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 他环游中国、拍 10 万张照,终于做出这本 App Store 第一的旅游书
在中国互联网上,大至北上广深的超一线城市,小至犄角旮旯的十八线小城,都免不了有一条百科词条。
但你可能已经发现了,直到今天,也没有一本精炼好看的导览手册,随手翻翻,就能帮你快速了解全国各地的风土人情。
是的,没有。
杨骑滔(@KITTEN-YANG)想自己做一本。
他唯二的优势是——他是一位风格摄影师,也是一位开发者。
于是,有了《华夏万象》。
今天,我们也请到了《华夏万象》的开发者,请他和大家聊聊这款 app 背后的故事。
认识杨骑滔
我叫杨骑滔,也可以叫我小 K,是一名独立开发者和自由摄影师。微博:KITTEN-YANG
从开发这款 App 到发布,时间上超出了你的预期吗?
一共花了 5 个月整。我记得非常清楚,今年 2 月最后一天开始的这个项目,一直到今年 7 月的最后几天才正式做完。时间跨度远远超过预期。
第一次做一款 app 4/5 的时间用在了资料整理上,每个省份的文案都需要查阅大量资料和文章后才能总结出来,每个页面的配图制作也是日拱一卒,尤其是制作山脉、水系的标注图的时候。
App 里面 34 个省份总计 1930 个页面,至少 2000 张以上配图。
现在回过头来看,多亏没有提前计算这个工作量,否则一开始就知道这个数目的话可能早就放弃了。
开发过程中遇到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可能就是望不到头的文案整理和配图制作吧。
开发过程中经常遇到一个场景:好不容易做完了一个省,又来一个省,怎么做也做不完,看不到尽头。经常陷入一个思考,我花这些时间和精力做这些工作真的值得吗?人家可以去看维基百科啊,一眼带过的图有必要花这么多精力制作吗?
但是这些顾虑很快就被自己当初为什么要做这个 app 的初衷打消了。如果没有这些吸引人的产品,人们可能根本不会意识到要去了解一下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能做到唤起人们对中华文化和自然风光的兴趣,就是这款 app 的最大价值。
在做百科的部分,有没有获得过外界的帮助?
我自己一人完成了这部分。
通常开始一个新的省份,我会先浏览完维基百科里关于这个省份的介绍,结合自己已知的一些见闻,归纳出关键字,然后就每个关键字接着去查阅维基百科。很多时候,我都会沉迷于维基百科这些层层嵌套的超链接中无法自拔,以至于忘了要归纳点什么。
除了看维基百科之外,我还会翻看星球研究所、地球知识局、地球旅客的相关文章,它们写的都是关于各省各地区人文、历史的文章,虽然主观性比较强,但也值得一看,对于维基百科上冷冰冰的知识会有更感性的补充。
看完了上面这些资料后,基本就可以归纳出每个省份的文案了。到这里,通常一个白天的时间也就过去了。
你觉得《华夏万象》还有哪些迭代空间,未来会如何发展?
手机上这类科普教育的 app 关键得让人觉得有趣,可能内容上不够深,但重在精美,能激发人们的兴趣在 App 之外深入研究下去。如果有合作是有利于这一个初衷的,是可以考虑的。就目前来说,《华夏万象》的内容已经能很好实现我做这个产品的初衷。
至于内容是做不完的,而且《华夏万象》也不想做成维基百科式的面面俱到,这个事情就交给互联网吧。
未来的发展,我希望这波热度赶紧过去,因为我对《华夏万象》的愿景还是细水长流,能持续影响后来的人。
我希望未来某一天,当我甚至忘了曾经开发过这个 app ,邮箱里突然出现一封年轻人的来信,上面写着:「感谢前辈开发了这款应用,让我对中华文化和大自然产生了兴趣。」这才是我最想要的。
《华夏万象》的图片分别来自哪里?
百科部分的配图来源包括 Public Domain 和 CC0 的免版权图片、Google Earth 的卫星截图和自己拍摄的图片。
图库部分的照片则全部是自己拍摄的,这些照片是这一年半环游中国途中拍摄的 10w 张照片里精挑细选出来的,按地点、主题分类,作为对每个省份的补充,并且所有图片可以免费下载供个人使用。
家里人如何评价《华夏万象》?
说起来这点是我没想到的,以前我的家人其实并不知道我的工作具体是干什么的,工作的成果他们也无法使用。
但是《华夏万象》发布后,我的朋友圈里竟然看到连续几条都是亲戚好友在转发推荐,而且还有亲人下载使用并说了感受。
这种感觉从来没有过,就像是两个世界的次元壁被打破了。这也让我相信《华夏万象》会成为一款老少咸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应用,能服务于更多的人。
如何让更多人了解到你的 App ?
我能做的无非就是用心制作内容,确保应用没有严重的 bug,然后就是常规的宣传了。我不想绞尽脑汁到处贴广告过度宣传,有点兜售的意思,而且应用本来就是免费的。
我对《华夏万象》的愿景前面也说了,不求大红大紫,但求细水长流,能在未来不断影响更多的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如何保证 App 能受到用户的喜爱?
