式整理如下。由于篇幅较长,分为上、下两篇发布。此为上篇。

Evernote 原型是 “蛋形设备”,而不是一款软件

ifanr:印象笔记在今天推出了企业版,恭喜你们!你在演讲中提到中小型知识企业是蓝海市场。那么,你认为印象笔记和 Evernote 的机会在哪里?你是指在世界范围内都是蓝海吗,还是单指中国市场,为什么?

菲尔·利宾:我认为这是全世界范围内的蓝海,不过在中国机会更好。因为信息的流通量大,所以中国在这方面更有优势。中国的很多新企业都将会成为 “知识型企业”,他们可以快速发展,没有之前遗留的糟糕的软件 “历史遗产”。

当然,这个机会在美国,欧洲,拉丁美洲等地也会有。我们就拿中国和欧洲作的模式做比较吧,欧洲很多知识型的企业已经摸爬滚打了好一段时间,他们犯了很多的错误;而在中国,不仅仅会有很多新的企业加入知识型企业的范畴,现在很多企业已经被糟糕的企业管理软件弄得狗血淋头了。所以全球都有机会,但中国更有优势。

举个例子,假如我们在 20 年前就有了 Evernote 这个产品,谁会使用?什么公司会使用?我们也还是 “知识型企业”,但是当时的会使用的企业会是哪些呢?估计是建筑、广告类的公司,而这些公司所占的比重可能就占经济体系中的 5%,95% 的公司都是从事制造业,零售业、餐饮、矿产能源等行业。

但现在就不同了,现在的经济体系是 “知识经济”。当我们发布产品的时候,用户里面依然很多从事建筑、广告、法律行业,但其中也有很多餐饮、制造业的专业人员使用。在过去,这些(餐饮、制造业)企业不会想到 “知识经济”,他们没有想到优雅地处理好员工的管理,或者是增强厂商和客户的关系这些方面的知识与过去的生产销售同样重要。这就是一个转变。很多行业和企业都在往 “知识经济” 的范畴靠拢,所以这就是 Evernote 的机会了。而这一切,在中国的发展又是最为快速的,所以这场运动将会又中国来引导。

ifanr:今年 4 月 16 日,你在东京新经济峰会上公开谈及 Evernote 将涉足硬件,4 月 18 日你在 Twitter 上发了一条推,告诉人们对于 Evernote 的硬件计划,“不要想 2013 年的平板电脑,要想 2020 年的喷气时光机”。你能解释一下这句话吗?

菲尔·利宾:外界对我们可能做硬件的消息诸多猜疑,所以我要先让大家冷静一下,我们暂时不会往这个方向走,不会做平板电脑。我们想要的是更为长远,更不寻常的设备和合作。

其实在 2007 年,我们对于 Evernote 的最原始想法是硬件。最初的想法是做一个 “蛋形的设备”,就像一个鸡蛋一样放在这里,就可以记录语音,视频,以及谈话内容,内置软件可以让人很容易记得所有的事情。

但 2007 年的时候,智能手机诞生了。我们就认为自己不需要制造一个硬件,而是在智能手机上做软件即可。但我的个人意见是,我能想象到最好的消费者产品体验,是软件和硬件都由同一个团队来设计。这样整个产品的全局把握,软硬件的整合包括内容,都由同一个团队同一个设计师经手。所以其实我总是想要回到原来的点子,就是将硬件和软件结合起来。

所以当有记者这么问我的时候,我就说:当然,我们很乐意……我们曾与合作伙伴做过软硬件整合的产品,未来也会做更多,其实类似的评论我都在 Twitter 上说过三四次了。我只是想解释一下,我们并不是想要创造 “谣言”,我们只是看得更长远,想要做更有魔力的产品。

(“时光机” 有特别的含义吗?)它是个玩笑,这是我小时后很憧憬的两样东西:喷气机、时光机,所以我把两者集合起来罢了,听起来还挺酷的,所以我就这么说了,没什么隐喻。

ifanr:我们知道,2007 年面世的两款伟大产品,iPhone 和 Kindle,后来公开的资料都显示它们是提前两三年开始准备的。按照硬件产品开发规律,这个准备时间也是合理的。而你又讲到 3、4 年后大家会看到 Evernote 的硬件产品。这是不是意味着 Evernote 内部刚刚制定硬件计划?你为什么不秘密进行开发呢?

菲尔·利宾:我们的确有这样的战略、人力和预算,并且有长期的努力的准备。所以说,是的,我们正在做硬件。这也是我们为何没有公开这个消息,但我会正面回答记者的问题。我们并不习惯在 Evernote 保守很多秘密,所以如果你问我是否在做硬件产品,我会说,是的。和很多公司想要保守秘密不同,我们的风格不一样。

(所以你们正在开始做硬件产品吗?)对,我们有一个团队正在做相关的事情,设计,开发等等。已经好几个月了,但是我想还需要好一段时间。

(已经开始了几个月吗?)正如我刚才所说的,我们的最初的想法就是要做硬件,所以这个点子已经是从 2007 年到现在了。但让团队的人们全职地对此进行思考和设计,还只是几个月前的事情,大概是从去年 12 月开始。但我们可能还需要很多个月,才知道会具体做出来什么产品。

我还想解释一下,我们在真实产品发布之前很早就会谈论自己在做的事情。例如在一年前就有人问我,你们是否在做企业版本的产品,我当时就说,是的,的确。还有人很早问我是否会做更好的 “提醒功能”,然后我说,是啊,我们正在做呢。所以我想这是一种不同的文化,没有那么看重 “保守秘密” 的价值。如果你问,我们会很乐意告诉你我们正在做什么项目。但这并不代表我们确切知道这个产品发布时会是什么样子,但我们对此有着更加开放的文化。

(你是个很诚实的人)其实当你有着很多故事的时候,简单的处理方式就是保持开放直接。

韩国 200 万用户,与有国际眼光的公司(Kakao Talk)合作

ifanr:一个多星期前,我们跟 Amy Gu(谷懿,印象笔记总经理)聊天,知道 Evernote 在韩国增长非常迅速。这几天也恰好看到你们跟韩国 Kakao Talk 的合作,你本人也去了韩国。能介绍一下你们在韩国的用户数情况吗?韩国现在在 Evernote 全球市场中是什么角色?

菲尔·利宾:我们在一年半之前登陆韩国,到现在为止有 200 万用户。相对于这个国家的人口来讲,增长算是比较迅速。这也是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了,尽管没有日本和中国的增长快。目前我们在韩国设立了一个办公室,有几名职员。

进入韩国和进入中国的原因很相似,我们进入这两个市场并不是因为市场(的大小)。我们不会看着韩国的人口数字,然后计划我们需要揽获多少用户。我们进入韩国是因为那里有很多创新的人才,我们想要让他们在世界各地建立 Evernote 的事业。我们在韩国的投入比北京还要多,尽管我们也在北京也有办公室,里面有 17 名员工,而且在迅速扩张当中。韩国对于我们来讲是一个很健康的市场,我也曾多次到韩国去。

一般我来亚洲,就去三个地方,中国、日本和韩国。而我在最近的 10 年间去了不下 10 次韩国了。而在最近 3 年,我看到在创业精神方面,韩国进展迅速,这是我从未见过的。现在的韩国是个非常有趣的地方。还有,那里的食物味道也非常好。

ifanr:我们看到 Evernote 与 Kakao Talk 的合作消息中,没有谈及合作的形式。虽然你可能不方便回答这个问题,但还是想了解一下你们之间是怎样的合作?

Phil Libin:和 Kakao Talk 的合作,基本就是我对外公布的那样,我们一起创造两个新的功能,用来沟通以及协作的。而这个功能的基本要点有两个,一个是人们能够通过 Evernote 将自己的 KaKao Talk 的聊天记录归档。更让人感到兴奋的是,Evernote 用户也可以在使用笔记服务时整合使用 Kakao Talk,我们正在和这些应用,如 Kakao Talk、微信等进行合作,力图创造出更好的用户体验。在全球范围内,我们也会与他们的产品进行整合,他们帮我们在韩国拓展,我们也会将 Kakao Talk 推介给我们的客户。我们只和有国际眼光的公司合作。

ifanr:去年 Evernote 刚刚进入中国的时候,大家谈论得比较多的是中国和日本两个市场。现在韩国也进入了人们的话题,说明市场瞬息变化。从 Evernote 的视角,你认为中国、日本、韩国三个市场分别有什么样的特点?哪个更重要?

Phil Libin:让我更感兴趣的反而是这几个市场的相同点。无论何处人们使用 Evernote 的方式都大同小异。这几年让我倍感惊讶的是,人么使用的方式都非常类似。

中国用户的用法和品味与美国、韩国和瑞士的用户相类似。当你的产品非常好的时候,全世界的用户都会喜爱它。有时候你并不需要做很多不同的版本,去符合不同的口味。用户的行为也非常的相似。

而市场机会,就跟市场经济的大小有关系。中国比日本和韩国都要大,因此从长远来看,中国的市场潜力较大,因为这里有更多的人口,发展的速度也很快。而从收入角度来看,在未来几年,我们将会在日本和韩国赚到更多的钱,在这之后可能我们也会在中国获得更多的收入了。

我们的目标是做一个百年的企业,因此你要向前看,在 20 年之内,中国会变成最大的市场,因为人口、收入等等。不过我再一次重申,我们并不是进入这些市场来卖东西的。我们进入中日韩三国是为了获得最优秀的人才与我们一起建立 Evernote 的全球事业。

中国市场还没有利润,三年目标为 6000 万用户

ifanr:我最关心的中国市场,我跟 Amy 聊的时候,得知印象笔记的用户数从 0 增长到了 400 万,了不起的一个数字。但是无论相较于中国的巨大市场容量,还是相较于 Evernote 全球 6000 万用户数,它都不是一个值得吹嘘的数字。所以我很想知道,一是你对这样的用户增长速度满意不满意?二是你对中国市场有怎样的期待?