没有人能保证做一款成功一款,都是不断尝试摸索出来的,只能说经验多了之后有较大概率做出受到用户喜爱的 app。我现在还没有能力回答这个问题。
大家对这款 App 的反馈怎么样?
出乎意料!
从公司出来,环游中国和独立开发 App,你做了哪些心理准备?生活中发生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给自己留有三个月时间的资本,做好即使失败了大不了就当休假结束回去继续上班的打算,没什么丢人的,至少你比整天嘴上吐槽公司无聊却不敢行动的人强多了。
万一成功了,你的人生就会开启新的一页。
生活最大的变化就是开始完全为自己而活。给生命旅程赋予更多精彩的故事以及能给这个世界留下一点东西了一直是我在努力追求的事情。我不想搞得太成功学,但这真的是我现在的想法。
为了做这款 App,你掌握了哪些技能?
PS、AE、C4D。
2018 年探索中国的时候,你最大的感触的是什么?
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搬进城市的历史(Urbanization,1867 年)不过一百多年,不应该忘记亲近自然。同时也不能忘记历史,忘记自己从哪里来,应该对自己国家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应该相辅相成,真正亲身探索这些地方之后会有更加深刻的体验,这是书本所无法给予的。
▲ 图片来自:Unsplash
成为独立开发者的这些日子里,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可以跟 AppSo 分享?
更加全能了吧,一切都得自己安排筹备。
以前在公司只要专注做完一件事就可以了,其他什么都不用管,现在什么事都要自己做,逼得自己就全能了。
接下来有什么计划,想要你迫不及待地去完成?
接下里还会继续开发几个已经构思好的新作品,然后就要往职业风光摄影师的方向发展了。
这一年半的旅途让我找到了自己的归属——大自然。同时还会去拍摄一些纪录片,走了一圈中国下来发现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不为人知却值得记录的故事,我想用影像的方式讲述出来,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开发这款 App,什么情况下你能确定方向是对了的?
当我每次写完代码编译运行后拿在手里把玩的时候,我被自己感动到了的时候。
能和我们分享一下你日常的工作流吗?
我一般在晚上干活,每天工作时间为中午 12:00 am ~ 第二天凌晨 5:00 am。上午通常睡觉。
平时获得灵感的方式有哪些呢?
涉猎万物,扩宽知识面,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跨界组合。比如学习了乐理之后我开始思考如何开发一款人人可以创作编曲的 app…..诸如此类。
喜欢去哪里拍摄?
雪山!或者没有光污染的地方晚上拍银河,雪山银河就更棒了。
强烈建议大家安排一次户外银河观赏之旅,这是真正震撼心灵的体验。
能不能和我们分享一些好用的拍摄技巧?
多拍、多练、多看(道理谁都懂,真正去做的往往很少)。
除了摄影和开发工作,平常还喜欢做什么事?
看书(人文社科类、人物传记)、看纪录片、吉他编曲、拍摄和剪辑视频。
有哪些工作/生活上的习惯?
1.积累的习惯。平常用的比较多闪念胶囊、印象笔记,把生活中看到的想到的创意收集起来。
2.写日记的习惯。记录每一段时间的思考和感悟。还有自己看完一本书或者电影之后也习惯写点观后感什么的,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关于 A Talk
产品(Product),是用来满足人们需求和欲望的物体或无形的载体。
AppSo 报道过无数的好产品,但好产品究竟从何而来?AppSo 希望让产品背后的人,和你聊聊产品幕后的事。
于是,访谈栏目 A Talk 应运而生,关乎产品、关乎运营、关乎创作。
如果你也想加入 A Talk,与 AppSo 百万读者分享你的产品经验,请在 AppSo 微信公众号回复【开发者】,了解更多详情。
本文作者:孙英超&姚莹
往期回顾:
专访《简悦》:改善 318 类网站,只为做最好的「阅读模式」
专访《效率控》图拉鼎:一款 App 多用,不止「聚合」这么简单
专访《时间块》安妮:这个喜欢玩 Switch 的女生,要继续用 App 解决生活的「麻烦小事」
专访 Saturday innovation:不到 10 人的独立团队,如何拉上芝麻街做教育?
专访泼辣修图主创:35 人的小团队,如何打造 2000 万人都在用的修图工具?
专访 GoodNotes 主创:如何打造 iOS 上最好的手写笔记?
专访《马卡龙玩图》主创:三千万人都在用,他们如何打造最好玩的抠图 App?
专访 NOMO 开发者飞猪:刷爆朋友圈的相机 App ,从诞生起就是「意外」
专访 WWDC 奖学金获得者翁培钧:从全球作品中突围,他只用了十天
专访腾讯天美工作室:看不见也能玩的游戏,为什么能让玩家泪流满面?
专访徐五四:回顾十年开发经验,这位十项全能的独立开发者说了些什么?
专访 Sorted 主创:把一半时间放用户身上,做高效的时间管理工具
专访 MiniHour 开发者李世超:好的产品一定是有温度的