Phil Libin:我从来没对什么事情满意过。我都想不起来我曾对什么东西感到满意了。我对刚刚的午餐不够满意,我对我们在中国的增速也不满意,我对我们发布新产品的速度不满意,也对我们的图标的设计不够满意。

“满意” 不是一个很好的状态。所以我真的不知道有什么事情可以让我满意满足。

不过,我们在中国的增长已经比我预期的要好了,也比我曾预言的要好。但我们总是想要更多,总是想要更好。生活中的每样事情都能变得更好,生活中的每样事情也应该变得更好,值得变得更好。这是我们的中心哲学。

因此,我为我们在中国做的事情感到高兴,但我并不对我们所做的感到满足,我们可以做更多。

我们的目标是这样的:2016 年,我们要在全球拥有 3 亿用户。而在中国,我们的目标是达到 6000 万用户,占总体用户数的 20%。3 年内,用户数增长到 6000 万,我会为这个计划感到满意吗?不会。我更想要达到 5 亿用户数呢,但我们的计划是 6000 万,希望我们能够做得更好一点吧。

ifanr:我给一周多前的采访,起了一个标题,叫做《一个硅谷公司在中国的非典型成长》。相较于其他国际公司在中国的表现,印象笔记过去一年在中国扎下了根。我非常想了解,Amy 是怎样向你述职过去一年印象笔记的成长的?你对此如何评述?

Phil Libin:我为中国的 Evernote 团队感到非常高兴,我们有着 17 个最有才华的人为我们工作。在北京办公室的感觉非常好,就像我们有了一个非常棒的小型创业公司一样,他们非常有活力,我感到非常高兴。

Amy 和团队在过去一年之中,从无到有,将团队扩大为 17 人,这已经非常好了。中国团队所做的工作还给我们全球化的进程提供了帮助。就像我们和微信的合作,算是一个先例,有着这个例子,我们才在其他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同类型的合作。所以这非常好,我为此感到很开心。

要是你问我满足吗?不,哈哈。我还想要更好的,但我现在也很开心。

ifanr:我要问一个跟去年采访你的时候一样的问题:从印象笔记过去一年成长结果来看,你认为中国人愿意为应用付费吗?你们在中国赚到多少钱?

Phil Libin:为什么 Evernote 的商业模式能够行之有效呢?因为我们是这样设计这个产品的:你用的时间越长,你获得的价值也就越多。所以如果你使用了一个月,那么你付费的可能性很低,如果你用了一年,那么这个服务对于你来讲就更有价值了,所以你付费的可能性也会提高。

这里可以分享一些付费的趋势。从全球来讲,使用一个月就付费的用户只占 1-1.5%。但在一年之后,付费的比率就变成了 5-6%。而两年的用户付费的比率为 11%,而更久的用户,从 2007 年使用至今的用户,有 1/4 都会付费。所以,Evernote 是你用得越久,你就越可能付费。

而在中国,用户才使用了不到一年,因此总体用户付费的比例会远低于日本和美国。但主要是,他们还没有使用这个产品足够久。我们预计,随着用户数的增长,用户的付费比率会越来越高。我预测在未来五年,中国区的付费收入依然会比美国低 50%。但我预计中国的企业服务使用将会更多,而当我们有了硬件以及各种产品之后,我相信收入会上升。

在目前,Evernote 在中国还没有盈利,我们有收入但是和支出并不能相抵。我们有一个 17 人的团队,所以我们肯定是在中国投入一定量的资金。去年我们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就曾说过,我们将会等 10 年,直到中国市场可以获得盈利。

ifanr:我们得知 Evernote 目前的付费率在中国略低于 4%,这是一个满意的开端吗?

Phil Libin:总体的付费率并不能说明问题。就如我刚刚所说的,我们的计算方式都是按照用户使用产品的长度计算的——1 年用户、2 年用户的付费率……诸如此类。因为新用户的付费几率较低,所以算出来总的付费率并不能说明什么。

使用时间越长,你的付费几率也就越高。所以付费率越来越高是一个趋势。而我们第一年在中国的收入比在日本的收入低了许多,而这仅仅是因为我们才进入中国一年。尽管在中国的首年收入较低,但是我们依然自信,随着我们进入的时间越来越久,在中国区的收入也将会像其他地区一样上升。

感谢@崔绮雯 整理采访录音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

热爱设备,对数据敏感,崇尚新闻专业主义。致力于90度栏目建设。

本篇来自栏目

解锁订阅模式,获得更多专属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